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寺碑》镌于唐开元十八年(730)九月十一日。因碑立湖南长沙岳麓寺,故亦称『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行书,碑阳二十八行,行五十六字。碑末纪年后有『江夏黄仙鹤刻』六字。碑阴亦为李邕书,字较碑阳为小。因曾一度嵌入壁间,加之后人妄刻题名于原形阴文字之上,致使字画损伤,故碑阴拓本稀见。碑侧刻宋、明及清人题字、观款。 国家图书馆藏拓本为已经剜洗之南宋拓本。第三行『地位尝高者』之『尝』字左下损,『高』字左半损,右半已挖讹为『焉』字形。十六行『搜』字之『臼』部已成『曲』字状。十七行『止』字成『心』,而碑未『黄仙鹤』三字完好。共四十八开,外框高28.5厘米,宽14.5厘米;内框高23厘米,宽12.5厘米。跋半开。
滕西奇先生编著的《史晨碑写法与注译》靠前部分写作技法方面,包括对每一碑的总体论述和写法介绍等等。既有常见公允的说法,又有他自己多年教学的真切体会和独到见解。在书中,他强调了如何才是正确对待传统的问题,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汉碑和已出土的简帛隶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理论知识切中要领,具体方法切实可行。第二部分是对碑文的注释和翻译,这对学习隶书至关重要。汉碑碑文大多艰涩难读,异体字甚多,加以年代久远,剥蚀严重,给认读和临写带来诸多困难。在这本书中,西奇将文词难点加以注释,并译成现代语体文,对残缺的字句依据资料加以补订,又将汉代某些文字与现代不同的写法进行考证,给予注明等等,这可免于误认误写和书而不知所云之苦。第三部分把残缺和模糊字用黑白两种线条加以修补,既保留了原拓原貌,又尽量
文征明(一四七○-一五五九),初名壁,字征明,以字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与祝枝山、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诸体皆能,而且皆有所成。其篆书师法李阳冰,一笔一画不出李氏左右,书风温和,不失书卷气。其隶书则深受《受禅碑》的影并将两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所书字法之准 结字方整,笔笔入规中矩,于端庄雄健之中透出一股雅致。而其草书。取法怀素与黄庭坚,确,笔法之娴熟,已达到了精炼的程度,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流美气息。 上述三种书体,草、隶是文征明不常书写的书体,传世作品不多,成就也不如其它书体影响大。 代表文征明书法艺术成就的是他的小楷,其次是他的行书。文征明的小楷以晋唐小楷为基础,具体地讲,师法锺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和欧阳询
在上海博物馆,珍藏一卷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墨迹。此件纵三十一点三厘米,横十余米。纸地为金粟山藏经纸,系国家一级文物。祝允明被称为明代「草书人」,他书写的这卷《前后赤壁赋》,气势雄强,神采飞动,一气呵成,诚为其狂草书作之精品。
刘炳森隶书字汇
陆康先生乃海上金石书法家与篆刻大家,近年来,除书法、篆刻之外,他以一己之力广搜博取,分类整合中国闲章萃语,汇编成实用词典,以期惠泽流播,传布久远,为同道者提供查阅的便利。之前编撰的《中国闲章萃语综汇》早已一书难求,成为海内外篆刻家、书画家案头常设的工具书宝典。原书分修养类、励志类、吉语类、禅意类、山水类、景观类、翰墨类、书斋类、蔬果百卉类、虫鱼鸟兽类等,并以专业眼光精选现当代名家印痕作为示范参照。此次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新编闲章粹语》,新增养生类与感怀类,又在原来基础上新增180枚名家印章,品类与内容宏富。
本书是晋·唐·五代墨迹选,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鉴赏。
启功先生应王伯祥先生索,临写董其昌草书琵琶行,19米手卷,十分精彩。是我社十余种启功临帖选题新增加一种。
怀素一生非常勤奋,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据《宣和书谱》记载,宋代御府所藏怀素草书多达101件,仅次于书圣王羲之。可惜由于战火频仍,朝代更迭,怀素草书如今存世已相当稀少,较为可信的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食鱼帖》、《藏真帖》、《律公帖》、《论书帖》、《大草千字文》和《小草千字文》。 《中国书法教程:怀素草书习字帖》根据怀素草书的内在规律,总结出草书用笔五法——基本笔法、代笔法、逆笔法、连笔法、曲笔法,结体七法——相加法、省减法、相似法、偏旁法、错落法、尽态法、异形法。从《自叙帖》、《小草千字文》中选出结体美观且为现代所常用的字,依用笔、结体、章法为序排列,对具体的写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与说明。以便使初学者在领略视觉艺术的享受外,在草书知识方面也能有所收获。
本书是“日本书法经典名帖”中的一册,书中主要收入了日本禅宗高僧的书法作品多幅。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流畅优美,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书法造诣。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作品,不助于人们对古代日本书法的特色有一个了解,同时亦可作为临帖使用。 禅宗墨迹所书写的内容,多为禅家特有的辞句,如印可状、尺牍、法语、偈颂、画赞、跋语、寺号、雅号、字号等等,由于禅宗破除了人们对“佛”的偶像崇拜,否定佛教经典的,因此,在禅宗的墨迹里边,已经很少看得到前代所书写的佛经内容,以及千人一面、万卷雷同、正襟危坐、法度森严的写经体了。在形式表现上则更为丰富,打破了以往写经的传统模式,多为手札、条屏、榜书、手卷等等。
本书针对书法书写形式上的一些分类,分为常见和常用到的楹联的写法,在书写这些形式的时候应该注意到的问题,编者汇集了大量的作品来举例和分析,以便帮助书法爱好者能够正确和快速的掌握学习的敲门,早日成功。
《许士中书李叔同诗词歌集》包括了遇风愁不成寐、津门清明、日夕登轮、詠山茶花、和宁贞题南草堂原韻、夜泊墉沽、感時、示津中同人、西江月、舟泊燕台书赠蘋香、和冬青馆主题京瑶华画扇四绝等。
该书系“高等学校美育系列”之一种,中国人民艺术学博士郑晓华著。书中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来源以及同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并以丰富的图例和隽永的艺术语言引导读者“千秋览胜”、“砚底寻踪”,饱览“翰苑春长”和体味那篆刻艺术的“方寸情浓”,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割不断的翰墨情缘,是一本知识系统、深刻反映中国书法艺术真谛的之作。
有清三百年,布衣而书名天下者,其唯完白乎?安吴评书,神品中亦仅其篆,论者无或疑焉。然而坊间所传,未必尽善,不足法式后学;独庐山草堂记,郁勃沈雄,平和简静,是真能直接上蔡,少温岂足言哉。此记另有原大刻本与缩小双钩两种,去真迹远甚。手是编而问津秦斯,有余师矣。
《书法名作百讲》以细腻的手法梳理了史上一百名书法家的一百件作品,一位书法家一幅作品,力求能够代表书法家的鲜明风格。本书所涉书体齐备,楷行草隶篆中以行草为最多,由于楷、隶、篆的安排规整、手法平正,在评说时作者的笔调也集中在点画、结体之上的,更显得小心谨慎。
《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王羲之研究二稿》以王羲之为中心,以东西晋南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为背景,考订史实。“流觞曲水”以《兰亭诗》《兰亭序》为基础资料,以诗证史,诗、文互证,爬梳剔抉,钩沉索隐;“游目意足”以《十七帖》及其它杂帖为基础资料,以帖证事,以事证帖,穷搜细考,一丝不苟,全书共征用及涉及文献八百余种。由于撰者梁少膺具有扎实的文献学考证功力,纠正了有关王羲之资料中的诸多疏误,以及历代剿袭流布、以讹传讹之俗说,更多妙解新义,发明迭见,道前人所未道。全书以考证学为方法,语言学为工具,文献学为核心,并依附其它诸多学科,故在研究方法和著述笔法上亦别树一帜,展示了作者在考据、疏通、解释、推衍与概括等方面之才能。精勤笃实,功不唐捐,是书可谓为当代研究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本书重点介绍中国历代书法家的作品及风格,展示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家的魅力及其成就,集览赏性、知识性、审美性为一体,是进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优雅气质的良好读物。
朱屺瞻先生是中国画坛一颗百年不落的,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又五年的人生历程后离我们而去。他一生沉浸于艺术事业,以其孜孜不倦、不断创新的严谨、科学的创作态度和谦虚为怀、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给祖国的文化宝库和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正如俞剑华先生所评:“温文尔雅,发而为画乃雄壮豪放如此。” 屺老平生唯知画画,却不大为文,他所写的一篇文章,就是“艺术与修养”。文中说:“……欲创立新意,独立作画风格,须从列火中煅出,薄冰上履过,由我作风,感化人群方为一代艺师,一时祭酒,更非修养不可。若纸醉金迷,行尸走肉,日趋贪污,不顾气节之堕落,人格这低秽,虽精于艺术,然恐
《唐法津禅师塔铭》刊刻于唐元和二年(八○七)四月八日,一九八○年四月于西安市东郊席王公社卞家村出土,同时同地还发现了刊葬于唐大历五年(七七○)的《法津禅师墓志铭》一盒,现均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塔铭为卧碣形,高七三、宽一一七、厚二八厘米,铭文四六行,满行二五字,行书,沙门锐璨撰,沙门法开建。 法津俗姓姚,讳常一,冯翊莲芍人,曾祖绰,朔方节度(墓志作隋内散大夫、忻州刺史》,祖信(墓志作奔信》,秦州成纪县令,父恭,陇右南使、飞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