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前3版曾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教高【1997】116号,教高【2002】17号,教高【2008】4号),在使用中深受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及设计艺术类专业本科生的欢迎。现
本书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模型及模型的实验验证方法;磁流变减振器的驱动器结构与控制策略;磁流变减振器能量收集的技术现状与 发展。全书共分10章,第1章概述了智能材料和智能系统的概念与功能,磁流变阻尼器的发展;第2章介绍了磁流变效应机理、磁流变液的组成、流变特性和性能表征;第3章详细阐述了磁流变阻尼器和磁流变控制阀的结构;第4章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非牛顿流体模型在磁流变阻尼器上的应用;第5章阐述了单筒与双筒磁流变阻尼器的集中参数模型;第6章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磁流变液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第7章介绍了磁流变阻尼器的驱动器结构及控制电路和控制策略;第8章对磁流变单筒阻尼器的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第9章介绍了能量收集阻尼器; 0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
自润滑材料是现代工程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综合性能,使其在摩擦学和机械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汽车、航空航天和船舶等领域,自润滑材料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材料。自润滑材料的润滑机理十分复杂,涉及材料摩擦学特性和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认识和掌握自润滑材料机理的关键是,在考虑材料力学性能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材料中具有不同润滑机理的各组分间的相容性。事实上,自润滑材料的功能取决于力学性能与润滑机理的选择与兼顾。 《自润滑材料摩擦学及应用》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自润滑材料的工程设计问题,涵盖了金属基、聚合物基和陶瓷基等各种类型的自润滑复合材料,介绍了多种复合材料在各类工程应用中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定环境下的润滑机理。需要指出的是,在自润滑材料领域的研究中,复合材料与润滑剂的相容性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