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拉索的建设历程和科学发现为主线,讲述工程建设的艰辛与成就;围绕拉索工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宇宙线科学和相关探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分享了科研人员如何通过测量宇宙线来探索高能宇宙的奥秘;追溯了宇宙线研究的发展历史,特别回顾了我国宇宙线研究如何从“零”起步,经历跟跑、并跑直到引领的非凡蜕变;描绘了三代宇宙线学人朝着国际前沿接力奔跑的动人篇章,以及他们勇于叩问苍穹、敢于挑战“不可能”的科学精神。
本书从湿地学中的基本概念出发,涉及与湿地密切相关的水文要素及生态过程,阐明湿地生物与湿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特别关注湿地健康、湿地需水、湿地评价、湿地恢复、湿地模型等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湿地管理策略。每章自成体系,都是一个热点问题并可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书将为湿地管理者、科研和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书可作为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生态与环境规划等方向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和工具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
《西溪湿地的文化与历史》是作者在多年来对西溪湿地各种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研究项目,汇集了大量技术和思想素材。西溪湿地自是杭州十分重要的生态物质要素,但其赖以延续或存在的却是人类的思想或文化要素。作者在审视西溪湿地的过程中主要清理出两种思想元素,一是生态思想元素,二是存在论思想元素。在一个日益走向生态危机的世界环境里,在必须走向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和研究生态思想资源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可推脱的功课。当人类普遍患上“增长癖”、以的方式推行功利主义的时候,必须回到生态根基上来重新审察自己的生存基础和生存价值。在当前全球陷入经济危机的境况下,尤其需要用生态理性慎重选择,需要以生态审美的方式重新分配和安排生产生活资源,重新规划人与自然的存在空间。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卷:新疆阜康站(2002-2006)》以针对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站、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站的历史数据整理指南为依据,对阜康站的历史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收集,对所获得的大量野外实测数据进行统计汇编、精简编撰和审查整合后形成《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卷:新疆阜康站(2002-2006)》。阜康站的长期监测数据包括绿洲农田和荒漠两大部分,《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草地与荒漠生态系统卷:新疆阜康站(2002-2006)》内容涵盖阜康站主要数据资源目录、观测场地和样地信息、以及所承担CERN监测任务的数据(水分、土壤、气象、生物)。
本书从外古气候动力学研究的现状和有关基本问题出发,系统地介绍了建立古湖泊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国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成果、水热平衡模式、古降水量估算以及区域大气环流模式、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运行和控制试验。通过对晚第四纪古气候的模拟,运用区域湖泊水量资料,对21 ka BP和6 ka BP古气候模拟结果进行比较与验证,并依据大气环流格局与水汽输送途径,对不同区域气候特点进行了动力学的阐释。在全球气候模拟过程中强迫输入我国古植被状况,提高了模拟的水平。该书最后介绍了古气候模拟的结果以及与地质资料、国际模式的对比结果,并讨论了目前古气候动力学发展的有关问题。 本书可供气候学、古气候学、第四纪地质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研究生参考。
20世纪是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的世纪,也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纪。20世纪许多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不断迸发出对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地理学也不例外。 由地理资源所吴传钧院士任主编,杨勤业、鲁奇研究员为副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地理学》是一部条目形式的大型工具书,日前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它以学科体系为框架,分学科研究、专题研究、学术事件、学术人物、学术名著名篇、学术机构团体、学术刊物等7类条目,共计139条,约60万字。全面总结了百年来国人地理学学术成果,是一部独特的地理学学术“世纪鉴”。它虽然不是学术著作,但保持高尚的学术品味;它尊重历史,推进地理学发展,传播真知;为了避免门户之见,对涉及各流派的争论,只要有学术创新,均兼收并蓄。开篇《20世纪中国地理学研
本书基于弧一盆体系框架,试图建立汇聚背景下的三叠纪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各体系域中的火山岩厚度变化曲线与相对海平面升降曲线的一致性特征暗示火山作用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有着内在的成因联系。本书总结出了弧一盆体系中层序地层主控因素相互作用规律,重建了自早三叠世印度期至晚三叠世瑞替期的7张岩相古地理图,揭示出一个类似于现今印度尼西亚岛、海格局的古地理演化过程;深化弧一盆体系的细结构研究阐明了江达、阿中岛弧与生达残留弧后盆地发生、发展与消亡的全过程。 本书可供从事地质、沉积、石油等专业的地质工作者及学生参考。
曾大兴和夏汉宁主编的《文学地理学》这本书,除“学术档案”这一部分之外,均为“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所收到的论文。本书根据这些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将其分为“文学地理学科学建设”、“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与“作家作品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等四个部分。
本书从“活动论”、“系统论”思想出发,运用板块构造(地体)学说,依据本区地层、构造、岩浆作用的特点,厘定华北古陆西南边缘龙首山-祁连山的构造格局由北向南为:龙首山陆缘带、河西走廊弧后海盆、北祁连缝合带、中祁连离散型岛弧地体、南祁连弧后盆地、柴达木板块,探讨了它们的演化过程。根据构造发展和成矿作用,确定并划分了本区的六大成矿系统和十一个成矿组合。提出本区是中国也是世界的重要金属成矿带。阐述了本区富有特色的岩浆硫化物矿床(金川)、海底沉积喷流型铁矿(后期热液铜矿叠加,如镜铁山)、古海底热液对流循环块状硫化物矿床(白银厂)、岩浆热液钨矿(小柳沟-塔尔沟)、韧性剪切金矿(寒山-鹰嘴山)等的地质与成矿特征,探讨了成矿构造动力学等方面的问题。 本书可供从事区域地质、构造、矿床、地球化
这部专著载录着我国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代表性成果,它反映了这门学科在我国的成长和进步。 我国古代有许多土木工程和矿业工程同岩石力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显示了古人在岩石工程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国际上现代岩石力学学科从二次世界大战就发展起来,到1962年成立了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标志着岩石力学成长为世界性科学分支。 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到六十年代己具有相当的规模。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从那时起就成为全国岩石力学研究的基地。到七十至八十年代,岩石力学工作在全国得到普及,金川矿山、葛洲坝工程、成昆铁路及一批大型国防地下洞室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对我国岩石力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陈宗基、谷德振等老一辈
本书反映了“十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前寒武纪重大地质问题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中国中一新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及其与超大陆事件的对比”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对塔里木克拉通及相邻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分区进行了划分,阐述了各构造分区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和特征;详细介绍了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群的性质、特征及年代格架;同时以丰富的资料进一步确认了泛华夏(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存在。此外,还扼要介绍了有关哥伦比亚(Columbia)、罗迪尼亚(Rodinia)和冈瓦纳(Gondwana)超大陆研究的进展,探索了研究区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群与超级大陆事件的关联。 本书可供地质院校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从事前寒武纪地质、超大陆研究及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者参考。
本书是《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版(2001)中所附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的说明书,重点对各系列各阶进行简明扼要的定义性说明,以便建立我国自己的一套区域年代地层划分标准。本书可供国土资源各部门生产、科研人员和有关大中专院校师生使用。
曾大兴和夏汉宁主编的《文学地理学》这本书,除“学术档案”这一部分之外,均为“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所收到的论文。本书根据这些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将其分为“文学地理学科学建设”、“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与“作家作品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等四个部分。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从历史土地利用变化的资料来源、外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有关历史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问题,简要回顾了历史时期中国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介绍了清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耕地、林地、草地、城市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重建了过去300年以来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和转换比例,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和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方法推算了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研究了近3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变化特征。 本书可供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大中专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