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近年来天津市水利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实践经验,着重介绍了水利工程有关招标投标活动的基本概念、操作程序、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编制、监督管理等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参考使用。
水是支撑地球生命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为了研究水文现象的变化和陆地水文循环的规律,水文系统方法论得到了发展。本书是关于水文非线性系统理论与方法的一本著作。它既有作者对过去水文系统非线性系统识别理论研究的成果总结,也有作者最近几年开展的环境这化下流域水文循环复杂性探索以及分布式流域水循环模似与应用的成果。全书分为七章,分别从水文循环及水文系统的基本概念、水文非线性系统识别原理、水文非线性系统描述的泛函模型方法、集总式的水文非线性概念性模型途径,以及流域分布式水循环系统多个层面,阐述水文非线性系统模拟、水文预报、水量转化分析、水资源评价和水文-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地球科学、水利工程、农学、环境类的水文水资源及其相关专业研究者、教师、研究生和大学高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洪水设计与防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内容详实全面,体裁新颖,配有的计算实例,实用性强。主要内容包括:洪水设计的数理统计方法、用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用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小流域设计洪水及可能洪水的估算,防洪工程、水库防洪计算、防洪减灾工作体系、洪水预报及森林植被对暴雨洪水的影响。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利、防汛、河道整治、桥涵设计、排水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
钱塘江是我国东南沿海以涌潮壮观闻名于世的河流。河口两岸塘是卫护太湖平原南部和宁绍平原不受洪潮侵害的屏障。规模宏伟、布置周详、构筑精巧、工程艰巨,在我国工程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与长城、运河同被誉为我国古代三项工程建设,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清代又因其攸关国计民生,与(黄)河防建设、运河治理一同受到重视,投入巨款,修筑不绝,因之又被称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本书内容涵盖当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塘岸防护方略、塘型结构和附属设施、施工修筑、劳力、材料、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经费、史料述要等,并附以古籍中的重要图幅、整理的表格和照片。既有相当系统的记叙和引文出处,也有精辟的议述。书末所附名词浅释和海塘字号与里程对照表,更有助于今人阅读史料时参考。
本书从关注海堤建设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和谐的目的出发,探索创新海堤建设工程的评估系统与方法。内容包括结论、评估理论与方法、海堤工程防护范围的确立,以及海堤建设工程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和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研究等方面,并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建设工程为对象,将一系列创新原则、方法与技术手段用于实证研究,体现理论结合实践、方法融汇实例的指导思想。 本书力求新形式下海堤工程的评估与建设提供参考,适合从事海堤工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人员阅读。
《淮河志》是中国江河志的组成部分,共分七卷,各卷独立成书。内容包括《淮河大事记》、《淮河综述志》、《淮河水文·勘测·科技志》、《淮河规划志》、《淮河治理与开发志》、《淮河水利管理志》、《淮河人文志》。 本卷为《淮河水利管理志》,全书共分水政、基本建设管理、防汛、抗旱、工程管理、水资源保护六篇,主要记述淮河水利管理方面的历史发展过程,客观地反映了古今淮河水利管理工作成就。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本卷可供水利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阅。
本书主要论述了大型水库及大型河流堤防统一调度和管理,并在此开展了多年水库防洪调度方面的研究,尤其是2005年汛期根据水雨信息动态跟踪和掌握分析不同防汛时段所能获得的全部信息,充分发挥已有大型水利工程防洪作用,实行动态控制水库汛限水位、河库联合科学调控洪水、适度承担并有效化解风险的主动防汛调度,达到了全面管理洪水,使下游河道洪水处于可控状态,确保辽河流域安澜,社会稳定的目标。 本书适用于水文、防洪、管理及公路、铁路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读者,同时也可适用于大专院参考。
本书通过外近百例河道治理工程的图例及各种堤坝结构的剖面图,分“河道断面”、“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注重人与水和谐相处和强化回归自然的治水新理念。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既适合于从事河道治理的水利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城乡建设部门和各行业的环保工作者参考。
钱塘江是我国东南沿海以涌潮壮观闻名于世的河流。河口两岸塘是卫护太湖平原南部和宁绍平原不受洪潮侵害的屏障。规模宏伟、布置周详、构筑精巧、工程艰巨,在我国工程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与长城、运河同被誉为我国古代三项工程建设,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清代又因其攸关国计民生,与(黄)河防建设、运河治理一同受到重视,投入巨款,修筑不绝,因之又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本书内容涵盖当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塘岸防护方略、塘型结构和附属设施、施工修筑、劳力、材料、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经费、史料述要等,并附以古籍中的重要图幅、整理的表格和照片。既有相当系统的记叙和引文出处,也有精辟的议述。书末所附名词浅释和海塘字号与里程对照表,更有助于今人阅读史料时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流域洪水预报分布式物理水文模型———流溪河模型的原理、方法及研究结果。全书共分七章。首先阐述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情况,然后分别对流溪河模型的结构、计算方法、建模的方法以及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流溪河模型系统CYB.LMS的主要功能进行了简要说明。其次介绍研究对象流溪河流域的基本情况、建模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方法和结果,在流溪河水库流域建立流溪河模型的过程及结果,流溪河模型在小型少资料流域的研究结果及建模方法。介绍流域梯级开发条件下流溪河模型的建模方法,以及流溪河模型在一个少水文资料的大型流域应用的结果。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专业、自然地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及研究人员,以及各水利部门、流域机构、水库调度部门从事流域洪水预报工作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参考。
黄河古时被称为“四读”之宗,百河之首。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光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由于黄河流经世界上的黄土高原,大量泥沙年复一年输移至下游河道,使之不断淤积抬高,成为地上“悬河”。历史上黄河泛频繁,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大改道,因此也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治理黄河,历来是一件安邦定国的大事。历代先民们为治理黄河水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河经验,创造了许多治河技术,涌现了贾让、王景、潘季驯等一代治河先驱。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局限,这些都未变洪水肆虐,决口改繁的局面。 为了编史续志,知古鉴今,黄河志总编辑室对《黄河大事记》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增补了20世纪90年黄河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编成这部新的《黄河大事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它一
钱塘江河口以其光涌澎湃的钱江潮闻名古今中外,河口段江道亟度宽浅,动力强劲,冲淤 多变。近半个世界内,通过持续的观测研究、科学规划和工程实践,使杭州以下105km江道缩 窄了1/2—3/4,江槽得以稳定,增强了防潮、排涝和航远的能力,结合围涂110余万亩,形成 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被国内知名专家誉为强潮河口治理的创举。本书 从其潮汐水文、泥沙运动、河床演变、治理规划、工程建设、人类活动对河口的影响,以及运 用数值模拟和实物模型试验的经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总 结实践 经验的结晶。本书可供从事水利、海洋、地貌等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 读。
本书从水电站结构体系复杂的工作条件出发,考虑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结合实际工程进行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测试,对各类水电站结构的受力状态和静动力特征,水电站厂房结构的水力、机械、电磁等多种荷载的特征,水力结构一机电耦联作用机理,水电站结构和机电耦联动力监测、识别和运行优化等一系列水电站结构设汁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了研究,取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本书是在总结天津大学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书中列举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实例,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除可用作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士的参考用书外,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学习参考书。
钱塘江是我国东南沿海以涌潮壮观闻名于世的河流。河口两岸塘是卫护太湖平原南部和宁绍平原不受洪潮侵害的屏障。规模宏伟、布置周详、构筑精巧、工程艰巨,在我国工程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与长城、运河同被誉为我国古代三项工程建设,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清代又因其攸关国计民生,与(黄)河防建设、运河治理一同受到重视,投入巨款,修筑不绝,因之又被称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本书内容涵盖当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塘岸防护方略、塘型结构和附属设施、施工修筑、劳力、材料、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经费、史料述要等,并附以古籍中的重要图幅、整理的表格和照片。既有相当系统的记叙和引文出处,也有精辟的议述。书末所附名词浅释和海塘字号与里程对照表,更有助于今人阅读史料时参考。
《黄河历史洪水调查、考证和研究》一书是作者继《黄河流域暴雨与洪水》以后又一部论著。前一本书偏重于从宏观方面论述了黄河洪水的全貌,分别从暴雨特性、洪水来源、洪水遭遇、历史洪水、频率洪水等方面过去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提出定量成果;本书新著偏重于运用具体的科技手段,对历史洪水调查分析,分别从洪水发生的时间、水位、代表时段和有关历史排序等方面进行了考证。两本书相辅相成,彼此结合,更加全面系统、真实可靠地反映了黄河洪水的客观实际与基本规律。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本书通过外近百例河道治理工程的图例及各种堤坝结构的剖面图,分“河道断面”、“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注重人与水和谐相处和强化回归自然的治水新理念。 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既适合于从事河道治理的水利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城乡建设部门和各行业的环保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