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运用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重点讨论了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名词性成分和动词的句法语义关系问题,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问题,汉语句子的主语和宾语问题,汉语句子的主题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具有较强的思辨和探索色彩,在上述重大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这些研究丰富和发展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
语义与语音、语法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它不但属于语言学,还涉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数理科学、翻译学等学科。语义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息息相关,它处于各种矛盾的思潮和各类学科的汇合处,是人类研究的焦点,因此无论是在西方的语义理论中,还是在我国的语义研究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观点众多,学派林立”的现象。本书主要从11个方面对中西方语义学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对比,通过对比可见,西方语义学家所述及的许多观点我国古代学者早有论述,而且有些观点比西方学者提出的要早很多,论述要精彩得多,我国古代学者对语义理论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常叙(晓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汉语词汇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在教学、学术研究园地辛勤耘了60年。孙师不但在语文科学领域取得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成果,还给国家培养了众多的语文工作者,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卓有成就的语言学专家。《古一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是为一般人掌握阅读古书的能力而作,因此,它入手不是介绍汉语的历史,也不是介绍传统的“小学”,而是讲文言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关系。从现代汉语词汇过渡到文言词汇,亲切,自然,使人易于接受。全书各章节的知识都是本着这种精神设计的。实用,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但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其学术特点,谨择其要者叙之。
语境在语言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外的研究更多的是探讨语境在话语中的作用。而国内对语境的分类也做了充分的研究。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领域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只是所用的术语不同。他们所用的术语包括框架、脚本、草案、域、认知模式等。本文作者认为认知语境是人们在经验基础上对某一概念图式化的认知构造网络。它是语言语境认知化、情景语境认知化、文化语境认知化的结果。它具有动态性、地域性、文化性、模糊性、网络分布性等特点。认知语境对语言具有强大的语义阐释力,但认知语境在多义现象中的语义阐释功能还很少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本论文通过有声思维实验探讨了认知语境在多义现象中的语义阐释功能。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助词与相关格式》为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之助词与相关格式。
本书是一批从事现代汉语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的专家齐心合力研究成果结集成书,本书的每一章,都由各个子课题的负责人亲自撰写,本书各篇照顾到各个子课题的特点,既相互衔接,各篇又相对独立。子课题的设计不但围绕着计算机所需要的词汇知识,而且尽量彼此衔接,即课题之间有的逻辑关系;同时,编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最终结果不应该只是几篇论文,还要有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的软件,包括数据库。概括言之,在这一项目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词的切分、消歧,词性的确定和标注,词与词的关系,汇总已有知识和成果的电子词典。这些主要问题呈阶梯型关系,所谓“逻辑关系”,即指此。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所发生的变化在各个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现,但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最显著的变化还在于对社会变革最为敏感的词汇,词汇领域所发生的从元素到秩序、从表层到深层、从临时到固定等多方面的变化已经全方位地渗透于我们的语言交际和语文生活中。本书所讨论的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新词语。
本书以湘西苗语矮寨土语(以下简称“矮寨苗语”)为研究对象,以参考语法为理论指导,借助自己对母语的语感和田野调查所收集到的10余万字的语料,对矮寨苗语语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共时描写与分析。全书共分为九章。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苗语和苗语系属”以及“矮寨镇的苗族及其语言生活”。第二章“苗语语法研究之概况”,对苗语语法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第三章描写矮寨苗语的音系。第四章至第九章描写分析了矮寨苗语的词法、句法以及句类。本书既力求做到不遗漏重要的语法事实,对语法事实进行全面描写,又能够针对有特点的语法事实进行深入分析,在语法描写的性和微观性上比前人有所提高。
本书的研究对语料的依赖非常强,一些绪论是建立在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料来源主要有:一是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二是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语料库。三是各种书面语料。四是网络上的语言资料。五是凭语感自造,例句都经过数人验证。
本书读者对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作一探究,书中包括:汉语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汉语色彩词的社会文化内涵、色彩词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色彩词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等四章。
《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明确指出韵律形式是口语语法中的重要的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从而在文中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汉语的各种语音韵律所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包括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的意义);在方法上运用了三个平面的理论,实践了语音研究和语法研究的结合,并以实验语音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书观点新颖明白,材料丰富,论证严密,条理清楚;是迄今为止从语音形式角度来研究语法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专著,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
本书的内容主要来自我在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部和研究多年来的讲课内容。我在教课时,通常先讲纵向发展即历时研究,后讲横向发展即共时研究。不过,为了便于学习者了解各个话题的研究现状,本书强化了代表性学说的内容,淡化了我个人的观点。
《结果构式的认知语义研究:以中、日、英为例》在认知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详细对比日语和英语的致使句式并主张:以特定动词或形容词类别按照特定句法模式组合的动补结构作谓语的汉语结果构式的抽象句法(SUBJ—V—RP—OBJ)具有强烈的格式塔性质,它编码了抽象的致使事件[CAUSE—BEE],即为所谓的构式(construction)。因此,具体的结果构式句的具体意义是具体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具体意义和抽象的构式意义相互整合中产生的,详细地解析动词和构式在语义层面以及论元结构层面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的概念整合过程也是《结果构式的认知语义研究:以中、日、英为例》的重要内容。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第二版),以专题理论和个案研究为主体框架,框架保持了版的面貌,第二版在内容上作了适当修改和增添,例如,对版出版之后,十五年来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作了总结,对错误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增补了参考文献,个案研究部分也新增了内容。《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第二版),作为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领域的部专著,版的内容代表了当时大陆学者对有关理论问题和个案研究的看法和水平,第二版延续了这一著述特色。
本书作者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现任教于苏州中文系,对语言文字有精深的研究。本书是部全面系统研究现代汉语词义的学术著作,就汉语词义的本质,词义的构成及基本类型,语言和言语的感情色彩义,词义和语素义及短语义,词义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词义分析方法。
本书读者对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作一探究,书中包括:汉语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汉语色彩词的社会文化内涵、色彩词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色彩词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等四章。
《汉语语句韵律的语法功能》明确指出韵律形式是口语语法中的重要的语法形式或语法手段,从而在文中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汉语的各种语音韵律所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包括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的意义);在方法上运用了三个平面的理论,实践了语音研究和语法研究的结合,并以实验语音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书观点新颖明白,材料丰富,论证严密,条理清楚;是迄今为止从语音形式角度来研究语法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专著,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
本书为学林出版社学林语言学文库“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之一种。该书以"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为题,旨在探求汉语句法的语义结构之所以形成的认知基础。该书重点选择汉语"把"字句、"连"字句、重动句、句法重叠和介词衍生这五个重要的句法现象,围绕句法的认知结构展开研究。该书在"形式与意义相互验证"的理论指导下,努力探讨"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语言心理现实性问题。这对汉语语法本体研究和汉语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和语法习得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一论题也会引起广大汉语语法学者、汉语语法的研究生以及对外汉语教师的阅读兴趣。
一、本书集多功能于一体,既有字典功能,又有词典功能;既有成语功能,又有辞典功能,又有谚语词典功能;既有歇后语词典功能,又有多言辞典功能。功能齐全,实用方便,是从事文字写作者案头的工具书。二、既名“词库”,本书所收录的字头,多为组词功能较强的,至于那些组词功能极差的,概不收录,以突出“词库”特色。字头的释义,以词目中涉及到的意思设立,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理解词义之需要;而词中没有使用到的字义,则略而不列,以求简单明了。三、本书收录的词条,以文科为主,理科条目一般不予收录。四、“词语”收录的条目,多是见诸清末民初以来报章杂志的词语,之前因用之甚少,或几乎不用,则不予收录,以突出它的实用性与时代性。“名言”收录的条目则止于清代。“成语”内涵积淀深厚,言简意赅,一以当十,无论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