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赵元任等老一辈语言学家开始大规模的湖南方言调查以来,湘语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湘语研究的成果多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至于语法方面,除少数几个地点有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外,大多数地区差不多还是空白。因此对湘语语法作一种拓荒性的综合研究正是本课题的宗旨。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总论。回顾了湘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二、构词篇。全面讨论了湘语的形态类型、代词系统、介词系统、量词系统、体貌系统、否定表达式以及时间词、方位词的研究等。三、句法篇。对湘语的语序、处置式、被动式、疑问句、比较句、“得”字句等句法特点作了重点研究。四、对湘语语法的规律性特征进行总的归纳。湘语语法研究具有其特殊和重要的意义,由于湘语本身的特殊性:处在一种南北方言、东西方言相交接的环境,是一种过
一、本书集多功能于一体,既有字典功能,又有词典功能;既有成语功能,又有辞典功能,又有谚语词典功能;既有歇后语词典功能,又有多言辞典功能。功能齐全,实用方便,是从事文字写作者案头的工具书。二、既名“词库”,本书所收录的字头,多为组词功能较强的,至于那些组词功能极差的,概不收录,以突出“词库”特色。字头的释义,以词目中涉及到的意思设立,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理解词义之需要;而词中没有使用到的字义,则略而不列,以求简单明了。三、本书收录的词条,以文科为主,理科条目一般不予收录。四、“词语”收录的条目,多是见诸清末民初以来报章杂志的词语,之前因用之甚少,或几乎不用,则不予收录,以突出它的实用性与时代性。“名言”收录的条目则止于清代。“成语”内涵积淀深厚,言简意赅,一以当十,无论古今,
本书是介绍21世纪是语义语言学的世纪,汉语语法研究和语言信息处理,都需要既能反映汉语典型个性又植根于语言本质共性的理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语义系统的潜在机制是网络性,语义网络的形成过程是建构性。根据语义统一场理论,语形是语义的标记性,词类是语义的聚合性,句法是语义的缠绕性。语义语法学以义征挖掘和义场建构为基础,以语义范畴提取和语义句模抽象为中枢,以基于义征缠绕的语义网络建构为目标。只要对语言系统描写、语言机制探索和语言能力模拟的目标为变,就务必穿越语义的“沼泽地”,而唯一的路引就是语义法学理论。
本书没有预设语义学和逻辑学的专门知识,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经典蒙太格语义学,便于初学者阅读。读者通过本书可对蒙太格语义学的体系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本书适合语言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阅读。
本书以汉语“把”字处置句式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发展、特点等问题进行历时的考察与共时的分析。历时考察分为唐五代、宋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六个时期,对每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中的“把”字句处置式作统计分析和语义特点研究,并讨论了该时代前后与“把”字句产生和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对“把”字句变式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尽的追踪。
张家骅编著的《俄罗斯语义学(精)》包括对俄罗斯语义学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和对相关语言个案的实证研究两方面,侧重词汇语义学,涉及词义、指称、义素分析、预设、配价、词汇函数和体貌范畴等语义学基本问题。本书注意运用俄罗斯当代语义学理论与方法分析汉语,进行俄汉语言对比研究,减少俄语例证给不熟悉俄语的读者造成的困难;有些章节将俄罗斯语义学问题置于西方语言哲学及我国相关研究的语境中论述。贯穿全书的思想是,语词的语法属性和句法行为大都可以从它们的语义、语用分析中求得解释,期望可能从一个侧面为语义/句法的界面研究提供启发和思路。
《遮放载瓦语参考语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研究系列丛书》编著者朱艳华、勒排早扎。载瓦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缅语支。形态类型以分析性为主,但又兼有屈折性特点;语序类型为SOV型,一些重要的参项与其SOV语言类型相和谐。《遮放载瓦语参考语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研究系列丛书》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的载瓦语为研究对象,对其语法结构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描写与分析。在研究中,重视运用田野调查法、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理论、词汇化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分八章。重点是词法和句法的分析、研究。在动词的“体”、“态”,存现动词与领有动词、处在动词的关系,助动词的语法化,性质形容词与状态形容词的区分,助词的分类及功能,连词的形成机制,宾动同形短语的特点及发展层次,差比句、类被
《张博词汇学论文集》从汉语词汇理论研究、汉语词汇应用研究两方面对张博词汇学进行论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汉语义衍类转同族词系列的性质、类型及特点;汉语实词相应虚化的语义条件;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同族词族属关系的等。
《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对汉语副词的分析以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从原形理论的角度考察典型副词与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明、动、形三种词类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以系统的观点分析汉语副词与意义相关的他类词在某一范畴意义表达上的功能差别,并从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角度考察某些副词古今功能的差异以及同类副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功能的异同与变迁。语法分析习惯于一种理想化的词类分析模式,认为此类是词的语法功能,更确切地讲,是句法功能的分类,词与词之间具有一定的组合层次和结构关系,因而可以按照一个词的语法分布总和对语言中所有的词进行词类划分。本书探讨的一些问题如语气副词的词类地位、语用功能成分标记词如“是”、“连”等的词类归属等,都与这一有关系统理论上的认识有关。
《汉语功能句法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汉语进行句法描写,共由十一章组成,分别对小句、词组、字符串的成分和功能做了详细描述。总体说来,本书具有如下特色:一、结构清晰,循序渐进,有助于学习者逐步掌握功能句法分析的要领;二、例证丰富,图文并茂,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三、练习同步,由易到难,可以让学习者现学现用,稳步提高句法分析水平。
《结果构式的认知语义研究:以中、日、英为例》在认知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下详细对比日语和英语的致使句式并主张:以特定动词或形容词类别按照特定句法模式组合的动补结构作谓语的汉语结果构式的抽象句法(SUBJ—V—RP—OBJ)具有强烈的格式塔性质,它编码了抽象的致使事件[CAUSE—BEE],即为所谓的构式(construction)。因此,具体的结果构式句的具体意义是具体的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具体意义和抽象的构式意义相互整合中产生的,详细地解析动词和构式在语义层面以及论元结构层面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的概念整合过程也是《结果构式的认知语义研究:以中、日、英为例》的重要内容。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运用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重点讨论了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名词性成分和动词的句法语义关系问题,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问题,汉语句子的主语和宾语问题,汉语句子的主题问题。《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具有较强的思辨和探索色彩,在上述重大问题的研究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这些研究丰富和发展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
语义与语音、语法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它不但属于语言学,还涉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数理科学、翻译学等学科。语义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息息相关,它处于各种矛盾的思潮和各类学科的汇合处,是人类研究的焦点,因此无论是在西方的语义理论中,还是在我国的语义研究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观点众多,学派林立”的现象。本书主要从11个方面对中西方语义学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对比,通过对比可见,西方语义学家所述及的许多观点我国古代学者早有论述,而且有些观点比西方学者提出的要早很多,论述要精彩得多,我国古代学者对语义理论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常叙(晓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汉语词汇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在教学、学术研究园地辛勤耘了60年。孙师不但在语文科学领域取得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成果,还给国家培养了众多的语文工作者,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卓有成就的语言学专家。《古一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是为一般人掌握阅读古书的能力而作,因此,它入手不是介绍汉语的历史,也不是介绍传统的“小学”,而是讲文言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关系。从现代汉语词汇过渡到文言词汇,亲切,自然,使人易于接受。全书各章节的知识都是本着这种精神设计的。实用,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但更加引人关注的是其学术特点,谨择其要者叙之。
语境在语言学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外的研究更多的是探讨语境在话语中的作用。而国内对语境的分类也做了充分的研究。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领域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只是所用的术语不同。他们所用的术语包括框架、脚本、草案、域、认知模式等。本文作者认为认知语境是人们在经验基础上对某一概念图式化的认知构造网络。它是语言语境认知化、情景语境认知化、文化语境认知化的结果。它具有动态性、地域性、文化性、模糊性、网络分布性等特点。认知语境对语言具有强大的语义阐释力,但认知语境在多义现象中的语义阐释功能还很少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本论文通过有声思维实验探讨了认知语境在多义现象中的语义阐释功能。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助词与相关格式》为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之助词与相关格式。
本书是一批从事现代汉语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的专家齐心合力研究成果结集成书,本书的每一章,都由各个子课题的负责人亲自撰写,本书各篇照顾到各个子课题的特点,既相互衔接,各篇又相对独立。子课题的设计不但围绕着计算机所需要的词汇知识,而且尽量彼此衔接,即课题之间有的逻辑关系;同时,编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最终结果不应该只是几篇论文,还要有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的软件,包括数据库。概括言之,在这一项目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词的切分、消歧,词性的确定和标注,词与词的关系,汇总已有知识和成果的电子词典。这些主要问题呈阶梯型关系,所谓“逻辑关系”,即指此。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所发生的变化在各个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体现,但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最显著的变化还在于对社会变革最为敏感的词汇,词汇领域所发生的从元素到秩序、从表层到深层、从临时到固定等多方面的变化已经全方位地渗透于我们的语言交际和语文生活中。本书所讨论的新时期汉语新词语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新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