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和破坏者澳大利亚环境史/国际环境译丛》编著者杰弗里·博尔顿。《国际环境译丛(第2辑)?破坏和破坏者:澳大利亚环境史》内容简介:澳大利亚环境史研究在国际环境史研究中独具特色。它的兴起是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和国际学术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澳大利亚环境史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研究,以可持续性为核心概念来编撰的、强调实用价值的应用史学。
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基本的经济手段,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方式之一。当前,国内碳排放交易的发展方兴未艾,全国性的统一碳市场呼之欲出。廖振良编*的《碳排放交易理论与实践》在总结碳排放交易基本理论和国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国内,特别是上海市在碳排放交易机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碳排放交易的背景和基本理论、欧盟等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国内碳排放交易试点的进展、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剖析、企业碳信息的披露等,从总量设定、碳排放额分配设计、碳排放额拍卖设计和MRV等方面对碳排放交易机制进行分析是本书的重要特点。本书重点对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可作为环境、经济等专业研究生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见证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给世界城市带来的各种挑战。与此同时,全球很多城市还在继续使用着20世纪全球标准的城市化模式。这种城市化模式通常的特征包括:以高速公路作为城市骨架,城市遍布着超级街区,城市高度分区化和高楼林立等。这种城市化模式起初给城市带来了快速的发展。然而,这种城市化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造成了对能源的高度消耗,对交通流动性的极大需求,甚至城市社会的割裂和不公平的发展。因此,当今的世界需要对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新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见证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给世界城市带来的各种挑战。与此同时,全球很多城市还在继续使用着20世纪全球标准的城市化模式。这种城市化模式通常的特征包括:以高速公路作为城市骨架,城市遍布着超级街区,城市高度分区化和高楼林立等。这种城市化模式起初给城市带来了快速的发展。然而,这种城市化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造成了对能源的高度消耗,对交通流动性的极大需求,甚至城市社会的割裂和不公平的发展。因此,当今的世界需要对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新的思考。
基础设施在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性资源短缺和生态系统遭受污染威胁的情况下,资源密集型的基础设施服务已经不再能够恰当地提供物资和服务。基础设施如何配置与基础设施服务如何提供对城市功能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城市模式》四本丛书之一,联合国人居署编著的这本《城市基础设施优化》提出城市可以成为改变的媒介,使广大城市人口的生活减少浪费。 《城市基础设施优化》通过关注资源在基础设施中的流动和它们支持城市活动的方式,思考了如何将基础设施系统作为城市转型走向更可持续道路的机遇。基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和可利用资源,每座城市基础设施优化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郝文升等编著的《低碳生态城市--过程评价实证》通过对低碳生态城市的产生背景、现有研究和实践的梳理与辨析,明确了基于过程论的低碳生态城市定义和内涵,解析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过程,探索政府、企业和公众协同至善的*治理模式,构建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推动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低碳生态城市的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定量化、可视化的评价和描述方法。 《低碳生态城市--过程评价实证》兼顾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价值,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同时可供城市决策、规划、建设和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从综述、事件、会议、报告、宣言等几个角度向读者反复强调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急迫性,《2012国际生态安全年度报告》反映出国际生态安全保护领域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体现了国际生态安全组织在2012年所作出的贡献。本书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生态安全思想早是由先哲老子提出来的,老子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按今天的解释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世人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因为不懂得自然就不懂得生命。违背自然规律,违背科学发展就等于自取灭亡。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科学发展。现今发生在一些国家的地震、火山、海啸、飓风、强台风、泥石流、特大洪灾、特大干旱、流行性传染病、核泄漏、核污染等,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以日本为例,特大地震、海啸属自然因素,而核泄漏与核辐射则属人为因素。再如,我到山西、宁夏、内蒙古等地调研发现,一些地方除了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外,还有一些乡镇长期对煤炭资源和地下水过度和不科学开采,导致地表裂缝、房屋倒塌、断水断电,由此产生大批生态灾民,国家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进行安置。如果这些灾民安
本书从分析全球发展新型和可再生能源趋势入手,站在提供充足新型和可再生能源支撑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顺利实施的高度,论述了发展新型和可再生能源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需要,在分析云南现有的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结合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新型和可再生能源战略,提出了云南如何发展新型和可再生能源,才能确保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顺利实施,后,提出了促进新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什么是B模式?我们的文明需要拯救? 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环境危机、食物危机,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是很难想象,文明的基础已经岌岌可危。 作者分析了那些导致远古文明消失的因素,竟然发现我们今天的处境也与他们相去不远了。作者将传统的现行的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认为这样“一切照旧”下去,我们的文明很快就会遭遇危机;而把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把经济视做生态的一个子系统,通过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能效革命、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本书是对传统的现行的一次性的经济模式进行无情的客观反思,是诠释生态经济新模式的普及读物,案例生动、资料翔实,几乎每个自然段都基于不同的案例和权威机构的资料。作
本书以可持续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将区域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煤炭矿区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在内的矿区协调发展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本书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引入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矿区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描述,探讨在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系统目标要求下,从宏观整体战略协调和微观环境管理两个层面实现矿区环境管理创新的战略发展模式及其管理创新途径,并以兖州矿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矿区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方向,以及今后有目的、有重点地采取环境管理措施的基本思路。
这是一本从多个角度阐述澳门城市环境与文脉的书籍。作者通过大量文献的研读和整理以及亲身的实地考察,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澳门地理环境的变迁、人口规模的变动、区域结构和城市形态的演化等;从空间的维度对澳门城市节点、街道、边界进行分析;从城市建筑学的角度对澳门的城市建筑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考察;从文化层面上解读澳门城市环境与文化生活的多元混合现象以及身份认同;并分析研究了澳门城市文脉的基本向度以及文脉特色的延续。全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不仅可以使读者系统了解澳门城市文脉的特殊性和价值所在,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的建设,也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本书从理论上描述绿色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的内容,运用环境经济学、循环经济、绿色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分析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动因、策略性选择、战略性构建等行为,在实践上就跨国公司这一企业群体从事绿色管理动因、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通过介绍和分析了一些典型案例归纳出对中国政府及企业的启示,提出了中国政府政策建议及企业的策略等。对中国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因此本书兼具学术和实践意义。 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突出时代要求,在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描述绿色管理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基础上,以崭新的视野,客观反映与重透析当代跨国公司实施绿色管理的内因及行为。2.突出理论框架,鉴于绿色管理研究目前存在缺乏系统、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构建了当代跨国公司绿色管理的
在很近60年间,哈日干图草原的生态严重恶化,外来文化和政策的影响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由,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不相融合才是症结所在。乌尼尔著的《与草原共存--哈日干图草原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以哈日干图草原
本书紧扣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考察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从环境、承载能力、工业化、城镇化、自然资源关联性、可再生能源革命,以及发展的“天花板”效应等方面,厘清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