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普洱茶产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茶文化的独特性;乔木茶鉴别的方法;普洱茶收藏的几个问题;乔木老树茶区选介;普洱茶产品选介等。
孟凡、张琳、媚道设计编著的《世界植物文化史论(靠前9届靠前植物学大会用书)》是研究中西方植物变迁、植物科技、植物文化发展的的史料性书籍,植物文化虽然和植物学同时产生,但作为自然和人文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工作的发展远较植物学迟缓。虽然不论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植物文化都很好发达,既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源流而又丰富多彩,但对于植物文化的研究则很好不够,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这本新著正好及时填补了这个学术空缺,正如打开了一扇学术之窗,为我们展示了植物文化研究的新天地。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上古时代的植物传说到当下的植物科学研究,详尽的梳理了人类历目前对植物的认识和应用过程。靠前章为上古时代植物传说和植物的医学应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论述了中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植物文化
本书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智慧农业的概念、发展历史和应用前景,对一些智慧农业的典型国家进行介绍。本书还对智慧农业的技术框架、技术要点、核心技术等做了详细的梳理与介绍,对一些典型的应用系统做了重点介绍,同时结合多利农庄自身的发展和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书中的案例分析均是以多利农庄为依托的典型案例,如多利水肥一体化系统,成都郫县产业化生产项目,imec膜种植技术,质量追溯系统案例、电商系统等,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期待读者能对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和业务形态有所了解,为智慧农业的应用开发及项目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指导。
本选题在对广西雅长兰科植物 自然保护区内的苔藓植物资源展开系统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多样性调查结果汇总,基本反映雅长苔藓植物的全貌。 本选题分为两卷,分别为苔类和角苔类植物卷以及藓类植物卷,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系统介绍雅长苔藓植物共83科200属484种,其中苔类和角苔类植物179种,藓类植物305种,包含广西新记录科2科、广西新记录属9属、中国新记录种7种以及广西新记录种79种,按志书格式编写,每个种均提供简要的特征描述以及清晰的显微结构解剖图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种均提供清晰的野外生境图。
本书是波兰博物学家卜弥格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他生前 出版过的著作,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二十几种中国或亚洲的动植物,如菠萝、桂皮、松鼠、麋鹿等,并配有若干与之相应的彩色版图,画面十分生动。每幅版画标有中文和拉丁文的名称对照。此书是来华传教士所写的 本关于中国动植物的书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书包括23幅手工上色图版,其中一幅为折叠插页,另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彩色摹本,羊皮面。此次出版,采用原大原色原装仿真影印,从内容与形式上“复刻”这件珍稀藏品的精彩面貌。
本书在名物命名的相对可论证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古汉语植物命名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对单个植物命名的具体考释,总结和归纳了植物命名的特点和规律。本书总结了前人植物释名中存在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与源义素的对比,分析了植物命名义的意义性质、构成及特征,并归纳了几种探求植物命名义的有效方法。认为植物命名取象选择规律与人们在植物命名过程中的思维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本书还从音义联系、词的形成的角度,描写与归纳了植物命名造词的方式方法。
植物有性生殖是植物一生中最为曲折、复杂与深奥的发育过程,是当代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中的前沿研究热点,并与农业中的育种、栽培以及高新技术密切相关。本书是一本融合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科学普及读物。书中以新的视野,在概括植物有性生殖研究简史和有性生殖在进化与个体发育中的主要事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即从微观角度分别以细胞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殖过程机理,兼及从宏观角度研究传粉生物学的主要成就。 本书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解与照片简明精致、色彩美观。适合植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阅读;其他不同年龄与学历层次的读者亦可从中培养对植物有性生殖的好奇心和兴趣。
《秦汉上林苑植物图考》内容简介:秦汉上林苑是重要的文化遗址,也是面积巨大、建置较早的植物园。上林苑方圆300里,离宫别馆众多,种植奇花异木2000多种,在园林造景、植物引种等方面开创了诸多后世所祖述的范例,包括“一池三山”的造园手法,胡桃、葡萄、苜蓿等植物的成功引种等。但是,上林苑的研究薄弱,植物类群的研究更为零散,以致其植物类型和植物造景迄今不明。秦汉上林苑植物图考采用考据学和训诂学方法,以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的植物古汉名为对象,从历代文献记载中考释出61科94属116种植物,存疑15种;包括蕨类1科1属1种、裸子植物4科6属6种、被子植物56科87属109种;结果表明上林苑植物以温带植物为主体,热带亚热带植物占有较大比例。全书共分7章,总论部分3章简要介绍了上林苑概况、园林景观和植物造景等。分论部分4章分类群描述
本卷收载恩施蕨类植物331种(包括变种、变型),隶属于41科98属[秦仁昌系统(1978年)];对科、种的名称、引证、形态特征、分布及生态环境等均作了扼要的介绍,并配有物种的详细彩色图片;对全区内的蕨类植物均有明晰、实用的检索表,便于厘定植物所属的科、属、种。本卷文字描述简练、易懂、实用,图文并茂,是一部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地方性等特色的专业工具书,可供农、林、园艺、医学、环保、轻工业、大专院校师生和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植物考古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通过对考古发现的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的研究,来解释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这些年学界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植物遗存的提取和检测方法的摸索改进以及各遗址检测资料的积累上,资料和研究都处于零散状态。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对这些零散的资料,做个相对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可以说是中国史前植物考古的一个阶段性小结,虽然还很薄弱,但构建起了一个初步的框架,至少有利于今后整个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本书以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内容为基础,结合植物提取物行业的生产、质量控制标准化应用这一主题,分两部分内容。部分(~7章)介绍了标准化植物提取物的发展沿革及研究方法,包括原药材、提取分离工艺、检测方法和安全性控制及应用等。第二部分(第8章)共列举了30个示范实例,按提取物行业的“两个标准,三个规程”,涉及提取物的原料及提取物产品质量标准,原料采收加工、提取工艺和检验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并对资源分布和功能作了简介,以方便读者阅读与理解。作为植物提取物行业科研、商业的工具书,为能给读者提供方便的查询,附录还特别提供了植物化学成分检出试剂配制法;药物中常见残留溶剂及其限度;我国已制定的一些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植物提取物中重金属、环境毒物、农药残留、微生物、生物毒素、溶剂残留等标准
《中国姜科植物资源》简要地介绍了姜科植物的系统位置、特征、种类、地理分布、用途、栽培繁殖和病害防治,提出对姜科植物资源开发的意见。作者认为应该依据姜科植物本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重点在药用和观赏植物两方面。开发野生姜科花卉资源和引进外国新品种并举,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本书共介绍中国姜科(含闭鞘姜科)资源植物19属,120种,国外姜科(含闭鞘姜科)植物10属,20种,并配彩照。本书可供医药、园艺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植物学爱好者阅读。
我国芳香植物资源丰富,芳香植物是兼有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属性的植物类群,可以用于医药、食品加工、化妆品等行业。此书资料来源广阔,图文并茂。文字说明包含了植物拉丁名、中名、药名、形态特征、主要芳香成分、药用等,图片包含了植株、花果、饮片等。几乎每种植物(芳香药用植物)都有较为准确的精油含量检测。
《中国药用植物种子原色图鉴》通过形象直观的药用植物种子原色图片,再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我国106科434种常用药用植物果实和种子外形群体及部分种类的个体与结构解剖图,图片清晰,特征明显,易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