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综合介绍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原理及其在卫星遥感中应用的专著,内容既包括红外大气辐射传输和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又吸收了近10年来卫星红外大气遥感的成果,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星载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AIRS和IASI成功发射后,红外高光谱卫星资料在大气温湿度廓线、云、气溶胶和沙尘暴、主要温室气体遥感中的进展以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同化、灾害天气分析、气候监测研究中应用的成果。本书注重取材新颖和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注重其实用价值。本书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从事卫星大气遥感的科技人员学习用书,也可供相关业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美丽中国 生态河湖: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果撷英》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近来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从而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发挥试点城市示范带动作用。成果集的出版是对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的有力贯彻实施,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十八大后一系列意见方案、政策法规的有力贯彻落实。内容包括水系完整、水体流动、水质良好、生物多样、文化传承和城市掠影6部分,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摄影作品展现了典型城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善和提升。
本书主要介绍了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内容涉及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自然区资源现状及其评价、总体布局、保护管理规划、科研监测与宣传教育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智慧保护区规划等。
本书是一本关于工业水处理技术的实用性的工程技术型书籍,是在《工业水处理技术》版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内容后编写而成的。 全书共四篇,篇介绍水的特性和工业用水预处理(混凝、沉淀与澄清、过滤、除铁、软化与除氯等)及其设置;第二篇介绍循环冷却水系统和循环冷却水处理(沉积物、金属腐蚀、微生物及其控制、清洗和预膜,日常运行及现场监测);第三篇介绍锅炉用水及其处理技术(锅炉及其水汽质量标准、离子交换树脂及高子交换基本原理、离子交换水处理、膜法除盐水处理、凝结水的净化、锅内加药处理、热力设备系统的腐蚀与控制、锅炉的化学清洗);第四篇介绍水质分析、沉积物分析和常用水处理药剂分析。 本书还介绍了国家标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对循环冷却水要求的标准和控制指标、工业设备化学清洗的质量
秉承转型心理学的研究路径,方文主编的这本《挣扎(转型社会的行动逻辑)》直面尖锐的本真性转型心理难题,如社会心态、认同挣扎、歧视审计、教育不平等、污名标定和政策过程。文集为社会心态研究与群际关系研究建构了一种理论模型即心态地图;为中文学界引介了歧视研究的新方法即审计研究;揭示了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并尝试设计提升处境不利儿童学业成就的干预策略;文集还深入探究了污名内化动力学和污名社会心理后效。文集很后构造了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政策目标群体作为动态的互依三角来理解、解释和预测社会政策过程,期许增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科的“文化自觉”,助益中国民众的心灵福祉和“可持续自由”。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一、功理功法篇;二、临床指导篇;三、科研、疗效验证篇;四、文献资料篇。重点在功理功法篇,内分六章:章,功法篇,首先对功法及源流作了简单介绍,接着介绍了基本、变换功法及功法特点;第二章,对于本功法治病健身的机理给予综述;第三章,对本功独特的不平衡呼吸方法要领及作用从医学科学角度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四章,从理论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学好功、练好功,如何认识与理解功中反应。一方面要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来提高悟性,使练功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就是引导练功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理解功中反应及随功夫深入后体内发生的各种变化;还可为练个别功法出偏的人排除误解。第五章,论述了何为“道”及对练功涉及的常用的古典名词术语作了分析性论证。第六章,以本人
《环境监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阐述了测量不确定度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评定方法与技巧,对环境监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的难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下篇选择环境监测领域有代表性的项目,提供了50个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环境监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可供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和阅读。
《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根据“第六届现代生态学讲座”的主题报告,经过评审和筛选编著而成。各章作者多为在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方面成果的学者。《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有关的一系列热点论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论述。这些论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格局及区域特征,气候变化对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和生物入侵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和管理决策。《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主题明确,内容翔实,题材新颖,图文并茂,可供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在城市社区推动垃圾分类的核心要素,让读者掌握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技术、诀窍和流程。《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解析与指南》通过环境科学、循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多方学者的研究,展现垃圾分类的多重价值以及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技术丛书》通过对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的详细阐述,从背景资料收集开始到土壤样品入库保存为止,对每一个技术方法的关键性技术创新进行逐个梳理,大部分为笔者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也有小部分为技术设想,目前还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其中:一章,背景资料的收集整理的技术方法研究,重点突出对于背景资料调查表格的设计,以及基础图件的整理与绘制;第二章,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梳理了低布点数量的确定方法,提出了监测点位优化的方法;第三章,监测指标集的构建和优化,对监测指标的优化筛选进行了流程化的梳理,以及方法学上的创新研究;第四章,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着重说明了手持终端的使用,并初步探索了自动化采样工具的设计;第五章,土壤样品的制备方法,以
《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是《危险化学品安全丛书》之一。全书共六章,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①危险化学品废物的来源、特性及其与危险废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②不明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定义与可能来源、判定方法与技术及其安全转移技术;③危险化学品废物处理与处置;④特种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处置。其中,由于焚烧处理与填埋处置是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处理处置方法,故将其分别单独列出成章。《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全面完整地描述了外危险化学品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成果。《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主要适合于化工、石油化工行业从事设计、生产、科研、供销、安全、环保、消防和储运等工作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阅读和参考。
本书的内容覆盖生活垃圾收集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时间的优化方法和选择,中转站的设计和建设与运营等。书中章主要介绍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方法论和经济学、中转站的类型、垃圾收运模式的确定;第二章主要涉及收集容器、垃圾箱房、垃圾收集站、垃圾收集管道、收集车;第三章主要介绍各种垃圾运输车辆及运输方式的选择;第四章为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时间及线路,包括运输时间的计算、运输路线的优化和中转站垃圾的调运;第五章全面论述中转站的作用、设置、规模、设计与施工、运营;第六章主要探讨了目前我国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书后还列出了目前我国有关生活垃圾收集站、中转站及相关设施的标准和规范。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可供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污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分为10章,包括城市污水、城镇污水、河道及景观水、小区污水处理及回用、制药废水、矿井废水、养殖与食品废水、化工废水、特种废水、其他工业废水共10种污水类型。每种污水类型结合工程实际案例介绍了多种处理工艺的设计方案,每个方案包括项目概况、设计水质水量、工艺流程设计、主要处理单元设计、平面布置、设计特点、经济分析和运行效果等内容。全书共84个工程设计方案,绝大多数都是实际工程的总结,所选方案均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实用性。每个方案的设计者名字均标注在书中相应方案的结尾,设计者对其正确性负责。《污水处理工程方案设计》可供有关科研、设计和环保管理部门的技术人员及环境工程专业的师生参考,也可供广大用户选择污水处理方案时参考。
《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汇集了笔者研究中国农业史和环境史方面的部分论文28篇。内容包括太行山地区与粟作农业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农作物与农耕文明、关于耦耕问题的探讨、中国古代中耕简论、洪水传说与大禹治水略论、《吕氏春秋》与农业灾害探析、《齐民要术》与商品生产探析、《齐民要术》与大豆种植及加工技术、刘淳《农病》探析等。
《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介绍了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的基本理论与实用技术。全书共分十一章。章介绍了有机污染物的类型、危害、生物降解性、指标标准与检测,以及有机工业废水的分为和基本处理方法。第二章介绍了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学和微生物学知识。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介绍了低浓度和高浓度易生物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第五章介绍了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含氮、磷、高硫酸盐与氮的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第九章介绍了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资源化。第十章介绍了废水处理工艺的生命周期评价。书中还穿插了部分工程实例和计算例题。《有机工业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内容全面系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科研、设计与技术人员有较大参考价值,也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学习参
本套丛书的主要读者群为初、中级环境工程职业技术人员。采用问答的形式。每一分册知识点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只把读者最需要的知识和必须掌握的技术与技能提炼出来;每个问题的解答则尽量做到准确、精练、通俗易懂。本套丛书可作为环境保护职业教育的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