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一些主要的雷达标校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雷达测量精度、雷达常规标校、微光电视角度标校、球载"BDGPS"标校、射电星角度标校、基于民航机的雷达精度标校、卫星标校、三角交会标校、雷达自动化标校、雷达精度校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毫米波技术有了重大进展,已进入广泛的系统应用阶段,其中,毫米波雷达系统的应用是活跃的领域。本书系统讨论了毫米波雷达的原理,介绍了外有关毫米波雷达和技术的各种应用和发展动态。全书共分为5章,章为概述,回顾了有关毫米波雷达发展史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第2章论述了毫米波雷达的原理,第3章介绍了毫米波雷达设计的性能计算,第4章列举了毫米波雷达的大量应用,第5章探讨了毫米波相控阵雷达。本书着重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讨论力求深入浅出和简明扼要,可作为从事微波和毫米波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亦可供从事通信、雷达、电子对抗、导航、遥感的广大技术人员和指战人员作参考。
飞鱼小队空降到秦岭山脉的太白山附近,进行野外训练。在这里,她们看似偶然,但实则必然地遇到了空降雷达站的官兵。接下来,一系列不在预料之内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雷达站的女兵离奇失踪、敌人夜袭雷达站、令人匪夷所思的情报、突然出现在空中的飞行玩具……飞鱼小队的队员们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清了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真相,与雷达站的官兵们并肩作战,守护防空雷达站。
外辐射源雷达是一种采用第三方辐射源,在接收端同时接收直达波信号与目标回波信号,进而构建目标检测的新体制雷达系统。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外辐射源雷达工程的相关处理方法及应用实例。全书共10 章,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外辐射源雷达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际工程经验,对外辐射源雷达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从外辐射雷达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出发,介绍了外辐射雷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系统总结了外辐射源雷达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了外辐射雷达目标探测、相干积累、检测算法、目标定位跟踪等信号处理技术,同时也梳理了外辐射源目标散射机理和电磁传播环境建模等重要研究。
本书重点介绍了现代机载与星载雷达的历史、主要原理、功能、模式、性能与特性。全书由五个部分组成:部分讲解了雷达的一般原理,包括基本原理与实际任务需求分类、雷达方程、传播、噪声与欺骗信号、点目标检测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目标检测与跟踪,包括杂波对消,以及对空中目标、地面目标和海面目标的检测与跟踪,同时分析了电磁干扰环境;第三部分讨论了地面测绘与成像,包括SAR及ISAR技术,以及毫米波雷达、散射计和高度计等观测雷达技术;第四部分介绍了雷达的主要应用和任务;第五部分分析了未来机载与星载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相关原理。
雷达电子战建模与仿真技术在相关 装备论证、设计、研发、定型、试验、训练等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雷达及其对抗装备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智能建模、虚实一体等建模仿真新途径的出现,给雷达电子战仿真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本书阐述作者团队20多年从事雷达电子战系统仿真与评估研究的成果、实例以及体会。全书共10章,第1章介绍建模仿真的基本概念,第2~10章分别对建模仿真体系架构、雷达系统功能级建模、雷达系统信号级建模、雷达目标与环境特性建模、雷达侦察与干扰系统建模、组网雷达对抗建模、雷达对抗分布式仿真、雷达电子战系统仿真模型校验、雷达电子战效果效能评估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给出翔实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工程类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雷达、电子对抗、仿真研究与设
本书围绕海基空间目标监视与探测对雷达的需求,系统地阐述了船载相控阵测量雷达的原理和设计,推导出阵元间距确定的通用准则以及使用三角形网格减小阵元数量的约束条件。本书首先介绍了空间目标监视系统以及相控阵雷达的发展;其次,在介绍阵列天线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专题介绍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有限扫描相控阵雷达、宽带数字阵列雷达、宽带相控阵ISAR成像、资源调度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术;再次,在介绍相控阵雷达战术技术指标的同时,以船载相控阵测量雷达为例进行了相控阵雷达的分析论证和总体设计; ,介绍了船载相控阵测量雷达的特殊性问题以及雷达标校和测试诊断等相关技术。 本书的适用对象为从事相控阵雷达的科研教学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工程管理人员以及操作维护人员,同时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
本书首先对几种常用的路面无损检测技术做简要的介绍和对比。其次,着重描述探达作为一种路面无损检测工具的工作原理及其对沥青混合料密度进行检测的理论基础。并通过试验路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估优化,通过服役路面数据对优化的密度预测模型的精度进行验证。在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中,诸如路表水和压路机振动等噪声源可能对探达的密度预测精度产生很大影响。针对这些潜在影响,本书介绍了一系列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原理的降噪算法,用于去除路表水和振动噪声对密度预测值的影响。此外,为了指导道路工程师合理地应用探达技术进行沥青路面现场密度检测,给出了该项无损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指南。后,本书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做出总结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本书是智能SAR图像处理与解译领域的一本新著,是作者所在团队10年来在该领域工作的积累。本书在全面总结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SAR图像噪声抑制方法、桥梁和港口目标的检测和曲线目标检测、基于多尺度几何分析(亦称第三代小波分析、后小波分析等)的SAR图像融合新算法、SAR图像和三维高光谱图像的压缩技术、各种SAR图像分割技术以及SAR图像地物分类与目标识别新方法。本书侧重于新算法的描述和实例的分析,反映了近年来SAR图像处理与解译智能化处理的发展概况,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本书可以为信息科学、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地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学参考书。
廖桂生、陶海红、曾操编著的《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系统介绍了雷达数字波束形成的理论基础、方法以及实现技术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空间传播波空时信号模型、空域滤波原理及算法、部分自适应处理技术、阵列信号的高分辨处理、稳健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机载雷达空时自适应处理及性能分析等,融合了课题组多年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雷达、导航、声纳与电子对抗领域的广大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是在1999年出版的重点教材一一《雷达对抗原理》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不仅对原书各章内容进行了调整,而且新增了一章,即第9章“对雷达的反辐射攻击”。 本书系统介绍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应用的主要技术、系统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和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等。 全书共分10章。章介绍雷达对抗的基本定义和分类、雷达对抗的信号环境,以及雷达侦察干扰设备的基本功能和组成;第2、3章分别介绍对雷达信号频率/频谱、方向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对雷达辐射源无源定位的方法;第4章讨论对雷达侦察信号分选和处理的方法;第5章讨论雷达侦察的作用距离和截获概率;第6、7章分别讨论对雷达的遮盖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第8章讨论干扰机的空间能量和时间计算以及干扰技术;第9章讨论对雷达辐射源的反辐射攻击技术;0章介绍对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