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出版。本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共 11 章,涵盖内容广泛而自成体系,前三章主要介绍微生物胞外呼吸概论、胞外呼吸菌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铁呼吸、腐殖质呼吸以及产电呼吸;第七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利用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发展的各项应用技术;第十一章为大家呈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地球电池效应。
本书是在<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一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两部分,部分主要介绍了伯杰系统,常见细菌的检索表,属的提要及种的鉴别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几种鉴定的方法,包括常用的传统分类基本方法和目前通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快速鉴定和自动化鉴定系统等。本书对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综合性物系,农林医院校的有关师生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
藻类学是研究藻类这一淡水和海洋食物链中初级光合生物的科学。藻类不仅是浮游动物和滤食性贝类的重要食源,而且具有独特的系统演化地位和生态位功能。《藻类学》自从1980 年版面世以来,已逐步成为藻类学领域的经典教材。《藻类学(原书第4版)》保持了初始版本的样式,同时包含了的关于核酸测序研究等诸多信息。此外,藻类的详细生活史图例及相关类属的细胞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经济价值等信息完整的呈现给了读者。《藻类学(原书第4版) 》(作者R.E.李)适合于选修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植物学(藻类学)、湖泊科学及生物海洋学等课程的高年级研究生和本科生阅读。
《海洋微生物学》注重海洋微生物相关基础知识的介绍,同时兼顾了海洋微生物研究热点领域的进展。海洋微生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学者的重视。全书共14部分,分别从微生物基本知识、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与分布、海洋光合微生物、海洋共附生微生物、海洋嗜极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海洋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未可培养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基因组学、赤潮、微生物与海水养殖、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微生物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概况。
藻类学是研究藻类这一淡水和海洋食物链中初级光合生物的科学。藻类不仅是浮游动物和滤食性贝类的重要食源,而且具有独特的系统演化地位和生态位功能。《藻类学》自从1980 年版面世以来,已逐步成为藻类学领域的经典教材。《藻类学(原书第4版)》保持了初始版本的样式,同时包含了的关于核酸测序研究等诸多信息。此外,藻类的详细生活史图例及相关类属的细胞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和经济价值等信息完整的呈现给了读者。《藻类学(原书第4版) 》(作者R.E.李)适合于选修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植物学(藻类学)、湖泊科学及生物海洋学等课程的高年级研究生和本科生阅读。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它是从剑齿象动物群中残存下来的活化石,被视为自然保护的旗舰动物。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由于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和自身的退化,使它的家庭日渐衰微,为了使其家族繁衍壮大,科研工作者历尽心血,不断探索。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通过近20年坚苦卓绝的科学研究。终于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里的“配种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难关,1991年至今已成功繁殖了大熊猫36胎、56仔、成活44仔,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多项奇迹;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书对大熊猫的历史与现状、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发情配种、妊娠分娩、人工育幼、疾病防治、野外放归等方面都做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它对充分发挥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潜力、提高初生幼兽和亚成体的
本书以长学制规划教材为依据,以线条图、流程图、简图或对比表的形式诠释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简化分解难点帮助读者理解与记忆相应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不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每个分册的字数控制在其相应教材的字数的1/2之内。该书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诠释,使得教材容易学习和记忆,提高初学者的学习效率。
本书记述的蛙蛇是泛指性和有尾类动物以及蛇、晰蜴鳄类。 全书共收录蛙、有尾类等两栖类动物14科34属50种,蛇、鳄、蜥蜴等爬行类动物14科38属52种,其中多为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常见的种类。以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记述各物种的名称、分类地位、保护级别、分布、形态特征和习性等,通过对本书的查阅,可以较快地识别有关物种。该书将为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濒危物种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很好的参考,本书也可以用于科研、教学以及培训、宣传和科普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