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作为一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的背景下,我国要怎样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进行能源转型,优化国内的能源结构?全球诸国家又将怎样共同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进行碳减排? 本书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能源结构由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与市场机制由国家垄断走向市场导向这两大发展趋势为主线,详细叙述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能源结构特点和能源转型过程,展现了各国能源转型中的问题、痛点及成功经验,并揭示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对我国的能源转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着眼于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这一难题,以全过程的视角,重点从“共建共治”这一全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探索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困境以及破解之道。
`
本书从“需求-供给”基本理论和生态型政府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围绕“双碳”目标实现分析了生态产品政府责任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正当性,在剖析生态产品“识别不到位”“供给不充分”“管理不科学”“价值实现渠道不通畅”等问题的基础上,厘清了政府责任的性质,论述了政府在生态产品供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责任。为了保障生态产品政府责任的实现,结合目前实施的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同责等环境法律制度,从同体问责、异体问责两个方面探索了政府责任的追究机制。
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研究 项目,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政府决策重大咨询项目,2019年3月初完成。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下内容:内蒙古的重要战略地位、重要性评价和分析;内蒙古陆地生态系统格局与分布、水资源系统、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及考核体系;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的重要性、紧迫性、思路及总体布局、重点工程与政策建议等。
长江口水域监测区域为30。30 7~32。30’N,120。10 7~123。30’E,包括长江南支、吕四渔场、嵊山渔场和长江冲淡水范围。并且,在长江冲淡水敏感水域内,站位布设密集。 本书根据1985--1988年和l998--2002年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要素及渔业资源数量监测资料完成。通过三峡工程蓄水前对不同时期长江口生态系统不同层面动态特征进行解析,以其为进一步评价三峡工程建设对河口生态环境影响提供重要背景资料。
本书是一本面向9-15岁青少年的科普读物。该书结合生活实际向青少年科普固体废弃物管理相关的环境知识,主要涉及到 垃圾分类管理进程,固废资源化技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垃圾变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可持续资源利用,提升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青少年对环境保护、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兴趣。在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的当下,青少年系统了解垃圾从源头产生到末端产能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推动我国当下垃圾分类工作。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全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7%以上。是 、世界第三大河,有着 的大河流域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资本。在这条绵延 6300 余公里的大江中,生活着 4300 多种水生生物,鱼类 400 多种,其中的 180 多种是长江特有的,包括深受人们喜爱,被亲切地称为“江猪”的长江江豚,以及“长江 ”“水中大熊猫”的白鱀豚。大量的独有物种,也让长江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长江流域文明在中国历 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我们对长江的了解还远远不够。纵观人类文明史,长江流域文明亦是一部展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宏大历史画卷。该流域是一个由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共同形成的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丰富的自然资
本书总结介绍了渤海海域资源与开发状况、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基于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渤海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建议,为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本书阐述青海省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内涵,科学测量青海省碳排放量和碳汇量,绘制青海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结合实际提出青海碳达峰碳中和的应对策略和实现路径,对推进“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在阐述青海省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借助“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集和MODIS17A3H产品NPP数据集,采用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方法及SWOT-AHP模型,计算2000-2020年青海省及各市(州)的碳排放量与固碳量,识别青海省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作用机理,预测青海省未来20年碳排放演化趋势,分析青海省碳达峰碳中和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提出青海碳达峰碳中和的应对策略和实现路径。
本书基于贵州黔东南一个村寨的地方性经验材料,结合历史与现实,围绕其社会变迁及生态变化进行研究,展示出村庄从自发到自觉的生态实践的动态图景。本研究既涉及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主体心态的变化,同时也关注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继承和创新,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提供思路和参考。
本书在辨识京津冀城市群人口-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对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人口-产业发展的协同化、关联度及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城市群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人口-产业转移背景下的水资源匹配性及污染转移的公平性进行了评价与剖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绿色发展机制及关键因素,提出京津冀城市人水绿色发展政策情景,并建立人口-产业-水资源高集成优化模型,对城市群水资源配置、污染排放及减排潜力进行分析;通过绿色政策情景分析,从三个方面(即基于城市功能定位与水功能适合的人水关系管理、考虑人口-产业绿色发展的水资源环境多元治理模式、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绿色发展视阈下的京津冀城市水资源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书从厂商微观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不 竞争的市场结构对排放权交易机制有效性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策略性配额交易者的识别、排放权交易成本节约效应的实现、不 竞争市场结构下减排技术的扩散、交易成本与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有效覆盖范围等重要问题,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不 竞争的排放权交易机制分析框架。此外,还给出了有关厂商边际减排成本曲线的集成估计方法,可以很好地在信息不 的条件下对不同厂商的减排成本进行近似估计。这些排放权交易机制中市场势力与策略性行为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成果,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深入的实证分析,可以为中国正在推进的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持。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因此,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环境规制业已成为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重点研究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TFP是一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本文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从企业间要素配置视角构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就“中国环境规制通过企业间要素配置影响TFP”这一核心机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深入厘清环境规制对TFP的影响及其核心机理不仅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也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环境规制政策能否实现优化调整以有效推动中国经济步入一个 加环境友好和 具持续
本书是一本面向9-15岁青少年的科普读物。该书结合生活实际向青少年科普固体废弃物管理相关的环境知识,主要涉及到 垃圾分类管理进程,固废资源化技术,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垃圾变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可持续资源利用,提升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青少年对环境保护、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兴趣。在垃圾分类作为“新时尚”的当下,青少年系统了解垃圾从源头产生到末端产能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推动我国当下垃圾分类工作。
《我国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建共治机制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跨域生态环境整体性协作治理模式研究(18AZD004)的部分研究成果,也是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戴胜利教授的三卷本专著《我国跨区域生态环境
本书首先阐述碳中和相关概念、发展现状及碳排放现状等;其次介绍全寿命周期下建筑碳排放的量化测算方法、因子、模型及相关案例;再次分析双碳目标下建筑业碳中和市场的动态局势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后针对江西省建筑业碳排放现状,研究具体的建筑业碳减排战略及路径,提出江西省建筑业碳中和发展建议及展望。 本书通过阐述全寿命周期下江西省建筑业碳排放的发展目标、路径、问题及挑战,创建并综合分析各阶段建筑碳排放的模型与方法,制定关键部门的长期战略及可采取的行动方案,以助力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本书针对汛期入河污染问题,通过小试试验、中试试验、示范运行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三种低能耗快速净化技术的处理效果、对市政排水管网的影响以及应用场景,可为汛期污染治理及河道水质长效改善提供技术参考。主要内容包括初期雨水截污装置FD技术研究与应用、初期雨水截污装置DD技术研究与应用、CDS-GPT连续偏转分离技术研究与应用等。 本书可供相关科研院所、工程设计单位以及其他各类从事水处理、水生态、水环境等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为高等院校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与市政排水、农村排水、水环境治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参考书。
本书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定义了河流系统的概念、结构组成、特征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体现人类发展程度的河流系统健康内涵,阐述了河流系统健康的特征;结合预警理论提出并建立了河流系统健康预警的理论架构,阐述了河流系统健康预警的内容、特征及其分类,并对预警尺度的选取进行了分析探讨;利用霍尔三维结构建立了河流系统健康的预警体系,并结合相关数学理论和方法,分别构建了河流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估模型、警源查证模型和预测模型;结合具体河流系统,对其健康状态进行了评估、对诱发河流系统不健康的警源因素进行了查证,并对该河流系统健康状态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警分析。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从事河流、湖泊、水库健康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从事河湖水库管理和建设的技术与管理人
本书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科学量化我国畜牧业氮磷排放对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和畜牧业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一步把握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析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从微观上分析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选择典型案例剖析养殖场开展污染防治的措施及效益。在此基础上,梳理和评述我国中央和地方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并借鉴欧美等发达 的防治经验,提出适于我国畜牧业发展实际的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