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CWMP)”子项目“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研究”的主要成果为基础,介绍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典型实践模式,建立了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的系统框架,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前期规划、实施管理、后期完善动态过程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要点,并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实施的法律政策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制度和技术支撑等给出了对策建议。本书研究成果能够为从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棕地治理与再开发》内容非常广泛,如2004年悉尼奥运会场馆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场馆的规划与开发,均考虑把棕地修复完全纳入区域环境整治和可持续发展之中,追求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化和统一。书中有两章专门介绍这两届奥运会棕地再开发的成功案例。另外,《棕地治理与再开发》还介绍了美国和英国棕地再开发过程中的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和如何选择修复技术等内容。同时《棕地治理与再开发》还特别指出,棕地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需要考虑到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实施战略和成本管理方法可限度地减少风险。书中的一些工程案例总结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获的经验教训。
本书是《空间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之一。本书内容是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编号:2006BAK30B01)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运河遗产价值认知、遗产构成、保护与管理策略、古代闸坝复原、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图例设计、数据采集技术。附录部分收录了经过注释的二十五史运河篇(元明清部分)。本书选择大运河山东德州段保护规划作为案例,以阐释运河遗产评价和保护技术的应用。本书适用于从事工程类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水利专业人员,以及工程史、历史、地理、考古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阅读使用。
本书是部介绍世界江河与大坝的综合性工具书,同时也是一部内容丰富、数据齐全、信息密集、论述简明的水利水电应用科学技术著作。全书分3篇,约200万字。篇为江河篇,凡长度1000km以上、河口流量1000m3/s以上和流域面积10万km2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独立河系,均作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二篇为大坝与水电站篇,凡坝高100m以上、库容30亿m3。和装机30万kW以上3个条件之一的工程,均做为一个条目介绍。第三篇为信息数据篇,给出了当今世界上重要水利水电工程的各种分类统计数据和世界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特性的统计数据。为方便读者使用,本书编制了详细的英文索引,在统计表中附了参见页码。书中各条目的介绍详简不一,随条目本身的技术经济指标而异,详者多达数万字,而简者只有百余字。各条目的基本内容是:河流条目介绍了该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
《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全面记录了我国历代黄河治理的辉煌成就,系统展现了历代黄河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传承了经典典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中国黄河文化大典》是胸怀国之大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的重大出版工程,对中华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本书为《中国黄河文化大典(古近代部分黄河治理古代部分1)(精)》,包含古代部分治河经验的六部著作。
根据《 关于下达2015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5〕283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 外 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拱坝布置、坝体混凝土、作用与作用组合、拱坝应力分析、拱座抗滑稳定分析、整体稳定分析、拱坝抗震设计、坝基处理、坝体构造、温度控制与防裂设计、泄水建筑物及消能防冲、安全监测设计、施工要求、初期蓄水与运行维护。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族劳动人民为征服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消除水害,开发水利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国极其丰富的史籍中,记载着水利事业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水利技术是生产力,水利事业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总结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会有的借鉴作用。我们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我国水利发展的简要进程以及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分析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为了较好地阐明以上内容,本书采用以水利发
浙江——字里行间流动的水,山河湖泊涌动的泉,一个爱水亲水恋水依水治水用水的地方。这里盘踞着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八条长龙,静卧着东钱湖、西湖、鉴湖、南湖湖泊,密布着杭嘉湖、姚慈、绍虞、温瑞、台州五大平原河网。浙江犹如一名清秀水灵的江南女子,密布的河网、八大水系便是让她钟灵毓秀的生命之脉。 水,赐给浙江物华天宝;水,也给这里的人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就钱塘江来说,几千年来,平均2.7年就有一年发生大洪涝灾害,3.4年就有一年大旱灾,7.3年就有一年大潮灾。特别是河口地区潮强流急,风潮洪涝,灾害不断。这足以说明钱塘江水患之严重。然而,尽管钱塘江曾给这里的人民带来过灾难,但历史不断证明,人们在遭受水虐,饱受水害和防灾抗灾,变害为利的过程中,努力地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河南“75.8”特大洪水灾害》一书,既是记述“75.8”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的史料书,又是总结、研究洪水规律、防洪方略及抗洪抢险的活教材。本书在搜集、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雨情、水情、水文测报、洪水调度、抗洪抢险、洪灾及抢救、经验教训、洪灾反思、黑色八月的记忆及灾后防洪建设等方面加以研究、论述,具有资料翔实、论据可靠、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等特点,为防洪治水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工作参考。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族劳动人民为征服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消除水害,开发水利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国极其丰富的史籍中,记载着水利事业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水利技术是生产力,水利事业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总结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会有的借鉴作用。我们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我国水利发展的简要进程以及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分析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为了较好地阐明以上内容,本书采用以水利
本书从历史文献中爬梳史料,扼要叙述我国以传说中大禹治水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利事业发展概况。作者将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分为六个时期:(1)初步发展期,(2)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大发展期,(3)向江淮流域发展期,(4)北方水利盛衰起伏,南方持续发展期,(5)向东南沿海及珠江流域发展期,(6)全国水利从普遍开展到衰落期。每一时期又系防洪治河、农田水利、航运工程部分,其余如海圹、海堤、城市水利、水力利用、提水工具、治水人物与文献等亦多有涉及,读后可对我国四千年来的水利发展史获得一个系统清晰的概念。 本书比较注意工程之兴废,似工程技术史而又不完全是;稍有及政治经济与水利之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但远远不够,不能成为从经济发展看的水利史,仅能为关心这一问题的专家提供资料而已。总
本书是《空间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丛书》之一。本书内容是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编号:2006BAK30B01)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运河遗产价值认知、遗产构成、保护与管理策略、古代闸坝复原、运河遗产保护工程图例设计、数据采集技术。附录部分收录了经过注释的二十五史运河篇(元明清部分)。本书选择大运河山东德州段保护规划作为案例,以阐释运河遗产评价和保护技术的应用。本书适用于从事工程类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水利专业人员,以及工程史、历史、地理、考古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阅读使用。
本册收录的《治河全书》是清代治河的重要著作,见证了清康熙年间二十年“治河保运”的历史过程。书中记载的治河思路与技术,绘制的黄、淮、运河图及河湖源流,具有极大的史料、科技、文化传承价值,对今天的河湖开发治理、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对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