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应用,书中内容是根据作者在冗余自由度机器人领域研究成果及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教案而撰写。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基础知识、构形、运动学和动力学、容错控制、柔性冗余自由度机器人、欠驱动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的冗余自由度问题等。本书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着眼于用通俗的数学、力学、机构学和自控原理的语言,解释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特殊理论问题。在编写时,突出机电结合、电为机用的特点,力求内容与外研究成果同步。本书适合于作为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方法、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的教材或自学读物,也可以供从事机器人设计和应用及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从理论和实际应用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对河流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分析河流生态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介绍了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治理技术、河水微生物就地净化技术、河流曝气复氧技术、河水絮凝技术、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底泥处置技术和综合调水技术;还对河流水质和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作了扼要的介绍;最后,对河流污染治理技术体系的优化论证进行了探讨。每一章都附有实例,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本书可作为从事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决策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
库克、赵春晖、潘泉、杨峰、靳珍璐编写的《移动机器人导航控制与遥感》全面介绍了移动机器人在导航、控制与遥感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移动机器人建模、传感器模型、坐标变换、导航、状态估计、性决策等。通过理论推导、仿真验证、工程实践等环节,展示了具有很高教学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的各项技术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教材。
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书全面介绍了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应用,书中内容是根据作者在冗余自由度机器人领域研究成果及研究生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教案而撰写。全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基础知识、构形、运动学和动力学、容错控制、柔性冗余自由度机器人、欠驱动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的冗余自由度问题等。本书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着眼于用通俗的数学、力学、机构学和自控原理的语言,解释冗余自由度机器人的特殊理论问题。在编写时,突出机电结合、电为机用的特点,力求内容与外研究成果同步。本书适合于作为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与方法、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的研究生的教材或自学读物,也可以供从事机器人设计和应用及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根据亚洲中部干旱区域荒漠一绿洲生态系统的特点,分析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建立了具有自主的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EM,改进了国际上的Biome—BGC模型,通过遥感、野外调查和控制试验、尺度转换模型,构建了多尺度的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系统数据库等。全书介绍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干旱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探讨干旱区生态系统过程的机制,开发了AEM(Arid Ecosystem Model)模型:利用AEM模型和Biome—BGC模型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进行模拟:阐述了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活动,包括土地开发和耕地转移、林产品收获和植树造林、放牧,对亚洲中部碳平衡的影响。
《入湖河流水环境改善与修复》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与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以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新理念为指导,提出了一整套入湖河流治理思路和技术方法,同时结合多年工程实践,列举了不同类型入湖河流治理与修复的案例,期望为我国入湖河流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工程示范,同时也为我国湖泊治理与保护尽绵薄之力。该书系统、全面、结构清晰,写作精致深入,可作为湖泊与河流污染控制方面研究人员及相关管理部门、同行学者可借鉴的指导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