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
《工笔花鸟画稿精选》作者陈军创作了大批珍奇珍禽花卉画稿,画风传统、造型准确、线条组织丰富、勾勒精致。《工笔花鸟画稿精选》以画工笔花卉画为主,也画禽鸟和草虫。这些作品即可以作为练习线描的范本,又可以用于创作参考。《工笔花鸟画稿精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的积极作用。
20世纪是中国美术的转折时代,是大师辈出的辉煌时代。张仃自五十年代初就倡导水墨写生,曾与李可染、罗铭联合举办水墨写生画展,影响甚大。后多以焦墨作山水,倚中传统笔法,吸取民间艺术养分,笔力遒强,构图豪放,画面空灵而又笔触,苍健却显腴润,内涵沉雄,风格朴拙大度,别树一帜。张仃创作涉猎广泛,善于多种绘画形式,也擅漫画、壁画、邮票设计、装饰设计、画年、宣传画等。 本书主要讲述了张仃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艺术评论,并收录了他的精彩作品,让你走进张仃,了解张仃,熟悉张仃……
本册为《曾刚画名山》系列丛书之三,内容以四川峨眉山为题材,收录作品均是作者近期专程赴峨眉山采风、写生归来创作所得,构图丰富,形式多样,有横幅、斗方、条幅等。曾刚以其传神、灵动的笔墨色彩表现祖国美好河山
牡丹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名花:自古就被人们称为国花。牡丹在植物分类学上属毛莨科,落叶小灌木,株株高1-1.5米,二回三出的复叶,小叶上常用3-5裂。它在种后第二年四、王月初开花。牡丹花形硕大,颜色多,叶子奇特,久经栽培,有新品种培出。不但是的观赏植物,而且还有价值。牡丹的皮、根是一种有的中药称“丹皮”。牡丹品种繁多,根据其长势分为五种类型:矮生型、开张型、疏散型、直立型、独树型。矮生型枝系紧凑,小巧玲珑。开张型枝系挺拔,圆满微斜。疏散型枝条弯曲,洋洋洒洒。直立型枝系直上,亭亭玉立。独树型主干明显,酷似乔木。从牡丹花的不同品种之间比较中找特征,通过大量的写生,观察深入了解不同品种的各处特征,然后再向养花专家请教有关知识这橛对牡丹花就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性认识。
《崔燕萍写意向日葵》收录 花鸟画名家崔燕萍女士擅长的小写意向日葵代表作40余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条幅、横幅等构图,情趣盎然的朵朵向日葵,与小鸟、草虫配景成图跃然纸上,画面笔墨淋漓、墨彩交辉、独树一帜。本书亦具一定的参考性。
早在人们开始讨论音乐是如何产生的之前,音乐就产生了。有人甚至认为,音乐先于人类的言语而诞生-当原始人类为驱赶大自然带来的恐惧感而呼喊时,当他们围绕猎获物手舞足蹈并且发声伴奏时,当他们在劳作中叫出协力的号子时……但重要的不是音乐到底是怎样出现的,而是音乐是怎样成为人类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影响性力量的。除了纯粹的欣赏与娱乐功能,音乐在生产,教育,宗教,战争,医疗,竞技,商业,礼仪,交流,修养等方面都箐现出强大的功用,其发展终导致这样一个事实的出现,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音乐知识(当然也包括音乐史知识)的把握,成了人们进入主流社会的基础台阶。
一部《易经》,堪称千古奇书。它是东方最古老的一部原典,以奇偶错综为原型的简单符号系统,却容纳了巨量的文化信息;那八八六十四卦,囊括了天地、人生、自然、社会。它们藏往知来,预卜命运,它们有气象万千未可穷尽的推移变化。它成为儒、道两家的共同经典。 奉书作者旅居美国十多年来,以文化传播、艺术创作和大学教学的实践中激发的灵感和构思,将《易经》六十四卦象辞,分别用独特的书法艺术的多种字体加以再创造,“立象以尽意”,精美书法和经典易经的组合,应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和对《易经》的艺术诠释。 全书穿插了作者的多篇书法美学随笔、散文,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视野和创作意境,也传递给读者一位海外学子的自尊与自豪:中国书法艺术正在走向世界,在21世纪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中,炎黄子孙具有足够的底蕴和内涵。
兰、蕙是花卉中的名品,以清逸芬芳惹人喜爱,原生于华南山野溪谷间,伴随春风,香闻十里;自从被移植进入城市之后,成了文人雅士的案几清供,诗人画家讴歌不已,此风至今不衰,乃“文人画”之一科。 兰花四季开放,春日尤佳,品种很多,从花形来看,有方舌、圆舌、执圭舌、滴水舌、素心舌、映腮舌……等等。东南亚所产兰花花冠艳丽,另有一种风貌。养兰之人多重其味,其香清醇不比一般,以香迷人的花如茉莉、月见草等都不可相比。历来誉为“幽谷美人”不无道理。 写兰始于郑所南,明、清以来,高手辈出,石涛、郑燮都长于此道,板桥道人曾把她和“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加上“千秋不变之人”誉为天下“四美”,可见历代文人墨客写兰,真心并不在丹青工夫的高低,往往不过是借题抒怀,另有寄托,所谓“四君子画”,创作
中国画中的逸品之说由来已久。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记》首倡此说,将逸品置于传统的神品之上:“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筒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由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耳。”意思是说,逸之为格应是于方圆彩绘之上,形于自然、合于自然之法的最上之品。所谓“最难其俦”,是指逸晶应具备所有风格向度、得天应人的“这一个”的品质。所以,“逸品”之“逸”并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范畴,仅指雅逸、飘逸、畅逸之美,最重要的是它指向一种于人世之表的境界提升。作品之“逸”只是这种境界的副产品而已,作品内蕴丰厚与否、这些内蕴所抵达的境界之高低方是论画者斤斤计较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笔简意丰、超于具体形骸之外而能与“天”相通,以天证人、以人证天的哲学背景,保证了逸品之“逸”能够与意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