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冰冻圈遥感研究的进展和应用现状。根据冰冻圈特点、监测需求以及遥感特色,综合论述探讨了现代冰冻圈遥感的测量能力、局限性、未来应用潜力及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冰冻圈地物测量需求及现代遥感测量准确性;根据实测和理论模式分析结果,系统总结了冰、雪和冻土在可见近红外、热红外、微波及无线电波段内的反射与发射波谱特征;从测量原理、方法及应用效果分别讨论了冰冻圈各组分——积雪、海冰、冰川冰盖、河湖冰及冻土的遥感监测。 本书旨在为遥感及其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专业课程教材,也适合环境、气候、水文、交通和农牧业研究人员以及与遥感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书。
本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冰的基本物理性质、成冰作用、冰川的物质平衡等,涉及冰川学的主要方面,吸收外冰川学的精华。本书偏重于普通冰川学方向,主要介绍及论述冰川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冰川学者包括作者本人在内50年来积累的有创新性的成果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涉及冰川物理机制的某些公式省略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只介绍原理及主要结果。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书中附有大量图表及照片。为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附有大量中外文献目录。 本书主要对象为从事冰冻圈、自然地理、气象、水文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及有关的资源、环境部门设计、生产人员,特别针对上述方面的研究生、大学生,也可供出版、旅游、媒体及其经济管理等部门参考。
随着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测绘学科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革。地理信息已成为测绘学的核心内容。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空间技术的信息化已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如今,测绘学科在国民经济规划、国防建设、环境和资源管理、城乡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今后,它将更广泛、深入地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合格的测绘工作者,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工具——计算机及相应软件已成为的基本知识。许多大型软件还有待不断地改进和开发。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作者在十余年从事测量数据处理的研究和软件开发的基础上编著了本书。 本书分两篇十二章。 篇(到第六章)介绍了控制测量解算程序的设计,包括了平面控制网平差计算与程序设计、高程控制网平差计算与程序设计、坐标换带程序设计。详细
本书共六章,其内容包括泥石流及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泥石流勘查基础理论,泥石流野外勘查与室内实验,泥石流防治工程系统参数确定,泥石流危险区划分与防治模式和泥石流勘查实践等。《泥石流勘查技术》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汇集了作者研究团队40多篇论文成果,其中sci论文10篇;关键的参数计算都有实例作为支撑,《泥石流勘查技术》共有40多个泥石流勘查案例;不易理解的内容均附有插图,《泥石流勘查技术》共有插图200余幅。 本书特别适合从事泥石流勘查的人员使用,可供国土资源、水利水电、交通、铁道、环保、建设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地质、地理、水文、水工、资源环境、水土保持等专业师生阅读或作为参考教材使用。
本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冰的基本物理性质、成冰作用、冰川的物质平衡等,涉及冰川学的主要方面,吸收外冰川学的精华。本书偏重于普通冰川学方向,主要介绍及论述冰川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冰川学者包括作者本人在内50年来积累的有创新性的成果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涉及冰川物理机制的某些公式省略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只介绍原理及主要结果。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书中附有大量图表及照片。为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附有大量中外文献目录。 本书主要对象为从事冰冻圈、自然地理、气象、水文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及有关的资源、环境部门设计、生产人员,特别针对上述方面的研究生、大学生,也可供出版、旅游、媒体及其经济管理等部门参考。
本图集采用美国国家海洋数据中心海洋气候实验室提供的气候平均的温度和盐度资料以及作者收集的部分海洋遥感数据,绘制了南海温度、盐度、密度、位势涡度、温度梯度、盐度梯度、密度梯度等水平、断面分布,以及混合层、障碍层、温跃层的分布,给出了气候平均的海面温度和海面高度场。本书可供从事海洋、气象和水产等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参考。
本书书的出版很有性和开拓性,在写作方法上,将考古与历史紧密结合,为目前我们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开启了一条新的途径或拓展了新的领域。以《山海经》所记炎黄时代的史事,与仰韶文化整合,有“史”有“物”,“物”、“史”相印证,正反映了炎黄时代的文化。它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同类著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比较可信的素有原始史料丰富之称的《山海经》作铺垫,从而使我们对炎黄文化的看法并不感到那么空泛,不像在雾里看花。 此外,对炎黄文化面貌的解读,《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些奇思妙想、迷幻诡异的,诸如人面鱼身、人鱼合首、人面兽身、人面鸟嘴、三面人和·增减肢体的鸟、兽、鱼等动物形象,无枝的“建木”、树干“长无寻、大五围”的“木禾”以及“黄华赤实、其味如饴”的丹木等现实的和非现实的动植物,本书均在仰韶
本书以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为主要线索,以构造事件为单位,系统地、定量化地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宏观特征,把构造变形、变位的机制分析与历史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构造活动的稳定时期与活跃时期的演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大力加强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地构造的探讨,尽量客观地反映近30年来外学者对中国大地构造学所做的贡献;系统介绍了具有特色的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大地构造学理论问题,如碰撞带和各类板内变形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中国大陆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变化及其原因,地温梯度的变化与地幔羽的存在问题,构造作用对我、外生矿床形成的影响及找矿前景,最后对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假说提出了一些看法。 本书后半部附有大量的构造变形、变位的原始数据和有关的参考文献,以备查考。 本书是一本供研究生使用
本书是国际经典土壤学著作TheNatureandPropertiesofSoils(第十四版)的中文译本。主要内容包括土壤——人类生活之本、土壤母质、土壤分类、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及其水文循环、土壤通气性与温度、土壤胶体、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土壤中氮磷钾硫等主要元素行为、土壤养分管理技术、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土壤化学污染、土壤地理信息、土壤质量等共20章内容。
非考证,无以知事实;无阐论,难以明是非。《 学术史考论》通过考证,还原《山海经》作为原始自然与人文地理志的真实属性及其版本变迁的事实,纠正偏执的疑古主义观念;通过论述,把历代学者对《山海经》的不同认识归结为中国社会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结晶。《山海经》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其实反映着那些时代特定的文化思想。一部《山海经》的学术史,就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 学术史考论》由陈连山所著。
《理论地理学》以地理过程和地理系统为线索,介绍了理论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原理,重点叙述了水文、地貌、环境的地理学理论和模型,并在版《理论地理学概论》的基础上扩充了区域过程、卒间(经济)过程、气候过程和地生态过程的理论和模型。书巾广泛总结丫外有关理论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内容充实.叙述详尽,深入浅出。
特定的气候敏感沉积物可指示当时的气候条件。本书根据显生宙各时期气候敏感沉积物的数万个资料点,再现了气候敏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重建了自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7幅全球古气候带分布图。显生宙各地史时期气候带的重建。宏观地说明了全球气候梯度变化的规律。再现了显生宙全球干旱气候与潮湿气候交替变化的历史,说明了地史时期古气候带主要是受极区冰盖和联合大陆二者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所控制。在极区冰盖为主导的时期,纬向气候分带明显;而在联合大陆为主导的时期,全球纬向气候带的格局被打破。并进而导致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带长期连续出现似热带区。全球古气候格局的变化和全球构造格局的变化休戚相关,与生物圈的更替也有密切联系。 本书供研究古气候学、古地理学、沉积环境、全球构造重建和现代气候的学者参考,也可供地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