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家谱(精装)》提供了410科昆虫的简便鉴别方法,这些方法源于作者在昆虫分类与野外识别领域的长期实践与探索,实用性极强。为便于读者理解,本书文字简明、通俗,生态照片特征分明,还采用了世界昆虫分类体系(涉及广义昆虫4纲35目)。选择物种方面,兼顾了常见昆虫类群与珍稀物种的平衡,收纳了原尾虫、缺翅虫、螳(虫脩)、蛩蠊、捻翅虫等罕见的物种照片。全书照片多达1500余幅,读者可以直观地进行野外昆虫对照识别。本书是广大生物专业、植保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野外实习工具书,也非常适合昆虫爱好者和生态摄影爱好者参考。
本书展示了我国东北地区距今 1.65亿年至1.20亿年的昆虫化石珍品。全书不仅仅着眼于昆虫化石的分类或形态学描述,更侧重阐述这些珍贵化石标本背后所蕴涵的科学意义,同时还包括了化石的地质层位、系统演化、伴生动植物、古生态环境、访花与授粉、拟态等知识。栩栩如生的化石标本、精美绝伦的现生昆虫照片、生动有趣的文字叙述、回味无穷的小故事等为我们揭开了亿万年前地球上这些渺小而强大的精灵——昆虫的秘密。在恐龙称霸的时代,昆虫已经分化成许多的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了生物演化上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我们将透过这些稀有的化石珍品一探究竟。
昆虫在地球上已经生存4亿年了,它是当今的生物类群。目前己知的昆虫有100多万种,分属32个目,上千个科;我国有8万多种已进入昆虫名录。而未知的昆虫的种类,估计将远远超过目前己知的数量。 昆虫邮票向我们介绍昆虫的神奇和魅力以及邮票的韵味和发展历程。在邮品中与昆虫对话,听一听尚未知晓的故事,聊一聊昆虫和人类的情结,会使人感到其乐无穷!摩纳哥存1987年为纪念当地的一个邮展发行了一套邮票(图0.1)。这是一套蝴蝶票中票,一只金蝶飞来,造访邮票中的同类。昆虫就是这样飞进邮票的吗?事实并非昆虫选择了邮票,当然足邮票选择了昆虫。各种各样的昆虫邮票,集中了昆虫世界的精华,浓缩了人类认知昆虫的历史,反映了人类和昆 虫的关系。
由伯特·荷尔多布勒编著的《超个体》是近10年来出版的最重要的科普著作之一。在《蚂蚁》一书出版18年后,这部新的著作将我们的知识扩展到了其他社会性的昆虫(包括蚂蚁、蜜蜂、黄蜂、白蚁),吸收了近20年最重要的研究发现。《超个体》是一个组织严密的集群,建立在利他主义的合作、复杂的沟通和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它代表了生物组织的一个基本阶段,介于普通组织和整个物种之间。正如作者所说的,对超个体的研究将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种进化水平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以及生命整体是如何从简单到复杂进化的。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介绍了蚂蚁的经济意义、蚂蚁生物学和蚂蚁分类研究简史。在各论中讨论了蚂蚁的起源、系统发育和蚁科分类系统、蚂蚁分类研究的材料与方法,运用常规 形态分类学方法对采自广西的蚂蚁进行了系统描述。全书共记述广西蚂蚁8亚科、64属、204种,其中30个新种、10个中国新纪录种,附各种蚂蚁的形态特征图469幅。本书可供从事昆虫学研究8有关人员、植物保护工作者、高等学校和中等专科学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昆虫地理学是研究昆虫区系构成、分布规律及地理区划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地理学和昆虫学的交叉学科,是生物地理学及动物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昆虫传播、扩散、分布的可能范围,对害虫传入的风险评估,对害虫的区域性治理策略的制定,对益虫引进种类的筛选及效益的评价等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昆虫地理》介绍了中国昆虫地理研究方法、中国昆虫类群区系特点和分布地理、我国各省区昆虫的类群分布及区划、中国昆虫地理区划研究等内容。
该书由我国从事医学昆虫区系和分类研究的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工作,并参考了外有关文献、专著编写而成。全书共十三章,包括蚊、白蛉、蠓、蝇、蚤、人虱、臭虫、蜚蠊、蜱、恙螨及革螨13大类的形态特征和属以上各分类单元的鉴别特征,以及分科、属及重要种类的检索表。所含重要种类共计944种(亚种),并有80幅插图和369个图版。这是一部用于我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鉴定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专著,可作为医学昆虫和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以及卫生防疫工作的参考。
为什么要研究社会性昆虫?这是因为它们同人类、蜂鸟、刺果松一样,都代表着生物进化的了不起的大成就。它们的社会组织无与伦比。虽说社会昆虫智能低下,又没有形成社会文化,其社会组织远远赶不上人类,但就群体的凝聚力、品级物化的精细度和个体忘我的利他行为而言,它们却是人类不可企及的。之所以要请生物学家来研究昆虫社会,是因为它从下到上,从分子到社群,充分展现了各个层次组织的品级分化的水平。在种类数以万计的胡蜂、蚂蚁、蜜蜂、白蚁中,我们会看到,它们是运用社群组织的力量来解决各种生态问题的,而其他生物体却通常是靠自己单枪匹马去对付。常有人把昆虫的巢群(insect colony)称为“超有机体”(super organism),因为这样一个群体显示出的许多社会现象,可以同生物体的器官和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相比拟。然而,这一超有机体
《昆虫家谱(精装)》提供了410科昆虫的简便鉴别方法,这些方法源于作者在昆虫分类与野外识别领域的长期实践与探索,实用性极强。为便于读者理解,本书文字简明、通俗,生态照片特征分明,还采用了世界昆虫分类体系(涉及广义昆虫4纲35目)。选择物种方面,兼顾了常见昆虫类群与珍稀物种的平衡,收纳了原尾虫、缺翅虫、螳(虫脩)、蛩蠊、捻翅虫等罕见的物种照片。全书照片多达1500余幅,读者可以直观地进行野外昆虫对照识别。本书是广大生物专业、植保专业人士不可多得的野外实习工具书,也非常适合昆虫爱好者和生态摄影爱好者参考。
本书系尹文英先生60多年来主要工作的选编,她在我国开创了低等昆虫——原尾虫、跳虫和双尾虫系统分类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分类、形态、比较精子学、胚后发育、生物地理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面的技术和方法为我国系统动物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尹文英积极推动和组织了全国性土壤动物学调查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特有的饲养鱼类——青、草、鲢、鳙病害严重。尹文英等通过试验研究,对近20种严重病害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并向全国推广,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她的创新思路和勇于开拓的学术精神,对后学者极具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书按国际分类系统记述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5科58属88种。介绍了蝴蝶识别与研究的基本知识,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依据实际标本描述了各种的形态特征,提供了成虫彩色照片,尽可能给出了生态图、已知寄主、生活习性和详细的分布资料。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为寻找、识别和保护蝴蝶资源提供了方便。 本书适合各类学生、大自然爱好者和相关研究人员阅读与收藏。
世界上瓢虫记录已超过6000种。我国瓢虫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已知瓢虫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已记录725种。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瓢虫的外部形态,食性,瓢虫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及图像拍摄等基本知识;记述了我国瓢虫375种,包括10亚科22族89属或亚属。种类附有成虫彩图和外生殖器特征图,便于按图鉴定。书末附有拉丁学名和中文学名索引。 本书可供从事昆虫学、植物保护和生物防治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以及瓢虫爱好者参考。
本书是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出发,按“洋为中用”的原则进行编写的,在编写中注意汲取先进国家的昆虫行为学教学与科研精华,同时也尽量搜集了与昆虫行为相关的素材。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昆虫方向的研究生和相关人员系统全面地掌握昆虫行为知识,有助于在较深的层次上激发学生和读者对昆虫王国的探索精神。教材分为上、下两篇,共十六章,图文并茂。上篇为昆虫行为基础,介绍昆虫行为的基础知识,如昆虫行为发生的遗传、神经、生理、生态等机理;下篇为昆虫行为各论,从不同的领域或侧面介绍昆虫行为的表现、调控、应用,如昆虫的定向、移动、通讯、取食、繁殖、占区、社会生活等。各章分别附有本章中英名词术语对照和本章的实验设计(不包括章和第十六章)。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昆虫学方向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相关教学
作为世界上数量最多、最成功的物种之一,昆虫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书综述了昆虫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生理机制。大量的参考文献、丰富的图表,以及对进展的讨论,为读者理解昆虫整个生理系统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昆虫模式系统的研究,也为研究哺乳动物的生理学和行为学提供了参考和基本依据。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什么是昆虫、昆虫纲的特征、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文化、昆虫的营养、昆虫的食用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我国70余种主要食药用昆虫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并配有240余幅彩色图片供识别鉴赏,其目的在于促进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更丰富的食物。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可供广大昆虫爱好者、餐馆饭店、科研单位及昆虫专业教学等部门参考使用。
它们外表温文尔雅,姿态婀娜,实际上却是是硬朗顽强的刀客。它们娇柔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令人瞠目的残酷手腕,它们让自己的行为被写入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本书通过真实而新奇的探索记录和大量原生态的动物照片,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螳螂在最自然状态下的各种生活,向读者传递了自然的奥秘和发现的乐趣。
舞虻总科隶属于双翅目短角亚目,在系统演化上是虻类中最进化的类群。它们绝大多数是捕食性昆虫,是农作物、果树、林木及卫生害虫的天敌,对害虫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该类群种类繁多、个体数量大、食性广、捕食能力强,为有益的天敌昆虫资源。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与系统发育、生物学及经济意义。各论部分系统地记述了河南舞虻总科2科17亚科49属183种,其中包括22新种,编写了科、亚科、属、种检索表,插图263幅。书末主要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及索引。本书可供从事昆虫学教学和研究、植物保护、森林保护以及生物防治的工作者参考。
本书记录了我国东北草原昆虫共11目115科623种,其中,蜻蜓目2科3种、螳螂目1科1种、直翅目11科71种、缨翅目1科5种、半翅目11科34种、脉翅目3科4种、鞘翅目48科263种、双翅目6科10种、蚤目5科32种、鳞翅目16科137种、膜翅目11科63种。
《白蚁学》是本系统论述白蚁学基础理论的中文书籍,也是反映白蚁学研究进展的专著。《白蚁学》分为7篇22章。作者系统地介绍了白蚁的形态、分类、生理生化、生物学特性、生态特性、危害与防治及白蚁学文献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对白蚁的外分泌腺与信息素通信、等翅目(白蚁)的分类体系、消化机理、无性繁殖、胚胎发育、群体融合、行为多型、发育路径与品级分化、细胞内共生的细菌、白蚁的入侵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各章后的参考文献及书末附录可方便读者进行进一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