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先后举例说明有复出现象,这主要是笔者在不同场合要求作典型有效示例而未加避复。这一取法对读者也许有利无弊。 常见的副词、助词、介词、连词、语气词以及常见的复音、多音的固定结构,要写得细而全,三五十万字也未必容纳得了,况且从初学者某种意义上看,字多篇幅大而直接收效却比不上吕叔湘万余字由博返约所囊括的言简意赅的内容切合实用,所以迳录吕作于第七讲第二部分《虚字诠要》之后。就目前情况看,有此万字在手,不特可应一般学习参考之需,他日出入经史百家之门、登高览胜,亦可助为阶梯。有句谚语说:“一个深思熟虑的单词,胜过千百句废话。”众著固非没有价值,吕作实属熟虑肯綮的点睛之论。 本书可供语文初学者参考,也可供一般语文爱好者和工作者参考,所以书前的《导言》、书后的《结束语》及《附录》(拙论
全书以《语法等级大纲》为依据,虽以传统的语法单位为线索,却另辟蹊径,不讲理论语法,转而围绕课堂上语法教学的重难点展开叙述,并结合语法教学的实际例子,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视角独特,例句精辟,对策简明、系统、易于操作。《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讲义》是作者继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宏观研究之后,在微观上对教学语法进行的全面、系统、具体研究的成果。全书共分12讲,系统介绍了语素、词(虚词和实词)、词组、句子(句型、句类、句式和动作的态)、语段(句群)的教学,全面涵盖了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法教学的基本教学内容。作者在考察语法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了可以参考的途径,为优化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本书既可用作汉语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供对外汉语
《古汉语大词典》是在《辞海·语词分册》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供广大读者阅读古文献时查检的实用工具书。原书以古汉语语词为主,兼收现代词汇,历经修订、增补,已成为广为人知的工具书之一。本社为与其他工具书配套,对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增删。剔除所有现代汉语词汇和现代书证;纠正原书中字形、音注、释义、例证等各方面的讹误;删汰生僻而无检索价值的字词;增补大量古籍中常见而有用和的典故的词汇;并精简书证,统一体例。改编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荷载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以副其实用之旨。 本词典所收词目,包括单字、一般语词(复词、词组、成语)和古籍中常见的专科词语(如天文、地理、方术、佛道、动植物、古器物、古建筑物名称,以及有关古代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词语)。约6200条,其中单字(包括
本书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本教材。随着我国针灸推拿技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认同,针灸推拿技术也走出了国门,众多的针灸推拿专业的毕业开始生寻求到海外就业,这就使得针灸推拿过程中的英语交流成为基本技能。本书按照针灸推拿的流程,设计合适的场景,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训练。在内容上力求浓缩精炼,突出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
本手册以汉语水平考试词汇等级大纲所列虚词为主要收词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手册总条目为536条,包括副词328条,连词106条,介词56条,助词26条,叹词20条。词条除标注词性外,还标明本词条在词汇等级大纲中的类别,以方便学习者。本手册具有如下特点:,对象明确;第二,释义重在告诉学习者虚词的用法,而不过多地使用语法术语;第三,例证丰富,实用,规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四,部分条目的释义中附有“注意”和“辨析”;第五,词条的释义,用法的说明,以及“注意”和“辨析”部分有英文翻译;第六,备有多种索引,便于使用者查阅。
汉语历史悠久,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从年代上讲,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三千多年积存的古书上的语言,都属于古代汉语的范围。多数学者认为,古代汉语可以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本书所探讨的对象,以文言为主,包括文言文和文言诗,涉及古白话的地方很少。 本书除了在普通词语方面释疑解惑以外,也适当地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举人名地名为例。古人有名有字又有别号,有的一人有几个别号;古书中行文记事,除称人别号之外,还有以官爵相称的和以地望相称的,情况相当复杂。地名也是如此,许多地方在本名今之外还有古称别称,如果不明底细
本词典为通俗实用的文史典故工具书。书中所收入的2700余个词条主要选自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和历史典籍,突破了一般同类书多囿于常用成语的局限。详细地讲述了条目的语源或出处、涉及的史实和人物,并提供了典故在语言实际中的用例。例句中大部分为精选的书例,其余为精编的贴切例句,典故用法不止一个的,还相应提供了不同的用法的例句。本词典文字浅显通俗,饶有趣味,可读性强,知识含量大,既是文史典故工具书,也可作为拓扩文史知识的通俗读物。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内容简介:不仅对人类和历史文明影响巨大,也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命,它指示人应当按照怎样的方式来生活。但因其篇幅巨大(66卷),一般人在借鉴学习时不容易把握重点,在生活中碰到具体问题,常不知所措。真应验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语。其实,里的很多箴言警句简明有力,用不着太多人意的解释,许多经文历来令人喜爱,称为“金句”,值得珍藏在心,回味默想,受益终生,是人生真正的财富。甚至一节经文就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终生受用不尽。 《脚前的灯,路上的光》把基督徒喜欢和熟悉的金句,按系统和专题加以编选,汇集成书,共分7大方面,52个专题,500句金句,比较全面地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目了然,方便大家熟读咏诵,并在生活中遵行。
该书是一本专业辞典图书,此类图书市场上不多。该书用语精练,行文流畅,加上作者的准确到位解说,将文学与文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即使讲到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文字也非常通俗,在确保学术性,给人以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极具可读性。 在本书中,廖炳惠教授对文化与批评研究领域里出现频率较高的200个词汇进行了界定和解说。他深入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阐述了这些词汇的起源及其意义的发展、流变,概括了相应历史时期主要理论家对它们的论述,同时尽可能地结合当今研究趋势,去演绎它们的理论与实践途径。廖炳惠教授在本书中对每一关键词所勾勒的发展轨迹,所筛选的精当的参考书目,将为读者厘清理论脉络、改善术语理解状况提供极富意义的帮助。
拿文言语法跟现代汉语语法相比较,有许多差别,最显著的是语气词更换了。文言是以上古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一直沿用到五四时期基本格局未变。至于口语,当然随着时代的迁移在不断发展变化。追寻这种变迁的轨迹必须研究中古以来记录口语的文献,这大概就是近二十年来一些语言学家关注近代汉语的缘故吧。 关于近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已有不少文章涉及,但多为个别词语的论述,只能略见端倪。孙锡信教授的这本专著虽说是着眼于近代汉语,却上溯秦汉,下探明清,得以阐明语气词的历史衔接情况。关于各个时期的语气词的描写,均能抓住要点,明其特征。对唐五代以至宋元时期语气词的剖析则旁征博引,沿波讨源,把语气词更迭的重要时期的情况作了全面的、系统的阐释,填补了汉语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研究近代汉语
本书以“两个三角”为研究视角,运用原型范畴和语法化理论,界定了“语气副词”这一术语,并确定了语气副词的研究范围;对一些边界不清的词进行了归类,并具体阐释了这样归类的原因;以“主观量”作为意义标准,以我们所列的所有语气副词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在聚合类的研究上,探讨了“好”、“太”、“多”、“多么”的次类归属及单音节语气副词的虚化机制。
本规范(草案)提出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56008个,形成《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给出了词语的词形。 本规范(草案)可供中小学语文教学、扫盲教育、汉语教育、中文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参考、采用。
汉语历史悠久,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从年代上讲,自有文字记载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三千多年积存的古书上的语言,都属于古代汉语的范围。多数学者认为,古代汉语可以分为两个性质不同的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作家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本书所探讨的对象,以文言为主,包括文言文和文言诗,涉及古白话的地方很少。 本书除了在普通词语方面释疑解惑以外,也适当地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举人名地名为例。古人有名有字又有别号,有的一人有几个别号;古书中行文记事,除称人别号之外,还有以官爵相称的和以地望相称的,情况相当复杂。地名也是如此,许多地方在本名今之外还有古称别称,如果不明底细
这几年我很看过几本讲现代汉语语法的书,得到一个印象是这些书的读者对象不明确,不知道是为谁写的。好像是谁都可以看看,看了都多少有点收获,但是谁的收获也不大。因为它既不能在理论上有所贡献,又不能在实用上有所裨益。最近刘月华同志把她和潘文娱同志、故桦同志合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校样拿给我看,我愉快地把它看完,觉得这是一本很有用的书,会受到它的读者的欢迎的。
本书部分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和语法分析的问题。着重比较古汉语和现代汉语。 第二部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考察汉语语法。 现代科学很重视高层次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低层学科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提倡各学科互相渗透,由此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汉语语法研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第三部分说明了对汉语语法的理性认识问题。人们通常在实践中通过试误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 第四部分谈方法和应用。这里谈的不是具体的操作,如层次分析,变换分析之类,而是从总体上加以论说。方法是材料和理论的中介。没有材料,谈不上建筑,缺乏理论,好比没有图样,不懂方法,无法施工,如何运用方法,这就是应用,之方面的著作很多,本书只简单地谈谈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