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自我修养》借助戏剧学校师生学习表演的故事,从艺术观、想象力、注意力、情感记忆等多方面讲述表演的方法和技巧。不仅是一部经无数表演工作者成功检验的关于演员职业、责任与使命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演员与社会相结合,提升与完善演员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的人生著作。普通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在许多方面获益,例如:欣赏影视作品和表演、学习真实表达自我的方法、如何让自己更加自信、如何调动自己的情感素材去实现目标、像角色一样去感受和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过去几年,本书作者便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类首次“总体战”中英、法、德、美等主要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和高度理性的分析。《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充满着谎言和欺骗的战时宣传的揭示最初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恐慌,有评论家称之为“一本马基雅维利式的教科书”,呼吁“马上予以销毁”。如今,历史已经赋予它美国传播学开山之作的不朽地位。
本书对戏剧、电影、广播和电视等各种类型美国娱乐业的受众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考察和分析。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和文化研究者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理查德·布茨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历史和精良的分析,他用的传统精巧打造了这部勘查史。 本书目的旨在提供一个受众的历史,尤其是通过比较年代较早的争鸣状况来揭示20世纪争鸣状况的历史。民众或学者对受众的讨论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历史的语境。例如,对看电视的关注很难上溯到对听广播或看电影的思考,更不用说联系到流行于19世纪的娱乐方式,如:情节剧、乌脸戏、汇艺秀等。而作为当今论争核心的那些议题曾经被翻来覆去地倒腾过,有时名目相同,有时花样翻新。作者希望本书能为有关中国和亚洲娱乐观众的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提供借鉴。
本书将纪录片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和方法,试图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不同阶段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所发生的变化,并以不同阶段极具代表性的若干部纪录片为例,分析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纪录片是如何通过创作者的镜头展现现实世界、 诉说 真相;二是在影像与民族国家形象建构的框架下,思考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家认同、纪录片之于中国民众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贯穿整本书的主题是关于纪录片叙述方式发生的变化。对于纪录片而言,它也始终存在于一个空间之中并随时凸显自己与时代之间的联系。因此,本书采取文本分析以及相应的社会情境分析相结合的做法,同时也可以用三个词来进行概括:文本、文本情境以及创作文本的人。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书写聚焦了女性形象在银幕上的独特呈现,少数民族女性因其性别、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呈现出纷繁多彩的银幕书写方式。本书按照时间维度,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经历的传承和变迁。在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的作者身份、民族情感和创作心理等的折射。同时,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也受到了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性别、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塑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的女性银幕形象所具有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与其所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有关联性。
本书全面讲解了石膏结构几何体的基本知识,并着重对透视、形体间的联系、结构画法和虚实关系进行了详细拆分讲解。本书从几何体的基本技法、结构表现和步骤要领着手,由浅入深,系统地阐述了结构几何形体在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本书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具有较强实用性,适合艺考生学习,相信能受到广大艺考生喜爱。
本书将告诉你一切成功故事的起点:作品质量为王。创造精彩绝伦的故事,然后引人入胜地把它讲出来,那么其余事情就很简单了:根据市场规范把故事拿到市场中,你的作品会得到出版甚至拍成片子。 全书通过“ 故事之源” “ 叙事与结构”“情节和人物”“故事创作过程”“故事分析和难题解决”“作者之日,推销之时”“访谈”“淡黑”七个部分告诉读者所有好故事之下的编剧原则和技巧是什么。 对于想把创意转化成广受欢迎的故事的所有人来说,本书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本书所论述的对象是社会主义体制下中国电视业发展的内容,因此,要总结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电视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电视产生、发展与运营的基本规律,并对中国电视的实践进行反思和展望。本书的文风应尽可能活泼、轻松,宜采用以点带面,以论带史。本书不宜采用常规的线性写史的方式,而是抓取问题,诉诸于理性逻辑,但因问题的设定带有全局性,论述的发展有史实性,因而,点中有面,论中有史。努力解求新问题和提出新见解。本书作者对本书写作提出了四点要求:“准确:有史有论,立论准;翔实:史料翔实,实事求是;丰富:内容丰富,顾及全面;生动:叙事生动,语言流畅。”
曾海燕的“侃电视”系列著作涉及电视行业的方方面面,从编导艺术到节目主持,到市场运作,到电视作品的感染力,再到视觉艺术理论的运用及各类电视作品的评论和批评,十分周全。再看内容,这个系列虽然名为“侃”,但决非“侃爷”之“侃”或“侃姐”之“侃”,海阔天空,乱“侃”一气,而是“侃”到了点子上,既有思想性、可读性,也有的学术性。从即将出版的《三侃电视——电视编导的专业思维与修养》来看,曾海燕将外学者关注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如图像理论、文学性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接受美学、外国文学批评理论等,灵活应用到她对电视行业一些实践问题的看法上,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在这部书稿中,无论是关于编导工作的专业思考,还是关于电视制作特色化的探索,或是从影视文学的通俗性中受到的启发,抑或对强化
对抗式刑事审判不是决斗式审判历史演进的结果,陪审团审判历史演进的结果,陪审团审判制度的确立为英国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制发展道路,但真正使英国最终走上对抗制之路的,并不是陪审团,而是法庭审理的“律师化”。美英两国的刑事审判迄今为止还是最为接近对抗制理想型的审判方式。不过两国在对抗程度上存在着差异,美国的审判可称为“超级对抗制”,英国则为“温和对抗制”。对抗式刑事审判在促进真实发现、实现程序正义和保障被告人人权上均有它的独值,但是它的价值是相对的。我国虽于1996年确立了“控辩式审判”,但在实际运作上是一种缺乏对抗的被告人“说话式审判”,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当初的改革方向,加强刑事审判的对抗性,建立适合中国的适度对抗制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中国电视论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中国电视实际出发,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电视的基本特色。在考察中国电视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电视事业的性质、任务和功能,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节目、技术、经营和管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了中国电视观众、从业人员素质、理论建设同发展社会主义电视事业的密切关系,描绘了21世纪中国电视发展的目标,说明了加强中国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对实现总体目标的重要性。这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的著作,具有政治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有较高理论层次和较强的指导作用。
《徐铸成通讯游记选》由作者学生贺越明编选,收入的文字是作者不同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通讯和游记。作者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始终不忘“记者”本分,所到之处,随时记下手资料,发表了大量的通讯和游记。本书选取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55篇。内分四辑:从初入《大公报》的崭露头角,到抗战冒险深入沦陷区;从50年代朝鲜、苏联访问记,到新时期观察改革的万千气象;时间跨度贯穿了作者的新闻生涯。从这个意义上说,《徐铸成通讯游记选》可视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成长过程”的“标本”。作者“高度概括的功力,从容评论的笔调,豪放洒脱的文风也融进这些通讯游记的字里行间,从而使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