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收录宋人的笔记两种。一种《西溪丛语》是宋姚宽(1105-1162)的笔记作品,分上下卷共一百四十一条。此书学风务实,史料丰富,有记载一些声闻不彰的宋人诗篇及失传的历代诗文,有记叙琴、镜等古器物,也有记载历代职官制度的。特别是本书记载的两浙盐法、会稽海潮碑、试(氵卤)之法等对于今人研究宋代海洋经济与科技尤为珍贵。另一种《家世旧闻》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作品,记述其高祖陆轸至父亲陆宰历代先辈及外家唐氏一些前辈的遗事轶闻,涉及从宋真宗到宋高宗八位皇帝间宋朝的政治、经济、交聘、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学术、文学等方面的史实,很多史料为此书仅见,是研究两宋的重要材。
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后代赋、诗、词之源。历代文人,攻读、研究,著述如林,而以诗译诗之全译本尚不多见。金启华教授译注的《诗经全译》,每首诗皆提示中心思想;直译者兼以意译者,译文富有诗意,语言优美流畅;注释博采众说,择善而从之,无门户之见;难读之音,均标明汉语拼音。其特色显明,颇得海内外学者好评,尤为广大读者所青睐;其印刷次数及发行量已居同类书籍之首。
丛书资料的来源,大多是邹学熹保存的蔡福裔、伍剑禅等前辈及其家母李俊卿珍藏的资料。编写时,也博采了古今中外易学专家们的论述,以及大家的心得体会,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广大易学爱好者、研究者的阅读,使能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懂得如何在处事接物和生产生活过程中,掌握阴阳平衡。把事情办好。
《未曾有说因缘经》乃黄胜常居士根据经中佛说经名而称的正名。为嘉惠后学,弘扬正法,黄先生将全经分成二十品,通过对二十个故事和一些譬喻所表达的法义,将如来正教与如来方便的修学次第,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加以阐述。特别是对十善戒法的因缘果报,对般若智慧是甘露、良药、桥梁、大般的四重法义,对”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这未曾有的因缘果报十六字真言,作了精辟透彻的分析和现前实证的说明,真是法施除暗,明无量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乃致知之事,除去格物,别无致知事。格物一气到底,则天下平矣。这本《大学条解》由丁纪著,收入了作者近些年对《大学》的心得。具体内容包括:朱子《大学章句序》疏解、朱子《大学章句》经传合篇、大学条解(上)、大学条解(下),以及三篇录。
《渡海方程辑注(繁体版)》辑录的汉文古籍至1912年前止。所录古籍内容均加标点。凡原著或旧编者的注文用()表示;本次编辑新加的标注用[]表示。针路往来国家、地区的名称均用古代的称谓或自然地理名称,不涉及现代国家的疆域。上编针路主要地名集中注释,以拼音为序,附于该编之后。对全书所辑内容中有关的专业词汇、历史人事及文字校勘等,以脚注的形式作必要解释。
为什么竹简《老子》对我们探讨《老子》的成书年代如此重要?首先,出土竹简《老子》的墓葬年代在公元300年左右(关于此点的详细内容,见后文)。因而,竹简《老子》较马王堆帛书《老子》更为古老。郭店《老子》并不完整。这种现象使我们不禁猜想,今天所见到的完整文本或许在当时还不存在。此外,在出土的31章中,只有16章是完整的;其余各章,有些是丢句(将之与传世版本比勘而知),而另外几章的文字则是一章的开头或中间部分。很有可能,其它字句是句人逐渐添加上的。
《十三经提纲》系唐文治编纂《十三经读本》的提纲部分,对《周易》、《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儒家十三经一一阐明思想与内容的重点,疏通经学义理。民国间曾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列为教材,供初学者了解经学以及传统文化基本要义之需。整理本详细校核引文,仔细校勘,勒为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