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环境类专业的教材,系统介绍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本书内容包括:化学原理,物质与能量平衡,生态系统,风险认知、评估与管理,水力学,地质与土壤资源,水质管理,水和废水处理,空气污染,固体废物工程,危险废物管理,农业与环境,噪声污染,电离辐射。本书配有大量例题,各章后附有复习重点、习题、问题讨论、补充阅读材料、参考文献等。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涉及广泛的环境问题,包含独具特色的几个章节,如地质与土壤资源、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等。 注重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强调科学原理而不是具体的工程设计。 综合考虑物质平衡,并将质量平衡的概念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工具。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及生物学、化学、土壤科学等专业的教材,并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是在《恢复生态学导论》一、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外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进展撰写而成的。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水体、农田、废弃矿地等)的恢复实践、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资料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可作为生态学、林学、农学、地学、生物学以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政府有
《标准物质定值原则和统计学原理》共分7章,系统地介绍了标准物质的基本概念、测量数据统计学原理及表达、标准物质定值的统计学原理、分析测定不确定度的计算实例、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有关的基本统计假设检验、标准物质的使用,重点描述了标准物质定值的各个环节及其统计学的原理。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系统阐述了冰冻圈脆弱性与适应的概念、理论方法、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冰冻圈灾害风险分析等冰冻圈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科学研究内容,也是冰冻圈科学有关应用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研究内容也是国际上未有的创新领域。《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主要以中国冰冻圈变化的影响、脆弱性、风险和适应为对象, 针对不同冰冻圈要素影响的关键对象,以研究案例形式较翔实地分析了冰冻圈变化对水资源、生态等产生的影响及其脆弱程度和冰湖溃决、雪灾等带来的灾害风险。
本书的内容覆盖生活垃圾收集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的优化方法和选择,中转站的设计和建设与运营等。书中章主要介绍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方法论和经济学、中转站的类型、垃圾收运模式的确定;第二章主要涉及收集容器、垃圾箱房、垃圾收集站、垃圾收集管道、收集车;第三章主要介绍各种垃圾运输车辆及运输方式的选择;第四章为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时间及线路,包括运输时间的计算、运输路线的优化和中转站垃圾的调运;第五章全面论述中转站的作用、设置、规模、设计与施工、运营;第六章主要探讨了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书后还列出了目前我国有关生活垃圾收集站、中转站及相关设施的标准和规范。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可供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废弃物的再生循环、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本书体系新颖、内容丰富,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论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废弃高分子材料的再生循环问题,将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环境工程、经济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本书共八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个关于高分子材料的战略性问题;高分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原理、性能和环境影响;废物流的产生:环境中的高分子材料资源;高分子材料废物处理:分离与回收技术;高分子材料再循环的动力与阻力:社会、法律及环境因素;为环境而设计:生命周期方法;再循环对环境的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可持续技术。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或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参阅。 《高分子材料
气候变化、饮水短缺、耕地沙漠化、贫富差距、恐怖主义……这些都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当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在本书中,拉兹洛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全新的“实在地图”,并罗列了个人以及集体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机遇和挑战、旨在帮助理解在此巨大的过渡期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可以判断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可以预测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和评价一个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基本依据,是获取正确的环境质量信息和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于2007年出版,包括《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噪声与振动》、《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放射性与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水环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汇编 空气环境》,共5卷。 近年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委颁布了一批新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同时有些标准被代替或作废,为此,我们对《环境监测方
本书全书共分两篇,上篇理论与方法共计五章,从线性建设工程的类型特点、生态环境影响现状及发展趋势、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因子、定量评价技术与方法,以及对生态环境现状影响阈值的识别五个方面论述线性建设工程生态相关的理论与方法;下篇案例研究,分三章,将线性建设工程划分为道路、油气管、输水管,接合我国当前建设工程案例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方法分析和研究。
视觉测量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视觉测量系统的组成、理论模型和图像算法等。《视觉测量技术》分别介绍视觉测量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系统的硬件组成、图像与处理、图像分割、摄像机标定、单目视觉测量与双目视觉测量的相关技术与方法。 ???《视觉测量技术》适合从事计算机、自动化、模式识别、智能科学、人机交互技术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基于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日趋成熟、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重要历史时刻的时代背景,以探索外碳排放权交易的产生、发展与实践为主线,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碳交易主要类型与国际主要碳市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等角度,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国际态势、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及国际主要碳交易市场、中国碳排放现状与驱动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配额分配、碳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和波动分析、中国试点碳市场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编者基于多年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的实践经验,辅以丰富翔实的案例资料,力求内容新颖,深入浅出。
《中部地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首先综述外区域生态补偿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构建生态补偿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参数变化;其次通过统计年鉴、相关部门网站与相关部门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评估中部地区生态服务功能,计算中部地区六省生态补偿金额与级;最后应用碳足迹法、水足迹法及生态足迹法评价中部地区碳收支、水收支及生态盈余/赤字,量化中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及时空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杀虫植物与植物性杀虫剂》共分11章,内容包括:植物源光活化杀虫毒素,杀虫生物碱,植物精油,柠檬素,植物源昆虫,黄酮类化合物,杀虫植物的生物技术研究等。植物性杀虫剂是天然产品杀虫剂中最重要、来源最广的一大类。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杀虫植物的应用历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