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力学理论分析、概化水槽试验、概化模型试验及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的研究。《近期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及滩区洪水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内容:提出基于河段尺度的河床演变特征参数的计算方法;研发一维水沙耦合模型与基于有限体积法求解的二维水沙动力学模型;创新构建基于力学过程的洪水演进与风险评估的二维综合数学模型。
《河防一览》是明代总理河道大臣潘季驯根据毕生治河经验写成的一部水利专著,阐述了他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的思想、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本次整理以万历十九年初刻本为底本,结合《四库全书》本参校,每卷前各增设一篇卷前导读,介绍历史背景、剖析主旨内容、点明写作特色,使读者能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更精准地抓住重点,更有效地获取信息,更深入地理解潘季驯的治河思想,大大提升了文言文的阅读效果。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平原湖区是湖北最发达的地区,其治理是一部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历史。本书以湖北平原湖区涝渍灾害治理的标准与措施为重点,按照湖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在系统考察湖北平原湖区的治理过程,总结外平原湖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平原湖区治理的战略构思;综合运用水文效应演算、典型模拟和经济、工程、环境、生态、综合评价等新手段对湖北平原湖区涝渍灾害治理标准与措施的研究成果;评价了水灾害治理与粮食安全、湿地保护与水灾害治理的关系;分析了闸站老化对涝灾治理的影响;在剖析平原湖区水灾害治理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构想;最后提出了涝渍灾害治理的对策建议。 本书是水文、水利、水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和水利史等各类学科人员的综合研究成果
本书依据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近年来天津市水利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的实践经验,着重介绍了水利工程有关招标投标活动的基本概念、操作程序、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编制、监督管理等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招标投标活动中参考使用。
钱塘江河口以其光涌澎湃的钱江潮闻名古今中外,河口段江道亟度宽浅,动力强劲,冲淤 多变。近半个世界内,通过持续的观测研究、科学规划和工程实践,使杭州以下105km江道缩 窄了1/2—3/4,江槽得以稳定,增强了防潮、排涝和航远的能力,结合围涂110余万亩,形成 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被知名专家誉为强潮河口治理的创举。本书 从其潮汐水文、泥沙运动、河床演变、治理规划、工程建设、人类活动对河口的影响,以及运 用数值模拟和实物模型试验的经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总 结实践 经验的结晶。本书可供从事水利、海洋、地貌等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 读。
本书是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河联合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水文、水资源部分,涉及区域水循环机制、分布式水文模型、洪水演算与洪水预报、径流序列重建、水资源系统演化规律与调度管理、水沙资源优化配置、水文量测技术等内容;下篇为水环境、水沙科学部分,包括典型污染物和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流域土壤侵蚀和防治、泥沙运动力学理论、水库和河道数学模型、游荡性河道演变规律与河道整治、模型试验技术和现场量测方法等内容。各项目独立成章,自成体系,是作者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系统认识和成果总结,便于读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可供水利、环保、地理、力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人员和研究生参考。
本书详细地论述了黄河高村至陶城铺河段的河道整治。全书共分9章。章概况,主要叙述河道整治的发展过程;第二章黄河下游水沙特性,主要阐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的水沙特性以及游荡性河段滞洪沉沙对过渡性河段水沙特性的影响;第三章河势演变,分段总结1949年以来该河段的河势演变;第四章河道整治的规划设计,论述河道整治原则、方案以及微弯型整治方案的规划设计参数与工程布局;第五章河道整治建筑物,阐述河道整治建筑物的类型及结构型式;第六章河道整治建筑物的施工和管理,综述整治建筑物的施工、抢险技术及工程管理;第七章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综合分析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河床演变及河道排洪、输沙的影响;第八章河道整治的作用,论述河道整治对稳定河势、改善断面形态的作用,分析河道整治的社会经济效益;第九章河
本书针对嫩江流域地理环境以及暴雨、洪水特性,结合流域历史水文、水利工程、数字地形等资料,以新建站和现有报汛站实时信息为数据源编制嫩江流域各断面洪水预报方案及河系洪水连续预报方案。洪水预报方案编制采用常规流域水文模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经验预报模型并行方式,同时以数字高程模型DEM、先进的雨量查补技术、实时校正技术为辅助手段,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遵循水利部统一的网络架构,开发集预报与调洪演算为一体的洪水预报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嫩江及主要支流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为松花江流域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洪水预测预报和调洪成果。本书可供防汛抗旱研究以及水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技术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本书以“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子项目“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为基础,介绍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典型实践模式,建立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的系统框架,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前期规划、实施管理、后期完善动态过程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要点,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实施的法律政策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制度和技术支撑等给出了对策建议。 本书研究成果能够为从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创新及水利部公益专项资助项目。本书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地震作用下高拱坝的实际性状、安全裕度、破坏机理,以及强震区水电建设工程抗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其内容主要分为高拱坝坝址地震动输入,高拱坝坝体一库水~地基体系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安全性评价,大坝混凝土动态抗力试验、数值模拟及其机理三篇,共15章,具体涉及高拱坝抗震分级设防水准及其相应性能目标的确定、坝址地震动输入机制、高拱坝结构地震动响应的并行计算研究、大坝混凝土动态弯拉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全级配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的数值分析研究等。本书可供水工结构抗震和大坝混凝土动态性能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2005年颁布、实施的《水电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部分:土建工程》(DL/T5113.1-2005)(简称《评定标准》),是当前水电水利工程(涉及水利和电力行业)施工质量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本书是应用该标准的学习辅导材料。 全书共六章,包括三部分内容。部分(章)介绍验收评优体系;第二部分(第二章)介绍《评定标准》的质量评定表格填写基本要求;第三部分(第三~六章)按照专业进行质量评定表格应用示范。 本书由参加DL/T5113.1-2005起草的专家编写,内容系统全面,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供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人员使用,对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部介绍世界江河与大坝的综合性工具书,同时也是一部内容丰富、数据齐全、信息密集、论述简明的水利水电应用科学技术著作。 全书分3篇,约200万字。篇为江河篇,凡长度1000km以上、河口流量1000m3/s以上和流域面积10万km2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独立河系,均作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二篇为大坝与水电站篇,凡坝高100m以上、库容30亿m3。和装机30万kW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工程,均做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三篇为信息数据篇,给出了当今世界上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种分类统计数据和世界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特性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编制了详细的英文索引,在统计表中附了参见页码。 书中各条目的介绍详简不一,随条目本身的技术经济指标而异,详者多达数万字,而简者只有百余字。各条目的基本内容是:河流条目介绍了该河的地理位置、
土石坝溃决过程研究同时涉及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土力学等多个学科。土石坝溃决过程具有强非线性与非恒定性,研究具有很大的难度。本书收集了大量溃坝案例资料,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大尺度实体溃坝试验、室内小尺度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土石坝漫顶水流特性、土石坝溃坝机理、超标准洪水条件下土石坝是否会溃决、何时溃决、如何抢护等进行了系列研究。由李云、宣国祥、王晓刚、黄岳合著的《土石坝漫顶溃决模拟与抢护(精)》可供从事溃坝水力学计算、溃坝洪水分析与管理的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管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列举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的治河方略,分析了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治河方略的演进和发展;作者还对今后黄河治理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设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对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分析和实践的系统总结,全书分析了黄河下游水沙和排洪能力变化过程,系统研究了河道冲淤、断面调整、滩槽阻力变化等对排洪能力的影响,提出和总结了“水力因子法”、“涨率分析法”、“冲淤改正法”、“实例资料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数模计算法”等常用的黄河下游河道排洪能力分析计算方法。并探讨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水电工程、交通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通过外近百例河道治理工程的图例及各种堤坝结构的剖面图,分“河道断面”、“生态河道”和“景观河道”三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注重人与水和谐相处和强化回归自然的治水新理念。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本书既适合于从事河道治理的水利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城乡建设部门和各行业的环保工作者参考。
本书概述了外不同河流的水沙特性、河床演变特性,综合分析了一些重要河流针对其自身特点提出的综合治理方略和行之有效的河道整治方案与措施,以及河道整治工作的发展历程。书中特别强调指出.不同河流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及整治工程布局型式与其来水来沙特性、河道冲淤演变特性、流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承辅关系。进而针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整治的发展现状,在分析今后时期黄河来水来沙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原型河势变化规律及多年实体模型试验成果,指出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进一步整治,必须注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关键性“节点工程”的建设,并开展了专门的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控导工程送溜距离和水流分离角计算公式,对今后河道整治工程布局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书可供从事河道治理工程研究及管理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