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作者从语法化和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汉语时体问题的成果,共12篇。按照内容可分为五类,靠前类是综述性论文,分别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梳理时体语法化的脉络和体貌的理论体系。第二类是跟时体问题相关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的研究,试图在主观性和主观化的研究方面引入量化的分析。第三类集中讨论汉语完成体表达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双“了”句,侧重从历时和语言接触的角度在宏观上解释双“了”句的兴衰。第四类是具有表示状态意义的结果体用法的时体标记研究。第五类是将来时的用法研究。
在众多的应用写作教材中,《应用写作教程(第四版)》力图突出其内容新颖、例文丰富、格式规范、实用性强的特点,达到一种人人皆无我独有,人人皆有我更优的境界。书中所引例文也照顾到了应用文的诸种特点,意图体现应用文既是历史的印迹,又是目前生活和工作的工具。
《古汉语语法研究新论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为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共收论文32篇,包括三部分:1.出土文献语法研究;2.传世文献语法研究;3.古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研究新论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论文集》所收论文属古汉语语法领域有较大发现的、原创性的、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扩宽了古汉语相关领域的研究范围,为我国古汉语语法发展助一臂之力。
本书中的词汇均是SSAT考试中的核心词汇,选自历年真题及各类官方出版物。每个词条都提供该单词在真题中的词性和中文释义;“变”一栏提供该单词的相关变体,便于考生对比记忆;“记”一栏采用联想、词根、词缀、谐音等各种方法帮助考生记忆单词;“考”一栏将该单词在SSAT考试中的“同义”“类比”词对挑出来,让考生可以更加有目的性地去记忆。每个词条都按照星级标注了单词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让考生做到有的放矢。本书既可以作为SSAT考生的自学用书,也可以作为各类SSAT课程的配套教材。
《成语纠错手册》一书共收录国人容易弄错的成语1146条,错例1922条。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编撰体例,遵循“通则”。该手册与现行通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体例大致相似,便于使用者查验、借鉴。 第二,紧紧抓住汉字的“形、音、义”特点,去伪存真,指点迷津。 第三,就“事”论“理”,不唯上,不畏名。 第四,语言通俗易懂。 内容讲解详细,语言简单明了,体例直观,查找方便,是汉语言爱好者、学生和文字工作者等的有益参考工具书。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文字根据梁漱溟先生家属现有艾恺教授所存录音磁带(共计30盒)整理而成,直接由声音转为文字,逐字逐句,未作任何修饰及增删,完全以录音为准。为帮助读者理解梁漱溟先生的思想,本书特意摘录《梁漱溟全集?思索领悟辑录》(卷八,1993)中的相关论述,置于正文相应部分的开头,以作对照,并将正文里谈及有关人事的评价、作者重要的观点提取出来,置于原文对应的书口,以作强调。同时,在编辑过程里,将整理者添注的说明文字,以楷体字标出;对全书前后不统一的译名,如艾恺教授序里的人名、地名,进行了规范统一;对文中的年代、时间、数字作了一致处理,如公元纪年均写为阿拉伯数字,中国纪年(如“民国十七年”)保留中文数字等。本书内容首次全文公开出版,是对《梁漱溟全集》第八卷内容的完整补
本书围绕外语(特别是语法)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带领读者广泛、深入地展开讨论,解答各种疑问,既有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探讨,又有作者自身丰富教学经验的总结,同时还介绍了众多外语教师的教学体会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大量的研究成果。本书视野宽阔,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在语言上,本书深入浅出,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可读性较强。作者借助“教师之声”、“研究与反思”等形式,与读者时时展开互动,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那些有志于语言教学研究而苦于摸不着途径的读者指明了方向。本书可以分成3大部分:第1部分(1~2章)主要从宏观上阐述语言观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以及作者的新语法观;第2部分(3~7章)从语言的动态、语言的形式、意义和使用,规则和道理,选择的语法,话语的语法这5
《咬文嚼字》杂志2012年度精装合订本。《咬文嚼字》1996年创刊,关注社会语言应用现状,以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传播语文知识为宗旨。读者对象是编辑、记者、校对、广告从业人员、文秘、节目主持人、教师、学生以及一切使用和关心中国语言文字的朋友。杂志注重针对性、知识性、可读性,内容深入浅出,文字清新活泼。“人人看得懂,个个用得上”,在同类刊物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从语文的基本单元字词句讲起,六十四篇“小”文章,深入浅出,讲的可是“大”问题.幽默风趣,篇篇珠玑,告诉我们“中国字的来龙去脉”、“词类活用”、“语句次序”……请来用心聆听一位语文大师的语文课。本书六十四题分属于吕叔湘先生关于语言文字的四种论著:《语文散论》《语文常谈》《语文杂记》《未晚斋语文漫谈》。六十四题全集便称做《语文漫谈》;其中《剪不断,理还乱——汉字汉文里的糊涂帐》文中写道汉字里边的乱写混用,汉文里面的食古不化、食洋不化,是当前叫人头痛的两个问题,是在劝告一般年轻朋友学习一点语言知识,因此我们又给《语文漫谈》一个副题:吕叔湘讲解字句词句。
这套丛书分为《方言卷》、《语法卷》、《词汇卷》、《语音和文字卷》以及《汉语史卷》,选收了课题组成员在这个课题的支持下完成的学术论文133篇。按照我们的研究规划,这些论文大都在杂志上发表过,并在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次结集出版,一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和阅读,二是为了对项目主管单位和各位同仁有个总结,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本书科学考论了古代文化词语。所先文章有内在的组合规律,20篇训释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语言而求文化,一类是由文化而求语言。后者主要是解决文化问题,共有四篇:“豆腐”篇、“信使”篇、“传”篇、“食制”篇。四篇研究的文化结点和方法也有不同。前两篇是分别研究食品史上豆腐的起源、邮驿史上民间通信的问题,前者是结合一物异称的探索,后者则是利用四种动物词的比喻、联想义即俗称文化义。 写作本书后半部分已是繁花似锦。它们是以“古代文化词语训释研究”列入原杭州大学:“211”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
本书的研究对语料的依赖非常强,一些绪论是建立在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的语料来源主要有: 一是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料库。 二是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语料库。 三是各种书面语料。 四是网络上的语言资料。 五是凭语感自造,例句都经过数人验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皇皇五千余载,浩若烟海,堪称世界文明之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得以世代庚继,生生不息,实乃汉语的书面载体,即文言文之功劳。 本书着重从实用、便捷的角度来写,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的能力和素养。
本书没有预设语义学和逻辑学的专门知识,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经典蒙太格语义学,便于初学者阅读。读者通过本书可对蒙太格语义学的体系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本书适合语言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者阅读。
1990年拙作《现代湘西苗语语法》面世,当时只印2000册,很快销售完毕,原出版社一本未存。随后外诸多友人索购,我手头也只剩一册,无法一一满足,因此曾打算加以重印,但是考虑到原稿只用新创湘西苗文记录语料,而未用国际音标标注,认读有所不便,而且部分内容也有待充实、完善,所以就有重写一部湘西苗语语法的想法。后来又觉得湘西苗语方言所包含的多个次方言之间,确有各自的不少特点,一部小小的语法书不能完全展示整个湘西苗语语法的内容,所以就决定选取其中一个次方言“松桃苗话”来描写,这就是《松桃苗话描写语法学》的由来。 《松桃苗话描写语法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名为“语法体系”,以作者所提出的“有调语言句法的“语段分层对接分析论”为指导,对松桃苗话的语法体系加以全面的描写。其中的“静物名词与动物名
本书主要汇集了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无线电陆空通话专业术语及常用词汇,每个单词后标有音标、词性、中文,以及含有本单词的词组或例句及其相应的译文。全书按A-Z排序。
本书对汉语词汇中的“能”、“可以”、“会”、“要”等基本助动词或能愿动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其具有的区别意义的各种用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本书属语法学、词汇学的基础性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研究参考价值。
《 词汇研究》是一部对《名公书判清明集》内的普通词语和固定短语进行系统研究的词汇专著。《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判牍汇编,辑录南宋时期一些判词。本书从音节、数量、义项和使用频率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描写了《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和惯用语的基本情况,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针对《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词汇特色,《 词汇研究》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同义词和数字人名问题。根据构成同义词组词语的音节、数量和义项等,对同义词进行了整体描写,共分析得到同义词900组。《 词汇研究》共分析了560例数字人名,研究了其性质特点及使用,并探讨了数字人名中的数字与汉字问题。通过统计分析,本书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在收词、立项、释义、举证等方面存在的2573处问题。此外,《 词汇研究》还分析了《名公书判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皇皇五千余载,浩若烟海,堪称世界文明之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得以世代庚继,生生不息,实乃汉语的书面载体,即文言文之功劳。 本书着重从实用、便捷的角度来写,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的能力和素养。
本书以常用3500个汉字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每个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介绍了每个字的形、音、义、结构、造字方法、笔画及所属部首,在字义下附有大量例词。 本书对所收的每个字头,按形、音、义进行分析。先分析字源、字素;对那些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在形体、造字法等方面差异较大的字,按形体演变的历史顺序,介绍其由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因隶书和楷书相似,故未列入)到简化字的演变过程;然后介绍每个字的部首、结构、部件、笔画数;说明它的读音、本义以及由本义派出来的一系列引申义;在每一义项下列举大量的例词、例句等,读者可从中了解该字的构词能力,丰富自已的词汇。 本书编撰努力做到知识性与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以,很适合中小学生、师范生使用;对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教师,特别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