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云南高原湿地保护区生态结构特征与功能分区研究”、“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区功能分区研究”以及“云南高原湿地湖滨利用的基础研究”项目为基础,围绕高原湿地的生态结构及功能特征,尤其是低纬度高原湿地具有的湖盆—湖滨—面山的典型结构特征,针对高原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成因和结构特点,从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尺度,探讨了湖周陆生生态系统组成结构与高原湿地环境维系,以及湖滨带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维系的关系;分析了湖泊湿地不同水深的湖盆水体功能作用和多样性特点,以及不同季节和生境类型对生物多样性的维系功能作用,据此提出了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技术体系,并且以不同生境特征的5个典型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案例,对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本书是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分
书号:9787571030162 书名:生命绽放:克里斯的自然艺术 定价:23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弥漫于日常生活却又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我们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揭示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权力的运作以及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无论正式权力还是民间权威,其对传统的本土性资源的利用,都是在使用属于人类共通的、持久的象征方式,无论这种利用是自觉的还是不很自觉的。
《湖泊学》从生态系统角度讨论了湖泊的结构、功能、营养状态、物种演替和湖泊学的基本原理,主要介绍了湖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富营养化过程和藻类水华过程中的经典理论、发展过程及在气候变化下的新发现。还讨论了湖泊学的两个重要分支:比较湖泊学和应用湖泊学。前者比较了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气候带湖泊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季节变化、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湖泊资源等方面的异同;后者提供了湖泊生态恢复或修复的成功案例和主要技术。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至六章)主要介绍了自主发展的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碳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实格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中篇(第七至十三章)详细介绍了我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下篇(第十四至十八章)探讨了后京都时代可能的碳减排方案和思路。
《青海省情知识丛书:青海自然生态环境》作为《青海省情知识丛书》的一种,旨在从生态环境方面介绍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整体现状。 为了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青海省情知识丛书:青海自然生态环境》试图从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现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全貌。 通过《青海省情知识丛书:青海自然生态环境》,读者既可以对青海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概览性的认识,也可以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学习其他领域知识的有益补充,还可细细研读,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数据,为在生态环境方面进一步的探索作一些铺垫。
本书是在芝加哥大学版《世界地图学史》第二卷第二册《传统东亚和东南亚的地图学史》(1994年出版)的基础上翻译整理成书,是《世界地图学史》的一个重要组分部成。作者以宏观视野旁征博引,广泛利用中国古代资料,引证西方学者研究成果,可以补充中国地图学史研究之不足;本书内容丰富,史科扎实,所述所论匠心独运,译者复核了全部引用资料,值得阅读和参考。
宋代以降,江南地区,一直就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在这一千年时间内,江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宋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变迁做一个整体的、长时段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970年代末以来江南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史和一些相应学科研究与关注的重点区域,而1990年代以来,环境史的研究又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书以"江南生态环境史"为题,将人与河流、水利、农业、植物与环境的文化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试图将江南的生态文明发展过程详细地展示,以期为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属于生态环境变迁史的研究范畴,主要方法是史学,史料收集、史料考证等工作都是史学的方法,在论文写作上,也主要用史法的描述法。在一些领域内,涉及到地
世界自然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本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汲取地理科学和相邻学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结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及本课程的任务,加强资源、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借鉴“新区域地建学”的研究思路,加强了对自然区域之间的关联、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分析,力求在区域地理教材编写上有所创新。 本教材分三篇,共15章。篇“世界自然地理环境”,共6章,从全球陆地层面上论述地形、气候、陆地水、土壤、植被、动物界六大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点、类型、分布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篇“世界资源与环境”,共7章,分别论述了耕地、森林草地、淡水资源、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能源与矿产、大气与气候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变化
本书是上海海洋石油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近40年来,在东海进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油气勘探等调查资料及成果报告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文献,经系统总结整理和综合研究撰写而成,是我国当前反映东海地质和矿产资源调查研究内容最为齐全的专著。 全书共十三章,采用由浅层到深层,由地质背景到资源评价的循序渐进方法叙述。分别对东海调查研究简史,水动力条件及周边地质,海底地形地貌,表层和柱状沉积,浅部和深部地层,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盆地形成机制和演化,油气化探,矿产资源,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论述和理论探讨。涉及领域广泛,内容新颖,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材料翔实,数据可靠,图文并茂。可供从事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等专业科技人员及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
《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研究》由陶奎元主编,本文集收录了近五年在各刊物发表的论文,主要刊物有:《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资源调查与环境》、《动物学杂志论》、《地质通报》、《华南地震》、《地质论评》、《今日海南》、《资源与产业》。文集还收录了会议上发表的文章,包括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的文章以及首次发表的有关文章。文集的出版是表明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海口火山群地质遗迹具有杰出而重要的科学价值,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片热土。它吸引了专业科技人员自带课题到公园开展研究,同时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主动邀请专家来公园做专项研究,通过研究不断挖掘其价值。
宋代以降,江南地区,一直就是中国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在这一千年时间内,江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21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宋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变迁做一个整体的、长时段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970年代末以来江南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史和一些相应学科研究与关注的重点区域,而1990年代以来,环境史的研究又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本书以"江南生态环境史"为题,将人与河流、水利、农业、植物与环境的文化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试图将江南的生态文明发展过程详细地展示,以期为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属于生态环境变迁史的研究范畴,主要方法是史学,史料收集、史料考证等工作都是史学的方法,在论文写作上,也主要用史法的描述法。在一些领域内,涉及到地
本书首先讲述水文学、地下水及其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接着讲述区域地下水和地下水的赋存,并配有大量的研究实例,然后讲述地下水研究和开发利用中涉及的水化学、水质和污染问题,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专门讲述了水文地质工作者的野外工作方法,最后介绍了主要的地下水运动模型以及相关软件。书中包含大量的例题,便于读者辨析概念、模仿练习。章末习题由浅入深,有助于提高读者综合解决地下水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供水文地质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及教学和科研人员使用,还可作为水文地质工程师的参考书。 本书在前几版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包括: 五个新的案例历史: ——达科他含水层。 ——沉积岩裂隙——Newark盆地。 ——断层作为含水层边界。 ——沙漠水文地质——约旦Azraq盆地。
《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以河北省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格局和过程研究为独特视角,强调人地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全书共分为部分,部分为总论,反映现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包括地理区位、各组成要素格局与过程的地理特征和地理区划;第二部分为分论,反映河北省下辖地理区域在全省比较中的地理特征,也体现了地理学多尺度研究的独特视角,包括冀中南区、沿海区和冀北区;第三部分为专论,反映河北省在全国比较中特色的综合性地理问题,也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地理学应用研究特点,包括京津冀区域联系与一体化进程、水资源短缺与节水社会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省市区地理:河北地理》可作为省内有关高校地理学各专业及相邻学科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教材,也是省内外各界人士了解河北省情的重要读物。
前田正名编著的《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精)》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研究和北魏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正篇共分七章,分别从北魏桑干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居民结构、都市景观的发展情况,以及平城周围的交通路线、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研究;另附三篇论文作为附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历史及建国后至迁都洛阳为止的北魏历史,并揭示了沿太行山脉东麓的交通路是东亚极为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线。此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及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