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弥漫于日常生活却又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我们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揭示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权力的运作以及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无论正式权力还是民间权威,其对传统的本土性资源的利用,都是在使用属于人类共通的、持久的象征方式,无论这种利用是自觉的还是不很自觉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碳酸盐岩沉积和成岩史分析;各种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海相、非海相、热带暖水、非热带冷水)的描述和分析;现存的成岩特征,并强调微相识别标志的重要性;注重阐述生物对碳酸盐岩沉积发育的控制作用并慨述了岩石薄片中最常见的生物化石;特别讨论了成岩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与孔隙度、储油物性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沉积微相对建立和预测层序地层学格架和沉积模式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沉积微相在分析古气候变化及追踪台地、盆地演化方面的重要意义;阐述微相分析在储层评价和石灰岩烃源岩评价中的作用以及在考古研究中的实用价值。 本书含330幅插图与151幅图版,部分为彩色。
本书由地理学家、沙漠学家吴正教授主编。这是中国沙漠及其治理研究的重大成果。全书对近半个世纪来中国沙漠及其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沙漠的分布、形成演变、自然环境特征、自然资源和治理的科学专著,建立和完善了中国沙漠研究的学科体系。 全书共分五篇17章。篇,中国沙漠的分布与形成演化。第二篇,中国沙漠的自然环境特征。第三篇,中国沙漠的自然资源与开发利用。第四篇,中国主要沙漠的自然特征。第五篇,中国沙漠的沙害治理与沙漠未来发展及其影响。其中,提出了治理沙漠与防治沙害的原则、途径和措施,划分了风沙危害的成因类型,论述了农田、草地和工矿交通沙害的防治方法和典型模式,并对中国沙漠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对“三北”防护林建设及防沙治沙工
本卷主要关注于欧洲史前民族的空间认知能力,以及通过岩画等媒介传播地图学概念的能力;古埃及和近东地区地图学中的测量、大地测量以及建筑平面图;在希腊一罗马世界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制图学知识;以及中世纪时期并存的多样化的绘图传统。而且通过将宇宙志地图和天体地图等囊括在研究对象中,强调了“地图”定义的包容性,从而摆脱了传统的只关注陆地地图和海图的狭窄的研究范围,并由此影响了该丛书后续各卷的写作。此外,该书的开篇是由哈利撰写的作为全丛书导论的《地图和地图学史的发展》,同时在作为结论的第21章中讨论了欧洲地图发展中的断裂、认知的转型以及社会背景。
本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冰的基本物理性质、成冰作用、冰川的物质平衡等,涉及冰川学的主要方面,吸收外冰川学的精华。本书偏重于普通冰川学方向,主要介绍及论述冰川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冰川学者包括作者本人在内50年来积累的有创新性的成果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涉及冰川物理机制的某些公式省略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只介绍原理及主要结果。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书中有大量图表及照片。为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有大量中外文献目录。本书主要对象为从事冰冻圈、自然地理、气象、水文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及有关的资源、环境部门设计、生产人员,特别针对上述方面的研究生、大学生,也可供出版、旅游、媒体及其经济管理等部门参考。
本书是作者1987年出版的《风沙地貌学》一书的修订本。全书共分四篇:篇,风沙运动物理,从微观和宏观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风沙流中单个颗粒的运动状态,研究颗粒起跳的机理及其在空中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颗粒浓度和输沙通量等物理量的分布,单宽输沙率的大小及动力学过程等。第二篇,风成地貌,阐述了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演变过程及其分布规律;风成沙的结构与构造特征;沙漠的成因、发育模式与年龄;世界主要沙漠的变动历史和中国沙漠的演变模式;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态势等。第三篇,风(治)沙工程,全面介绍了风(治)沙工程的分类、作用原理与设计原则,各类风(治)沙工程的防护效益及应用条件。第四篇,风沙地貌研究方法,详细地介绍了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对风沙运动和风(治)沙工程的研究,以及风洞模拟实验和数学模拟方法。
本书从资源价值、科学属性、自然风光、地史人文等方面,通过专业解读、科普介绍、图片展示等,向公众全面、系统、详实地推介了山西省的地质公园、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矿山公园。这是山西省自然资源厅以实际行动贯彻
《了不起的中国地理》是一套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少儿地理百科,它是中国大地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写给孩子的趣味地理启蒙书。 本套书包含《这里是中国》《大地的屋脊》《山间的盆地》《美丽的平原》《伟大的古都》《神奇的民居》《考古大发现》《动物的王国》八本书,八大主题开启孩子的地理思维,用孩子的视角打开地理学科的奇妙世界,让孩子在趣味阅读中爱上中国大地。 《了不起的中国地理》历经三年打磨,匠心制作,书中包含200多个趣味地理问题、1000多个地理百科知识点、300多幅趣味插画、200多幅精美摄影图片……书中插画由中央美术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插画师绘制,让孩子在纸上畅游中国。
我们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足见国人对地理知识的重视。有些知识对个人而言,多则有益,少亦无碍,但地理知识不是这样,缺少它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障碍和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使我们失去许多成功的契机。 本书为读者展示悠久的中华文明渊源、壮美绮丽的疆域风光、地域差异明显的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的工农业生产和趋于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分层次、多角度解读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设置了民间传说、名品制作工艺等相关链接,对中国地理知识加以延伸拓展,力图使繁杂的地理知识形成有其起源背景、地域特点等的有机整体,方便有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学习掌握。
本书提出了一种水下利用重力梯度测量探测不同障碍物的新方法,其特点是利用重力梯度仪对近处质量异常(或密度异常)敏感的特性,可以有效地发现潜器周围的障碍物为其避碰提供依据,从而保障潜器的水下航行安全。同时结合当前海洋物理场匹配辅助导航的热点问题,分析了重力梯度仪外部补偿惯性导航系统的效果,从理论上证明了其有效性,为提高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提供了参考。本书的研究拓展了重力梯度仪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