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论述液-液萃取过程基本理论、萃取过程计算和萃取设备的专著。书中重点讨论了萃取溶剂的选择原则、萃取平衡及其影响因素,不同萃取模式的过程计算;进而介绍了萃取动力学,萃取过程的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广泛应用的主要萃取设备、它们的类型、设计放大和操作特性,所涵盖的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化工或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为在湿法冶金、核化工、石油化工、环境化工和制药等行业从事萃取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科研技术人员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本书针对位列张伯礼院士所主持遴选“2020年度中医药工程技术难题”首位的“中药制造缺乏制药过程工程原理研究”难题,以中药提取分离关键工序为主线,采用材料化学工程、计算机化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理
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安排上尽量避免与药剂学教材中基本知识重复,着眼于我国药物制剂研究现状和发展的需要,也力求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本书概述了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原理和制剂成型机制,详细介绍了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优化设计方法,从现代药剂学的角度,重点阐述了各种骨架型、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的处方设计和制备工艺,详细讨论了影响各种类型的骨架片、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给药系统和微孔膜包衣片或微丸、渗透泵控释片以及经皮制剂等药物释放的因素,书中列举了大量翔实的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实例供读者借鉴,对各种制剂中所用的辅料、高分子材料,以介绍常用品种的性能、应用实例为主,对各剂型制备所用的设备,重点介绍常用仪器设备。同时全面介绍了缓释、控释制剂的质量控制、体内及体外评价标准和方法。
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将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加以固化与储存的有效手段,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质循环转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从石油文明向“低碳经济”过渡的途径。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已经作为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主体,写入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2006—2020),并得到973计划和863计划的大力支持。 药用化合物一般是与人体内的酶、蛋白质或其他功能性生物大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活性小分子。因此,在药物分子的制造过程中引入酶作为催化剂也就不难理解。然而,要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催化过程转化为高效的工业生产过程,不仅取决于技术上能否发现与目标分子(多数为人工合成的非天然化合物)有效结合并发生催化作用的酶,而且取决于经济上生物催化过程相对于其他工艺路线(例如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的竞争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成为我国药物政策的核心。在成千的药物中,本书主要讨论列在世界卫生组织(WHO) “基本药物目录”中的普通药物(400余个)。这些药物在世界范围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书共计描述了700余个药物的合成方法,部分药物描述了多条工业生产路线和实验室路线,并附上了详尽的原始文献(约2350篇)。书后编有中英文索引,查阅十分方便。 该书可作为国内合成药物生产、药物研究、药物贸易等部门和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教学使用。
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将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加以固化与储存的有效手段,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质循环转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从石油文明向“低碳经济”过渡的途径。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已经作为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主体,写入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2006—2020),并得到973计划和863计划的大力支持。 药用化合物一般是与人体内的酶、蛋白质或其他功能性生物大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活性小分子。因此,在药物分子的制造过程中引入酶作为催化剂也就不难理解。然而,要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催化过程转化为高效的工业生产过程,不仅取决于技术上能否发现与目标分子(多数为人工合成的非天然化合物)有效结合并发生催化作用的酶,而且取决于经济上生物催化过程相对于其他工艺路线(例如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的竞争
本书用大量实例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正在使用的一种药品研发的全新方法:质量源于设计(QbD),主要涉及工艺设计与分析方法验证的QbD研发体系。还对QbD方法的重要工具,如过程分析技术( PAT)、风险评估、实验设计(DoE)、模型与模拟、先前知识与质量体系等,在药品研发中的具体应用以实例进行了叙述。本书科学性和创新性强,也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部涉及国际上药品研发理论与技术的现代药品研发方法学专著,填补了我国药品研发领域的空白。
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将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加以固化与储存的有效手段,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质循环转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从石油文明向“低碳经济”过渡的途径。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已经作为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的主体,写入国家的中长期科技规划(2006—2020),并得到973计划和863计划的大力支持。 药用化合物一般是与人体内的酶、蛋白质或其他功能性生物大分子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活性小分子。因此,在药物分子的制造过程中引入酶作为催化剂也就不难理解。然而,要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物催化过程转化为高效的工业生产过程,不仅取决于技术上能否发现与目标分子(多数为人工合成的非天然化合物)有效结合并发生催化作用的酶,而且取决于经济上生物催化过程相对于其他工艺路线(例如化学合成或微生物发酵)的竞争
本书共九章,第1章和第2章主要是从基本概念及相关药典、GMP法规的要求等进行阐述;第3章和第4章介绍制药用水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理念,讲述如何建造一套高标准的制药用水系统;第5章至第7章主要是从质量控制、文件系统、验证和自控的角度分析制药用水系统;第8章从制剂学的特点分析总结了常规制药用水点的特征;第9章展望了制药用水系统的发展方向。本书大量采用了实际工程案例和图片,结合了国际制药工程协会及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生物加工设备理论经验,力求真实、形象、准确地介绍制药用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思路。 本书适用于制药行业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制药用水系统的技术人员,以及制药企业相关技术人员。
本书共分七章,内容安排上尽量避免与药剂学教材中基本知识重复,着眼于我国药物制剂研究现状和发展的需要,也力求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本书概述了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原理和制剂成型机制,详细介绍了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优化设计方法,从现代药剂学的角度,重点阐述了各种骨架型、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的处方设计和制备工艺,详细讨论了影响各种类型的骨架片、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给药系统和微孔膜包衣片或微丸、渗透泵控释片以及经皮制剂等药物释放的因素,书中列举了大量翔实的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实例供读者借鉴,对各种制剂中所用的辅料、高分子材料,以介绍常用品种的性能、应用实例为主,对各剂型制备所用的设备,重点介绍常用仪器设备。同时全面介绍了缓释、控释制剂的质量控制、体内及体外评价标准和方法。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从事验证的工作经验,秉承“推动行业进步”的发展理念,依据中国、美国、欧盟、WHO等国家和组织的GMP和药典要求,参考ICH、、ISPE、PIC/S等有关资料编写本书。内容涵盖了制药行业中原料药、固体制剂、无菌制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和中药生产的工艺设备、计算机化系统、公用设施及支持的辅助系统的验证工作;同时,还囊括了风险管理、实验室系统、清洁验证及工艺验证等国内制药行业重点关注的主题。
抗体对相应的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针对特定的、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靶分子(抗原),可以制备特异性的抗体。抗体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特别在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疾患和病毒感染中显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据报道,目前全球年销售额居前10位的药物中,抗体药物占6种。显然,抗体药物(antibody.baseddrug)已成为生物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抗体作为治疗剂的潜能,在20世纪初期即已引起医药研究者的关注。早期研究者曾报道,将癌细胞注入动物体内,取其抗血清进行治疗,但未能取得确定的疗效,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毒副反应。在相当长时期内,抗血清一般用于中和外源性毒素如蛇毒等有效,但未能用于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治疗。近30年来,以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为基础的抗体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抗体药物
《制药流体工艺实施手册》是在作者多年从事制药流体工艺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验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美国、欧盟和WHO等国家或组织的GMP和药典要求,参考ISPE、ASMEBPE等有关资料编写而成。 本书主要围绕无菌药品的生产,阐述了制药用水/蒸汽系统、制药配液系统、在线清洗系统与在线灭菌系统;重点论述了无菌制剂、中药注射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对制药流体工艺的质量管理、计算机控制、验证和项目管理进行了说明。
本丛书取材于国内外天然的产物提取及生产工艺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在积累手资料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汇编而成的。全丛书分6个分册,包括《天然药物提取生产工艺学》、《脂肪族天然产物的提取及生产工艺》、《芳香族天然产物的提取及生产工艺》、《生物碱类天然药物的提取及生产工艺》、《萜类天然产物的提取及生产工艺》、《甾族天然药物的提取及生产工艺》。本册书《甾族天然药物的提取及生产工艺》共16章,介绍了10类70多种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或产物的结构和提取分离生产工艺和技术。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包括了从生物界提纯或制备的天然有机化学药物和少部分天然产物,其产品和工艺类似于精细化工产品和工艺。本书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作为天然药物提取科研人员、生产人员和高校师生的参考书。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成为我国药物政策的核心。在成千的药物中,本书主要讨论列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目录”中的普通药物(400余个)。这些药物在世界范围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本书共计描述了700余个药物的合成方法,部分药物描述了多条工业生产路线和实验室路线,并附上了详尽的原始文献(约2350篇)。书后编有中英文索引,查阅十分方便。该书可作为国内合成药物生产、药物研究、药物贸易等部门和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