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给孩子的极简世界地理通识读本,同时,它还教孩子通过数据分析,以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获得更灵活的思维方式!每本书介绍一个大洲,从区域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到人文特色,为孩子构建整体的世界地理认知系统,从整体关系到个体特征,回答孩子认识世界初期的很根本问题:我所在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在探索世界地理新奇点的同时,还通过对关键信息点的分析和模拟运算,让孩子沉浸在探索世界的情境中,构建立体的世界地理认知和独立思维习惯。挖掘大数据背后的信息,感受多元思维的乐趣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世界的各个部分都是什么样子?敢不敢挑战一下,寻找散落在地球各个角落的神秘数据线索?这听起来就很酷,一起来吧!"
全书由总论、信息与通信网络发展2个大部分组成。主要概述信息地理基本性质,论述信息及通信地理的发展、回顾我国的研究进展。针对信息与通信网络的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支的发展描述我国信息通信网络的演进。针对我国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论述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使用。
本书书的出版很有性和开拓性,在写作方法上,将考古与历史紧密结合,为目前我们探讨中国古代文明,开启了一条新的途径或拓展了新的领域。以《山海经》所记炎黄时代的史事,与仰韶文化整合,有“史”有“物”,“物”、“史”相印证,正反映了炎黄时代的文化。它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同类著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有比较可信的素有原始史料丰富之称的《山海经》作铺垫,从而使我们对炎黄文化的看法并不感到那么空泛,不像在雾里看花。 此外,对炎黄文化面貌的解读,《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些奇思妙想、迷幻诡异的,诸如人面鱼身、人鱼合首、人面兽身、人面鸟嘴、三面人和·增减肢体的鸟、兽、鱼等动物形象,无枝的“建木”、树干“长无寻、大五围”的“木禾”以及“黄华赤实、其味如饴”的丹木等现实的和非现实的动植物,本书均在仰韶
本书以“云南高原湿地保护区生态结构特征与功能分区研究”、“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以及“云南高原湿地湖滨利用的基础研究”项目为基础,围绕高原湿地的生态结构及功能特征,尤其是低纬度高原湿地具有的湖盆—湖滨—面山的典型结构特征,针对高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成因和结构特点,从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尺度,探讨了湖周陆生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高原湿地环境维系,以及湖滨带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维系的关系;分析了湖泊湿地不同水深的湖盆水体功能作用和多样性特点,以及不同季节和生境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的维系功能作用,据此提出了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技术体系,并且以不同生境特征的5个典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案例,对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本书是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碳酸盐岩沉积和成岩史分析;各种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海相、非海相、热带暖水、非热带冷水)的描述和分析;现存的成岩特征,并强调微相识别标志的重要性;注重阐述生物对碳酸盐岩沉积发育的控制作用并慨述了岩石薄片中最常见的生物化石;特别讨论了成岩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与孔隙度、储油物性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沉积微相对建立和预测层序地层学格架和沉积模式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沉积微相在分析古气候变化及追踪台地、盆地演化方面的重要意义;阐述微相分析在储层评价和石灰岩烃源岩评价中的作用以及在考古研究中的实用价值。 本书含330幅插图与151幅图版,部分为彩色。
本书是在芝加哥版《世界地图学史》第二卷第二册《传统东亚和东南亚的地图学史》(1994年出版)的基础上翻译整理成书,是《世界地图学史》的一个重要组分部成。作者以宏观视野旁征博引,广泛利用中国古代资料,引证西方学者研究成果,可以补充中国地图学史研究之不足;本书内容丰富,史科扎实,所述所论匠心独运,译者复核了引用资料,值得阅读和参考。
宋代以降,江南地区,一直就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在这一千年时间内,江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宋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变迁做一个整体的、长时段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970年代末以来江南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史和一些相应学科研究与关注的重点区域,而1990年代以来,环境史的研究又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书以"江南生态环境史"为题,将人与河流、水利、农业、植物与环境的文化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试图将江南的生态文明发展过程详细地展示,以期为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属于生态环境变迁史的研究范畴,主要方法是史学,史料收集、史料考证等工作都是史学的方法,在论文写作上,也主要用史法的描述法。在一些领域内,涉及到地
地理区划与规划是地理学最为重要的基本概念,也是地理学认识地理规律和按地理规律进行生产布局的基本方法论。作为我国部以地理区划与规划为主题的词典,本词典将区划与规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从自然与人文、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对相关词条按照学科和应用的特点系统编排,准确释义。 本词典可供政府规划与管理人员、专业研究与规划人员等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参阅。
本书在深入分析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与国土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透彻地介绍了国土资源综合监管模型和体系,并结合笔者所主持的三个国土资源综合监管方面的实际项目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土资源综合监管模型与体系实践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业务开展与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知识体系支撑与实践经验。
本书作者针对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铁路、公路、矿山、水利和城镇建设中频遭滑坡的危害,由于线工作的同志经验不足,或漏判了古老滑坡,或防治方案和措施欠妥,使有些滑坡得不到及时治理或虽经多次治理但不稳定的情况,组织各部门数十位有经验的专家编写本书,以各类较复杂滑坡防治为实例,对滑坡发生的地质条件、机理、稳定性评价,防治方案比选、主要工程措施和防治效果等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从事灾害防治的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本书可供铁路、公路、矿山、水利、国土资源及城建部门从事滑坡和高边坡勘察、设计、施工、监测预报和管理的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湖泊是流域物质的最终储存库,其沉积物忠实地记录了湖区各种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湖泊沉积研究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篇分章论述了湖泊沉积物的类型、湖泊沉积作用的动力学特征、湖泊沉积的主要环境参数以及湖泊沉积年代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第二篇重点阐述了利用湖泊沉积开展古气候环境研究的方法,包括物理指标在环境重建中的应用、地球化学指标在环境重建中的应用、生物指标在环境重建中的应用以及湖泊环境演化的古气候模拟。全书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湖泊环境演化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环境演变的成因机制,揭示了环境演变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 本书可供从事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有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