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苗圃学是主要讲述园林苗木繁殖和培育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本内容包括园林树木的种子生产、苗木的繁殖与培育、大苗培育技术、苗木出圃、育苗新技术、园林苗圃的建立及园林苗圃的经营管理等内容。旨在使读者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园林苗圃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本科园林专业的,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园林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及园林绿化工作者学习使用。
盛炜彤编著的《中国人工林及其育林体系》共分四部分,部分是中国人工林概况,主要叙述了中国树木栽培与人工林发展历史和主要人工林树种分布、资源、生长量与基地。关于人工林的发展历史,重点讲了杉木人工林的发展历史,因为从人工林发展看,杉木人工林是我国发展历史最早,规模,对社会经济影响也最明显,杉木造林在我国人工林发展上是最有代表性,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杉木人工林在明末清初,大约距今400年上下已经广泛、大规模种植.形成的产区多,而且已经在栽培制度及产、运、销等方面形成了体系。因此可以认为明末清初时期是我国人工林发展的历史起点。
《中国银杏种质资源名录》内容包括核用银杏资源、叶用银杏资源、材用银杏资源、观赏银杏资源、雄株银杏资源、特异银杏资源、银杏古树资源以及银杏古群落名录等。全书以表格的形式编排,便于大家翻阅检索。作者用了20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全面详实,是难得的银杏资源名录集成,具有较高的资料性和收藏价值。
由余光英编著的《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博弈机制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博弈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及机制设计与完善问题。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了中国碳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考虑机制变化与不考虑机制变化入手,从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相异人手推出机制对中国碳汇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中国碳汇林业的发展机制进行评价,从国家、企业等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出发探索了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机制。 《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博弈机制研究》可供林业相关部门、低碳研究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参阅,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学科的师生等参考。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刘书润解说草原生态和文化》部分走进草原,是一位生态学教授在旅游实践中的导游词,第二部分草原的诉说,以生态文化多视角,用独特的充满激情的方式,通俗而又不脱离科学原理的评论了近年来大家关注的草原上发生的问题。可供关心草原的大学生、学者、从事生态旅游的导游参考。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刘书润解说草原生态和文化》部分走进草原,是一位生态学教授在旅游实践中的导游词,第二部分草原的诉说,以生态文化多视角,用独特的充满激情的方式,通俗而又不脱离科学原理的评论了近年来大家关注的草原上发生的问题。可供关心草原的大学生、学者、从事生态旅游的导游参考。
《秦岭皇冠森林动态样地:树种及其分布格局/“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丛书》介绍了秦岭皇冠暖温性落叶阔叶林常见木本植物121种,每种植物除了文字描述外,还配有精美的照片,展示植物的植株、花序、果实、枝叶或树干等,方便识别。同时附有每种植物在25hm2长期定位研究样地内的种群分布图以及种群的个体数量和径级结构。对于该样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皆有介绍。 《秦岭皇冠森林动态样地:树种及其分布格局/“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丛书》资料翔实,图片精美,是暖温性落叶阔叶林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植物爱好者了解暖温性森林,认识森林植物的野外指导手册。
桉树产业在当前国家推行的林浆纸一体化、林板一体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上有些人对桉树的情况不了解,存在一些疑惑。为此,《中国桉树研究三十年(1981-2010)》把近30年的桉树科学研究工作,尤其是桉树自列入国家研究计划以来的工作,包括桉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的有关研究项目进行概括总结,并对有关桉树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论述,《中国桉树研究三十年(1981-2010)》让更多的人了解桉树,了解桉树研究取得的成绩,了解桉树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多种效益,做到科学经营桉树,促进桉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由杨民胜等编著。
贾治邦编著的《现代林业理论与实践》集林业多个学科于一体,对林学专业主要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介绍。其内容涵盖林业工作综论、集体林杖制度改革、造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教育 法制、机关“两建”工作等内容。
本书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育苗专家玉群编著。内容包括:绿枝扦插繁殖的生物学特性,提高插穗生根能力的方法,绿枝扦插的苗床管理,苗圃建设,绿枝扦插育苗技术在102种树木、花卉繁殖中的应用和间歇育苗新技术等。内容翔实,技术先进,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可供广大苗木生产者从事林业、花卉、果树、中草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和相关大、中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杨树根、张福和、李忠编著的《木材识别与检验》主要介绍了木材的基本知识、我国主要木材树种识别、原条检验、原木检验、锯材检验、原条合理造材、进口木材检验、木材保管及销售知识等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并参照《木材检验师国家职业标准》及中等职业教育木材加工专业中的木材识别与检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其中木材检验使用的国家标准也是按最近的国家标准执行。本书可作为木材检验技术工种的专业技能鉴定培训,也可以作为林业中等职业院校有关专业的木材识别与检验技术专业课或教学参考书。
竹子的种类多,分布广,栽培易,生长快,成林速,产量高,采伐周期短,属于年年择伐,永续作业的优良植物,也是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优良植物。全球已知有竹子1200种,我国约有35属400余种。 本书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本书以作者长期杉木生产力生态学研究实践的成果作为基本素材,从杉木人工林的现实生产力、光合生产力、气候生产力、能量生产力、物候与生产力、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等方面揭示了我国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力生态学特点和规律;依据全球变暖的未来情景,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杉木地理分布和生产力的影响;详细论述了杉木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对策和措施。 本书可供林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师生、科研人员及林业工作者参考。
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省院合作项目——“浙江森林文化体系建设研究”,汇集10多位知名专家,历时两年,数易其稿,编撰成《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一书,由蔡登谷主编。以森林文化为切入点,紧密联系浙江实际,从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历史渊源与比较借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森林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禀赋与发展模式、保障体系与对策建议等诸多层面,全面系统地作了科学翔实的论述与解读,无疑助推了浙江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其创新之处在于“志在首次,贵在集成、亮在提升、重在实践”。
《南岭自然观察手册》以宣传环境保护为主旨,推广自然观察活动、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南岭丰富的动植物物种,涉及植物、昆虫、鸟类、两爬等多个方面。《南岭自然观察手册》对促进生态科普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可供自然爱好者、生态摄影者及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等参考应用。
本书是关于树木种类形成木材后的各种木材性质的专著,是对世界主要树种木材性质和用途多年研究的总结。全书按主要树种木材的地域分布分章叙述,按章节先后划分为中国、东南亚、南太平洋、中南美、非洲、欧洲、北美等部分,每个部分描述的树种都是该地区或全世界比较重要的商品材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每章中,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树种按科、属、种的拉丁文个字母先后排序。每个树种均进行了科名,商用名,别名和英文名,树木外形及分布,木材识别特征,解剖要点,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加工性质和木材用途等方面的叙述,并对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级。
《林业碳汇知识读本/“碳汇中国”系列丛书》从全球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的基本内容入手,对碳汇/碳源、碳汇林业、碳汇营造林方法学、碳汇交易等诸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学习碳汇知识的很好的读本。《林业碳汇知识读本/“碳汇中国”系列丛书》为“碳汇中国”系列丛书之一,旨在引起读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引导读者积参与到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现代林业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产物,是现代科学、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现代林业理论与管理》共分9章,作者从现代林业基本理论,评价指标体系、森林价值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发展与实践,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林业经营管理,生态工程建设与管理,现代林业体制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及研究。 《现代林业理论与管理》可作为全国高职院校林业技术、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等专业及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