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舞蹈素材整理与研究》是在以下不利条件下进行:1.生产关系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及不同传统文化相互之间的 同化 和 进化 加速了稀有的凉山传统舞蹈文化的消失;2.凉山舞蹈人才多注重于使用早期已有素材进行创作,多关注于原有素材与外来的技法结合,对本土未开发的舞蹈文化的抢救和挖掘工作的力度不够;3.传承传统舞蹈文化的老艺人屈指可数。 在初步完成前期对稀有素材的收集后,作者从民俗学及舞蹈本体的角度进行了素材归类,以不丢失凉山自身舞蹈属性为前提,以元素提炼及单一动作发展为宗旨,历时四年,带着问题出发,走访凉山彝族舞蹈老一辈艺术家,编纂成书。 期望能对抢救和传承凉山彝族舞蹈文化做出一定贡献。
岭南医籍,自晋代葛洪以降,层叠累积。至明清,卷帙渐增,名家辈出,逐渐形成了岭南医学源于中土,又有别于中土的流派特征。岭南医药的文献遗存,更成为深入研究岭南医药学的重要基础。据郭蔼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现存广东省(含今海南省)医籍一百九十一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录医籍六十一种。两者合计共二百五十二种,与江苏省的一千四百五十四种和浙江省的一千一百一十二种相比,体现了岭南医家重实干而少著述的特点,传世医籍尤显珍贵。这一古籍历经百年沧桑,保存状况日益恶化,亟待系统地整理、编选、影印出版,以发潜德之幽光,启来哲之通路。
“形式语言”是艺术设计的本体性表现要素,也是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艺术设计经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数字化技术、多元设计潮流等发展阶段,出现了综合性、交叉性、多元性、边缘性的样式,其形式语言已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语法规则,不断翻新着系谱与关键词。长期以来,设计教育中的形式训练,大多以图案、构成及小范围局部的改良与实验方式进行,存在诸多问题与弊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名师经典课程教材丛书(设计卷·基础教学分卷)·新理念设计基础教材:形式语言》的编写,着眼于设计基础教学的实验,进行新视域中的形式语言的整合,对于同类课程具有教学实施的价值。可以选择其中若干课题进行再次排编运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发展以便于操作。
《心灵甘露(1)》收录了通过蒙医互动心理疗法或受益的50例病患者的汇报,这是作者纳贡毕力格本人创建该疗法以来,十几年行医实践当中或受益的上万患者中一小部分比较典型的病例,他们当中有晚期癌症患者、牛皮癣患者、类性患者、抑郁症患者及足以令现代医学措手无策的病患者们。为了便于读者们进一步加深理解和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每一个人的汇报后面都有作者本人所做的点评,对一些有必要的病患者进行了后期随访。 在每一篇汇报后我们都加了作者本人认为对读者心身健康有益的,从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健康小知识》。读者通过认真阅读《心灵甘露(1)》,可以得到的心身治疗效果,它是蒙医互动心理疗法五种治疗模式的补充和延续。
摄取画面,即拍摄。只是摄影工作的步。在暗房里,摄影工作者可以亲自按自己的要求,直接控制影像成影的每一个步骤。这种经历的确令人激动而神往。
羌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行程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古老民族。《随羌风而舞:羌族舞蹈传承与保护》结合羌族舞蹈动态形象特征和地区特有的文化传承规律,在现代社会下实施动态保护,并且探索用其素材进行舞台创作就成为我们进行羌族舞蹈研究的突破点和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