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自主研发的多型高科技产品为线索,回顾总结近年来在人工智能、人造太阳、超级计算机、纳米能源、北斗导航系统、航空新技术等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大国重器背后的创新科技;集结35位科技主讲人的科研故事,满怀一代科技工作者为祖国不竭探索的使命与情怀;从 航迹 高度、技术高度、材料高度、 控制 高度、动力高度、安全高度等六大篇章深情讲述,展望未来前沿领域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边界与新高度。
本书系统地总结丫作者近年来在航空复杂薄壁零件智能加工技术方Iftf的研究成果。全书共6章,第1章至第2章介绍了数控加工模型的发展历程及时变加工过程的多态演化工艺模型,阐述了智能加工技术中系统模型基础。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1912-1949年民用飞机的著作,是先期出版的《中国军机图志1912-1949》的姊妹篇。全书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民航飞机、航校和私人飞机的主要机型种类,并详细介绍了这些飞机的技术参数和简史。本书图文结合,兼顾历史感和知识性,涵盖民国时期各型民用飞机性能数据和相关航空技术知识。200余幅珍贵、罕见飞机图像资料, 结集。还有作者亲手绘制各类型飞机的100余幅高清三视线图、等比对照线图等。另外附有港澳地区的民用和私人飞机专题。
本书由我国通用航空领域的专家翻译整理而成,对通用航空飞行员应知应会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在相关章节不仅设置了包括飞行原理、天气、仪表、飞机结构、 航空器性能和导 航等基本知识,而且在每章后面都安排了学习测试要点,使得通过阅读本书中的具体事例及基础介绍,能够对掌握通用航空飞行员应舒服的知识有所裨益。本书适合通用航空领域相关人员阅读,有些内容需结合我国通用航空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Paul E.Illman同时也是《The Pilots Air Traffic Control Handbok》(第三版)和《Teh Pilots Radio Communications Handbook》(第五版)的作者。他是一名活跃航空业50年之久的私人飞行员,拥有单发商用飞机和多发飞机的飞行执照,并且曾在环球航空公司的我个管理岗位工作30多年,此外,他还是“飞机拥有者和飞行员协会”、“美国飞行员协会”和“堪萨斯飞行
内容简介: n 本书根据飞机地面维护(机电)专业教学大纲编写,内容涉及新一代波音737(波音737NG)飞机的主要机电系统知识。在所有波音737NG系列飞机中,主要介绍波音737-800型飞机系统。本书共计11章,分别为:总体介绍;燃油系统;液压系统;起落架系统;飞行操纵系统;气源系统;空调系统;氧气系统;防火系统;防冰排雨系统以及舱门及机上设施。 n
NASA 顾问讲述太空发展前景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时代的黎明时期——太空2.0时代。回顾过去,从美国 代载人飞船水星计划开始,太空1.0时代拉开了序幕,点燃了探索太空的希望之光。历经50多年,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执行 35次任务为标志,太空1.0时代结束。 现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来临——太空访问已经实现了商业化和 化,以SpaceX、维珍银河,以及太空旅行、环绕火星、小行星采矿计划为代表的太空探索前沿,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新太空时代的目标不只是远征探索,而是人类长期移居太空。 未来会怎样?在本书中,罗德?派尔强调了打造深空经济的下一个方向,比如资源开采、增材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居住,等等。新一轮太空竞赛已经开始,人类 终定居太空,成为宇宙公民 不再是梦。 所有对未来的太空探索和21世纪发展前景感兴趣,以
本书介绍了飞机技术的一段发展历程,全书共分为7章。章是全书导论;第2章讲述19世纪以前的航空;第3章介绍19世纪航空进展中的跌宕起伏;第4章讲述航空的真正开始:莱特“飞行者”;第5章介绍凭经验和直接的设计:带撑杆和张线的双翼飞机时代;第6章讲述次设计变革:螺旋桨飞机日趋成熟的时代;第7章描述第二次设计变革:喷气推进飞机的时代。本书内容流畅、易懂、有趣,既适合想要了解飞机技术发展的工程师、科学家或技术人员,也适合没有太多工程科学理论基础,但对飞机和飞行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本书从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固体火箭设计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内容包括固体火箭总体设计与参数分析方法、气动外形设计与气动特性计算、固体火箭发动机总体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以及固体火箭结构设计等。
《民用飞机安全性设计与验证技术》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民用飞机(民机)安全性设计与验证的概念、背景、现状、发展趋势及各种民机安全性设计与验证方法,描述了民机安全性设计与验证工作体系。《民用飞机安全性设计与验证技术》立足ARP4754A的设计理念,结合ARP4761的具体方法,引入了国内民机型号研制研究成果,既是国内外相关资料的一次梳理,又是作者自身在民机研制工程实践中的探索经历和经验的一次总结。《民用飞机安全性设计与验证技术》可供民机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安全性、可靠性工作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