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太湖流域(江苏)水生态监控系统建设与业务化运行示范”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涵盖了浮游藻类的基本知识、生态特点及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详述了淡水浮游藻类
全书共十四章,其中至第七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组概念、产生背景、重要性和蛋白质组学关键技术(包括双向电泳、高效液相色谱、蛋白芯片、生物质谱、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组学相关数据库);第八至第十三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研究内容涉及植物遗传多样性、植物发育(包括种子发育)、植物逆境(包括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和蛋白标记与PQL;第十四章主要介绍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操作指南及相关说明,便于初学者了解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一般操作程序。另外,本书增加了附录,包括双向电泳完整的操作步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的配置、细胞样品的一般处理步骤、组织样品的一般处理步骤及蛋白质和蛋白质组相关数据库,主要供负责具体操作的实验人员参考。本书适
已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的消费理念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人们对来自天然植物活性成分越来越感兴趣。植物活性成分开发已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密集的健康产业,并在功能性食品、医药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我国是世界植物资源王国,在发展植物活性成分产业方面具有的自然和人文优势,近十年来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产业和资源优势,这将有力促进我国健康产业(功能性食品、医药品相关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尽管如此,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尚十分薄弱,无法适应日益蓬勃发展的产业需求。近5年来,作者在该研究领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并有相关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为系统总结5年来我们在该领域的
《中国大兴安岭蒙中药植物资源志(精)》(作者中国大兴安岭蒙中药植物资源志编撰委员会)收载了茵类植物、地衣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共135科,900多种植物药,并附150多幅植物原色图谱。每一种植物药列其植物名、蒙药名、中药名、学名、异名,重点对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入药部位、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书后附有蒙古文、汉文、拉丁文索引。
《植物古汉名图考续编》收载了植物古汉名1789个,分属于147科449属633种,附图633幅,计60余万字;对每种植物古汉名都作了注释,标明了现代汉名和世界通用的拉丁名,注明了出典或书证,传承古今,沟通中外;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产地、简要用途作了介绍,还附有植物形态图便于读者识别。《植物古汉名图考续编》是《植物古汉名图考》的续编书,会给生物学、农学、医药学、林学、花卉学、文学、史学、地理学等工作者带来莫大的方便。
《中国水生植物》介绍了我国水生植物的栽培简史、繁殖方法等,重点论述了每种水生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分布、繁殖与栽培、观赏及主要用途、相近种的比较等。全书共收集水生植物 61 科、168 属、741 种 ( 其中包含相近种 306 种 ),选配了423 幅彩色照片,黑白线条图 87 幅,扫描标本照片 63 幅,既包含广泛栽培的种类,又有许多有待开发的种类。 《中国水生植物》可供广大园林、园艺工作者和农林大专院校师生,以及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参考,也为广大水生花卉爱好者提供学习、选择品种的知识。
全书共十四章,其中至第七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组概念、产生背景、重要性和蛋白质组学关键技术(包括双向电泳、高效液相色谱、蛋白芯片、生物质谱、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组学相关数据库);第八至第十三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研究内容涉及植物遗传多样性、植物发育(包括种子发育)、植物逆境(包括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和蛋白标记与PQL;第十四章主要介绍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操作指南及相关说明,便于初学者了解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一般操作程序。另外,本书增加了附录,包括双向电泳完整的操作步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的配置、细胞样品的一般处理步骤、组织样品的一般处理步骤及蛋白质和蛋白质组相关数据库,主要供负责具体操作的实验人员参考。本书适
本书系统介绍了植物花色苷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稳定性;花色苷抗氧化作用、辅助降血脂作用、辅助降血糖作用、抗突变及抗肿瘤作用、缓解视疲劳等生理功能,并对花色苷进行了安全毒性学评价。本书内容新颖、实用,可供植物学、食品、化工和医药等有关专业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使用。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参阅了外有关蕨类植物学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蕨类植物学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共分8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蕨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和作用,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蕨类植物分类、生态和地理分布,蕨类植物细胞与孢粉、起源与演化及分子系统学等内容。在蕨类植物分类部分,详细介绍了66科、170属、310种蕨类植物的特征并附图片。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本书系统介绍了植物花色苷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稳定性;花色苷抗氧化作用、辅助降血脂作用、辅助降血糖作用、抗突变及抗肿瘤作用、缓解视疲劳等生理功能,并对花色苷进行了安全毒性学评价。本书内容新颖、实用,可供植物学、食品、化工和医药等有关专业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使用。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参阅了外有关蕨类植物学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蕨类植物学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共分8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蕨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和作用,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蕨类植物分类、生态和地理分布,蕨类植物细胞与孢粉、起源与演化及分子系统学等内容。在蕨类植物分类部分,详细介绍了66科、170属、310种蕨类植物的特征并附图片。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组学”之一,是多种技术和科学的结合,涉及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和生物学等知识。漆小泉等主编的《植物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由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员共同编著,按照代谢物分析方法、数据分析及应用三部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植物代谢组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编写时力求做到实际和适用,使初学者能够较快掌握植物代谢组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植物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适合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供科学研究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中国大兴安岭蒙中药植物资源志(精)》(作者中国大兴安岭蒙中药植物资源志编撰委员会)收载了茵类植物、地衣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共135科,900多种植物药,并附150多幅植物原色图谱。每一种植物药列其植物名、蒙药名、中药名、学名、异名,重点对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入药部位、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书后附有蒙古文、汉文、拉丁文索引。
全书共十四章,其中至第七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组概念、产生背景、重要性和蛋白质组学关键技术(包括双向电泳、高效液相色谱、蛋白芯片、生物质谱、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组学相关数据库);第八至第十三章主要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研究内容涉及植物遗传多样性、植物发育(包括种子发育)、植物逆境(包括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和蛋白标记与PQL;第十四章主要介绍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操作指南及相关说明,便于初学者了解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的一般操作程序。另外,本书增加了附录,包括双向电泳完整的操作步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凝胶的配置、细胞样品的一般处理步骤、组织样品的一般处理步骤及蛋白质和蛋白质组相关数据库,主要供负责具体操作的实验人员参考。本书适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精)》原则上收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批)》(1999年)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的所有物种,但由于少数物种的分类学地位存在极大争议或野外居群一直没有被发现,编委会经过讨论,决定将百花山葡萄、乐东石豆兰、大羽桫椤、异形玉叶金花和金平桦等5个物种从图鉴中删除。所以本书共收录种、亚种及变种361个。 印红主编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精)》分为藻类和菌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部分。每部分内部按物种所属科的拉丁学名字母顺序排列。考虑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批)》作为法律条文的附件,具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力,编委会决定本书基本沿用《中国植物志》科的概念,从而与名录相对应,但在另外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系统学的快速发展,许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精)》原则上收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批)》(1999年)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的所有物种,但由于少数物种的分类学地位存在极大争议或野外居群一直没有被发现,编委会经过讨论,决定将百花山葡萄、乐东石豆兰、大羽桫椤、异形玉叶金花和金平桦等5个物种从图鉴中删除。所以本书共收录种、亚种及变种361个。 印红主编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精)》分为藻类和菌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部分。每部分内部按物种所属科的拉丁学名字母顺序排列。考虑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批)》作为法律条文的附件,具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力,编委会决定本书基本沿用《中国植物志》科的概念,从而与名录相对应,但在另外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系统学的快速发展,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