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电磁场、微波工程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电磁场、微波工程的发展历史及关键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电磁场传播基础知识、微波传输线、微波器件与天线、微波器件设计实例。将关键器件设计与应用有机融入微波工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电磁场、微波互相渗透并融入实际应用,使学习者不再感到相关知识理论的抽象与晦涩,令其能轻松学习并掌握电磁场、微波工程的核心知识。同时,衔接了5G和6G无线通信的收发关键器件研制内容,展望了微波工程发展前景。全书工分为10章,是在目前课时紧缺情况下,学习电磁场与微波工程课程的适用教材,培养学习者的抽象思维、正确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将物理概念和数学方法结合,提高学习者的基本素质,为实际工程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本书有3部分、共分12章,包括移动通信发展概述、LTE概述、LTE物理层协议、LTE无线传输系统设计、应用于LTE的联合编码调制技术、适用于LTE的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性能仿真、无线局域网发展概述、IEEE 802.11ac标准介绍、IEEE 802.11ah标准介绍、IEEE 802.11ad标准介绍、适用于无线局域网的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无线体域网标准介绍等内容。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及应用。全书共10章。章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第2章讨论了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第3、4章分别讨论了离散时间周期与非周期信号、连续时间周期与非周期信号,以及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傅里叶描述以及傅里叶描述在混合信号类型中的应用;第6、7章分别讨论了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的复指数描述;第5、8、9章分别介绍了信号与系统在通信系统、滤波器与均衡器以及线性反馈系统中的应用;0章简要说明若干关于非稳定信号以及非线性与时变系统的课题。
本书从整机设计、自动驾驶仪设计和地面系统设计3个方面来介绍无人机(UAV)的基本原理、设计流程和设计工具。载人飞机设计和无人机设计存在着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包括设计过程、约束条件和无人机的主要部件(自动驾驶仪、地面站、通信、传感器和有效载荷)。无人机设计人员必须熟悉无人机很新的发展动态和当前技术,能够从过往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且应当深入了解多种无人机设计方案。
本书全面、深入地介绍了WCDMA系统核心技术的各个方面。本书所涉及的技术细节分析包括:系统结构与网络结构、传输技术、空中接口、物理层、网络选择/小区选择、接入过程、同步技术、功率控制、切换和测量、系统安全、呼叫信令流程、分组域过程、HSDPA技术、SIP、IMS技术等。本书力图以移动终端与网络的交互过程为主线,生动形象地介绍所涉及的WCDMA关键技术。本书侧重点在于WCDMA,而WCDMA与TD-SCDMA的共通部分,如呼叫信令流程、系统结构、IMS、系统安全等部分,也可供TD-SCDMA学习者参考。本书适合移动通信行业的从业技术人员阅读,如通信运营商或者设备厂商的技术部门和研发机构的从业人员。同时,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对WCDMA通信系统有全面感性的认识。
本书在分析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信道特性和容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MIMO系统与空时编码的相关理论、编码方案、性能分析、优化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无线信道的传播和衰落特性分析与模拟、MIMO信道的容量分析、空时分组码的设计原则、正交空时分组码编码及性能分析、空时格型码的编码原理及性能分析、分层空时编码原理及检测算法分析、准正交空时分组码和最小解码复杂度分析、MIMO系统与正交频分复用及空时编码传输技术,凸优化理论与MIMO系统收发机的设计。本书内容的阐述循序渐进、条理清晰、系统性强,书中重要结论、编码方案等均利用MATLAB®软件平台进行编程实现;各章均对重要知识点予以总结,并有练习题。
本书主要介绍了基于HSPA(High-SpeedPacketAccess,高速分组接入)的IMS(IPMultimedia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多媒体电话业务如何工作以及如何满足性能需求的相关技术。章对IMS的特点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2章详细论述了IMS多媒体业务需求的相关内容;第3章说明了IMS的架构和多媒体业务的实现;第4章论述了会话控制相关的内容;第5章介绍了用户之间的媒体流;第6章概述了IMS中的安全组件和机制,并讨论了接入域和IMS域的安全解决方案;第7章论述了IMS多媒体电话系统的性能;第8章讨论了与IMS多媒体电话相关的业务;第9章为本书内容的总结。本书可供电信行业相关专业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通信、计算机等专业在校师生阅读。
本书全面阐述了各种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全书内容共9章,不仅涵盖现代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以及数据通信、现代交换、光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多媒体通信、信息安全等系统与技术,还涉及量子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流星余迹通信、深空通信、移动互联网等热点技术和前沿技术。本书题材广泛,内容新颖,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灵活取舍。
本书系统介绍了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简称室分系统)的规划、优化的经验和成果,首先介绍了室分系统的原理和系统架构、室分系统存在的质量问题,接着论述了室分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室分系统规划与工程设计,重点讨论了室分系统优化、干扰排查、直放站优化、质量评估、高层室分特殊场景的优化,深入阐述了室分系统深度覆盖创新技术和LTE室分改造优化等内容。本书内容紧扣实际,深入浅出、系统全面,主要用于指导室分系统网络规划和优化的具体工作,适合从事无线网络规划优化工作的工程师、通信及电子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本书是一部专门介绍光纤通信用光电子器件的专业技术书,共13章。该书较全面地介绍了光纤通信用光发射器件(包括LED和LD及其组件/模块)、光接收器件(包括PIN和APD及其组件/模块)、光调制器、光开关以及光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器件结构、器件组装、器件特性参数,并重点介绍DWDM和光纤用户接入网应用的光电子器件;还较详尽介绍了确保光纤通信用光电子器件可靠性的器件考核标准以及使用光电子器件的注意事项。 本书既展示了作者多年的工作积累,也参考了外近几年的技术资料,可供从事光纤通信(包括光电子器件研究和生产、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和制造、光电子器件和光纤通信系统销售、可靠性研究和管理等)的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和参考,也可供通信专业、光电子技术专业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无线移动终端收发机的设计和分析,详细给出了射频接收机和发射机设计方法。此外,本书还系统介绍了超外差、零中频、低中频和带通采样无线电架构; 详尽给出了频率规划、系统链接规划和发射机及接收机的性能评估; 提出了包括互调、干扰屏蔽和频谱再生及调制在内的非线性分析; 给出了基于自动增益控制、模/数转换动态范围和电源管理的移动系统中射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法; 给出了接收机性能评估的MATLAB文件和发射机放大器非线性特性计算代码; 深度分析移动终端射频系统设计并给出了设计实例。本书适合作为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微电子等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适合作为从事射频系统、射频集成电路和无线系统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专门介绍通信线路维护知识的实用技术书籍,书中重点介绍了光电缆基本知识、光电缆接续与测试技术以及线路障碍的查找和检修方法,并详细介绍了通信线路维护工作的基本任务、管理技术及维护维修考核指标等。对有关的线路建筑物和线路维护安全操作技术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本书注重实际操作,其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可供从事通信线路工程和维护的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线务员在日常工作中参考。
本书以现实网络中的热点攻击事件作为入口,针对各种DDoS攻防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华为Anti-DDoS方案做详细解决方案。同时,总结维护和服务多年运维经验,作为配置要点呈献给读者,涵盖华为Anti-DDoS解决方案组成、产品介绍以及要点配置和实战案例等。
《Linux系统架构和应用技巧》内容涉及Linux内部结构、虚拟化基础设施环境的构建、内核源代码的阅读以及RHEL6新功能综述。通过搭建虚拟化基础设施,给读者提供了方便实用的Linux系统的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同时,设计了10个可操作的脚本实验,尽可能覆盖Linux操作系统的关键应用技术,包括进程监控、远程登录、文本处理等。其中的技巧根植于作者的多年经验,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可操作性。 《Linux系统架构和应用技巧》适合有经验的Linux程序员和爱好者阅读。
MATLAB语言具备高效、可视化及推理能力强等特点,是目前工程界流行最广的科学计算语言。本书由语言篇和应用篇两部分组成。语言篇介绍MATLAB语言的基本语法、开发环境、工具、其他函数库等,应用篇讲述MATLAB近百个实例程序,涉及的课程范围有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控制系统等。这些实例使用了MATLAB中多方面的语句,可使读者迅速掌握MATLAB编程的技巧,提高完成工程课程的效率。 本书前面两个版本已被多所院校作为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教材和教辅参考书,根据读者需求,作者再次更新了版本,将MATLAB升级,增加了部分例题,更加适合教学和自学。本书可作为学习MATLAB语言的入门及应用教材,也可供电子信息领域大学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第2版)》主要从GSM原理和网络优化的角度出发,首先通过对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优化流程、无线接口理论的介绍,使得用户对GSM网络原理有的理论基础。随后通过对呼叫处理流程的分析、信令协议的介绍,将GSM的BSS部分和NSS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对移动台和网络针对各种通信需要的信令传输过程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GSM网络优化所的理论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该部分有的深度和难度,需要逐步地在实践中去摸索才能深刻理解。接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和网络优化实践操作相关的知识,包括常用参数的优化调整、网络优化中应注意的部分问题、网络故障的处理、直放站相关知识、网络测试、交换优化等,这一部分是GSM网络优化理论的应用和实践。《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第2版)》附有大量实例,可以使读者在面
本书集美国著名学府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的智慧,向读者讲述了无线电的历史与发展趋势,以及促成其发展的各种无线技术。全书介绍了无线电产生、天线技术、无线传播、无线收发机、通信协议、频谱扩展、射频功放、锁相环、OFDM、频谱认知技术;以帆州等当代高速无线网络为重点,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基础、网络安全、规划部署与测试优化等内容:稍后讨论了无线对等网络、无线感知网络、无线网状网、软件定义无线电、射频识别、超宽带通信规范及其频谱扩展技术;基于对射频网络中频谱管理、干扰回避等问题的分析,阐明了认知无线电产生的必然趋势,以及软件定义无线平台与频谱认知技术。 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推导,涉及的内容和基本概念清楚明了,为从事无线和射频工作的广大工程和技术人员、院校师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方向性指导。本书
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密码标准化是信息安全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编入了当前密码标准化领域需要规范的密码基础术语181条,分为一般概念、技术机制和密码设备三类。这些基础术语的选择和定义的表述均遵照有关术语标准编写,力求做到预定受众明确、专业领域清晰、术语概念体系完整、定义表述准确、编写流程规范。 该书包含了密码领域的基础术语和定义,它的出版将有利于密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本书既可作为密码有关标准的参照,也可供从事信息安全、计算机、通信、电子工程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
得益于时域和频域信号处理技术,多载波系统具有频谱效率高、灵活性强以及复杂度低等特点。因此,多载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下一代无线通信息系统中。本书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多载波通信原理,提供了关于扩频、多载波CDMA、多用户检测、多用户发射机预处理、MIMO空时处理等一系列通信技术的详细分析。本书的特色包括:为OFDM和不同多载波CDMA系统建立了统一框架,给出了详尽的性能分析方法;并行研究了多用户检测技术和多用户发射机预处理技术,揭示了两者间的关系;系统研究和分析了非相干检测技术在多用户系统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MIMO和空时多载波通信的相关知识。此外,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图表来说明各类系统的性能。本书适合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该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本书是光通信领域研究进展的重要译著,通过对光通信历史的回顾和发展趋势的展望,以光通信的基本理论和ofdm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对光ofdm系统的信号处理、编码、直接/相干检测等光ofdm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给出了光ofdm在单模光纤传输、多模光纤传输、自由空间光系统和光接入网络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了对光ofdm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介绍,体现了光ofdm技术在光通信领域中的广泛适用性。 本书理论严谨,处处结合实际例证,特别是紧密结合光通信领域的新成果与新问题,思路清晰,图文并茂。本书适合作为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光学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同时也是从事光通信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技研究人员学习、研究光ofdm的一本的参考书。
本书重点论述当前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的理论、技术问题、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全书内容包括无线信道模型、无线信道容量、无线通信中的调制编码技术及均衡处理技术、扩频通信,还包括多天线系统、多用户系统、多载波调制、自适应调制与编码、蜂窝系统及无线自组织网络等。书中每部分内容的讲述都有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处理方法,并配有丰富的图示、例题和习题。 本书适合作为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详细阐述了认知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典型系统,是一本专门介绍认知无线网络的技术书籍。 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认知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环境感知、数据挖掘、智能决策和网络重构等认知无线网络关键技术,及认知无线网络的典型系统的组成、接口和工作原理。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系统工程和其他相近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考。
卫星通信系统由于具有三维无缝覆盖能力、独特灵活的普遍服务能力、覆盖区域的可移动性、广域复杂网络构成能力、广域Inter交互连接能力,以及特有的广域广播与多播能力,对应急救灾的快速灵活与安全可靠的支持能力等特点,已经成为实现全球通信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之一。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卫星通信系统的相关技术,包括基本概念、卫星轨道的空间参数、卫星通信电波传播特性、卫星天线、卫星系统构成、卫星通信体制、卫星链路特性、移动卫星组网设计等内容。此外,还对卫星通信的新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介绍了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卫星数字广播系统、卫星互联网技术,以及卫星通信业务和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本书内容新颖,概念清楚,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书适合于从事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研究与设计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
本书不仅描述了IMS的关键概念、体系结构、主要过程和典型业务,而且针对固定网与移动网融合、IMS中的IPv4和IPv6互连互通、电路交换与IMS业务合并以及IMS安全等问题通过实例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剖析。本书内容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协议介绍,通过详实而生动的例子深入地揭示了IMS系统设计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本书共分4部分,有26章,详细地分析了IMS相关概念和实体、IMS注册和会话建立过程的例子、IMS中一些先进的业务和呼叫流程以及IMS中使用的各个协议。 本书适于从事通信业务系统研发的系统设计师、研发工程师、运营和维护人员以及高校高年级研究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