《海洋工程钢铁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全面论述了海洋工程用钢的材料体系、基本理论和工艺技术原理,低合金钢的力学性能、服役性能(特别是耐海洋大气腐蚀性能)、焊接性能等共性问题;同时也就低合金高强度钢在舰船、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沿革、新需求与挑战和相关新研发进展,以及对不锈钢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重点应用领域和产品特点作了相关阐述。 本书旨在为海洋工程用钢相关的产品研发人员、工程设计者和用户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及研究生选题的依据和指导。
《船舶装备与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以船舶装备对材料的研发需求及应用为主线,较全面、系统、通俗地阐述了船舶装备的基本概念、外船舶装备及船用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船舶与材料的依存关系、选材原则、船用材料体系、我国船用材料发展方向与重点等,提出了加快发展船用材料的建议。旨在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船舶装备与船用材料的概况、依存关系及研究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以助推我国的船舶装备与材料技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本书可作为从事船舶装备与材料研究、设计、生产、应用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海洋和海岸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治理》是在介绍海洋和海岸微塑料污染与治理的著作。系统介绍了外海洋和海岸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和分析方法,微塑料类型、丰度、分布和来源,微塑料的传输、沉降及分解,微塑料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和生物,微塑料的生物积累、毒性及风险,以及海洋和海岸环境微塑料监管与防控策略;可为海洋和陆地环境微塑料研究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结合作者訚耀保多年来在外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波浪能发电实例,系统论述和总结了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同时介绍了其发电原理与装置,以及研究进展和海洋试验案例。内容主要包括:能源及其利用规则,海洋波浪性质与能量转换方式,固定摆式和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原理与装置,振荡水柱式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越浪式、鸭式、筏式、点吸收式以及磁流体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小型海洋发电站与波浪能转换器前沿技术等。书中附有国外海洋波浪能发电起源、专利与应用实例。本书力图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侧重系统性、前沿性,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适合海洋能及其重大装备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的
《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中国海洋地质丛书》中的第九册,也是这套丛书的收官之作。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海洋地质丛书》涉及的工作区域也已经覆盖了我国管辖海域、靠前海底区域和大洋极地;《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以介绍海洋地质采样技术方法,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方法,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方法和脱离母船或平台的钻井技术方法的专业著作。编著者试图以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将人类在对海洋进行地质调查的历史进程中的不懈奋斗和文明成果展示出来,阐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30多年来,国际上已对海底热液活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中国围绕海底热液硫化物也开展了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基于此,《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率先提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的构架,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产物的分布划分为域、带、亚带、区和点五级,给出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调查模式和探测方法,并划分了海底热液产物的类型,是一本多角度介绍海底热液活动的专著。 《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由曾志刚编著,分别对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与环境,热液柱、喷口流体、热液硫化物等热液产物,热液区中的生命现象,热液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流体一岩石相互作用,热液活动的深部过程,热液系统的热一质通量问题以及热液系统的资源潜力作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海底热液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海底矿产资源、热液
深海化能生态系统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一经发现,就迅速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2013 年,随着 蛟龙号 的实验应用和 科学号 的下水,中国才真正开始进入深海。《西太平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图谱》详细总结和介绍了中国科学院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关于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西太平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图谱》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综述了深海热液和冷泉不同化能生态系统的成因和大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各论包括六个部分,共记述了专项采集到的 58 科 74 属 99 种大型生物,包括每种的学名、异名、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等,并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大部分种的整体彩色照片及参考文献。书后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