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的大都市风貌固然令人流连忘返,然而北京地区的大自然也一样充满魅力。“北京自然观察手册”丛书是一套致力于向读者多方面展现北京大自然奥秘的科普丛书,涵盖花鸟鱼虫、动物植物、矿物和岩石以及云和天气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北京大自然的“小百科”。 其中《树木》分册,主要包括树木观察指导、北京树木和索引三部分内容。树木观察指导部分主要介绍了去哪里看树木,怎样观察、记录、识别树木,观察树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北京古树。北京树木部分介绍了135种北京树木的分类类群、形态特征、实用观察信息等详细内容,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树木观察点和命名故事。索引部分主要包括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 作者将人文历史与植物相结合,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命名,精准的观察要点,还有作者亲自实践总结出来的“实用观察信息
红豆杉的源头阐述到现在,从全世界的分布、研究、利用到我国的自然资源分析与人工种植发展,从繁育技术到紫杉醇的提取及综合利用等方面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红豆杉的相关知识。既是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一本科普读物。
《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树木图鉴》选编了山东农业大学校园常见树木322种及品种。 全书记载乔木208种及品种,灌木95种及品种,木质藤本19种及品种。每种树木均配有精美的彩色照片,共附彩色图片1100余幅,并且重要部位采用放大插图。对每个树种的形态识别、地理分布、生长习性、栽培技术、用途及校园栽植地点等都详细说明。《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树木图鉴》是认识和了解山东农业大学校园树木的一部向导书,也是学生学习树木学、园林树木学、植物分类学进行实习的工具书。
......
湿地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育了多姿多彩的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存环境。《跟着湿地去旅行》通过图画配以中英文文字,生动描绘了湖北省多种多样的湿地,以长江为主线,以8个项目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展示了全省湿地类型和特点,展示了湿地景观的优美、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灵动,讲述了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取材于项目实施期间的真实案例。湿地很重要,但也很脆弱,它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我们的保护。
《1978~2008: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发展报告》内容包括建设背景;建设历程;建设成就;建设投入;工程效益;政策措施;前景展望。
本书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林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林业理论研究、现代林业发展阶段研究、国际林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林业统计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刘书润解说草原生态和文化》部分走进草原,是一位生态学教授在旅游实践中的导游词,第二部分草原的诉说,以生态文化多视角,用独特的充满激情的方式,通俗而又不脱离科学原理的评论了近年来大家关注的草原上发生的问题。可供关心草原的大学生、学者、从事生态旅游的导游参考。
盛炜彤编著的《中国人工林及其育林体系》共分四部分,部分是中国人工林概况,主要叙述了中国树木栽培与人工林发展历史和主要人工林树种分布、资源、生长量与基地。关于人工林的发展历史,重点讲了杉木人工林的发展历史,因为从人工林发展看,杉木人工林是我国发展历史最早,规模,对社会经济影响也最明显,杉木造林在我国人工林发展上是最有代表性,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杉木人工林在明末清初,大约距今400年上下已经广泛、大规模种植.形成的产区多,而且已经在栽培制度及产、运、销等方面形成了体系。因此可以认为明末清初时期是我国人工林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当今西方景观已拥有成熟的生态与艺术品质时,我们的景观设计尚处于摸索、借鉴的阶段,这期间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关注于形式本身的表面模仿,忽略了对文化特质的挖掘。造成了景观作品的趋同现象,城市特色缺失。因此,对于景观意义建构的研究也就变得极为重要,因为它能透过形式表象触摸到蕴涵其中的深层文化脉络,真正能与人的内心产生对话,并引起共鸣。陈圣浩著印派森组编的《景观意义的建构与传达--语言符号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精)》从作者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景观的构建与传达,本书在总结了之前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尽可能展示给读者真实的场景。
陈秋夏、郑坚、王金旺著的《浙江人工红树林》论述了浙江省人工红树林引种、栽培的理论与技术,内容包括浙江省红树林发展历史、现状及对策,浙江红树林引种研究,浙江人工红树林营林关键技术研究,浙江人工秋茄林生物学特性、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研究,以及浙江人工红树林的造林实践案例等,是一本具有较强创新性、科技含量很高的科学专著。本书对我国红树林北移的实践,乃至对世界红树林的生物地理学的理论认识,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实践应用前景广阔。
《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依据广东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辅以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长期观测数据集,采用分布式计算方法与NPP实测法,分地市、优势树种林分类型、林种、起源和龄组从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对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的总量和单位面积的物质价值量进行了测算和评估,获得了广东省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详细研究数据。
本书的编写目是宣传和普及与桉树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回答生产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桉树的生物学特性、引种驯化、育种与改良、育苗造林和经营利用以及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内容上,尽量做到具有科学准确性、生产实用性和阅读趣味性。本书基本读者对象是从事桉树种苗与木材生产的个体林农,林业局、林场、苗圃和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参考。
2006年,是林业“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林业行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林业工作全局,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演化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林业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国土绿化内容不断丰富,空间不断拓展;林业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重点向创新机制和调整政策转变,生态建设成果正在顕林业产业发展状态良好,主要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林业教育等支撑林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林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十一五”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第一年,林业既面临着严峻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改革与发展依然是林业最迫切的任
绿色是一种休息,它使疲惫的眼球得到滋润;绿色是一种营养,它使劳累的身体得到支撑;绿色是一种安全,它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绿色是一种包容,它使世俗的烦恼消失在树荫中。 本书的主要宗旨是帮助读者认识身边常见的树木。精美、清晰的彩色照片可以使您对每种树木的外貌和局部一目了然。 本书主要介绍树木明显的外部形态特征。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明显的外部表态特征的观察,能帮助读者认识最常见的代表性的树种,并掌握一些主要的常见科属的基本特征。有了这些对常见树木的最初认识,就为进一步在一年四季中定位观察它们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区别相似种类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3》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管理部门和局直属单位上报的2004年林业统计年报和其他有关资料编辑的。分为:森林资源、林业产业总产值、营林生产、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工业生产、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投资、林业教育等八个部分,并附录:国有林区135个木材采运企业和20个重点营林局主要统计指标、林业工作站和乡村林场基本情况、全国分县造林情况、全国历年主要统计指标完成情况、1995-2004年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情况和世界主要国家林业情况。
《杉木数量经营学引论》是著者多年来杉木领域科研工作的系统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杉木的气候生产力、种子优化管理、壮苗培育、种源试验、立地控制、自疏机制、生长规律、生物量与生产力、密度及立地效应、资源优化管理、密度控制技术、材积方程优化、序列林价及其应用、凋落物动态及杉木人工混交模式优化等内容。《杉木数量经营学引论》开创性地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形理论及控制技术等方法从数量化角度研究杉木林持续经营,反映了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动态,为杉木林持续经营提供了新方法与新技术。《杉木数量经营学引论》的出版不仅为杉木林的持续经营与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共同促进数量经营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杉木数量经营学引论》可供从事森梦经营学、森林生态学、数量生态学、森林培育学及植物
中国林业年鉴是一部综合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林业建设重要活动、发展水平、基本成就与经验教训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年鉴系统地提供我国森林资源消长、森林培育、林政保护、森林工业、林业经济、科技技术、专业理论研究、院校教育以及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年度信息和相关资料。
高寒半干旱的冀西北高原,位于内蒙古牧区与华北农区交错地带,为我国北方旱区的一个特殊生态型区。区域内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粮食生产刚刚不稳定自给。本区气候干旱,低温多风;土壤贫瘠,砾砂粗骨;管理粗放,低投多求;牧场退化,草畜失调,人畜超载。面对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合理开发区域农牧资源,不仅关系到人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 为了及时总结和交流项目研究成果,加速其转化生产力,张北试验区组织科技人员撰写了《高寒半干旱区农牧业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文集,文集汇编了张北试验区研究的成果,资料新颖,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促进冀西北高原和北方旱区农牧资源合理利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