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为影像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贾樟柯 2001年某一天,《北京晚报》刊登了一条新闻: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办公室抓获了一名盗版DVD商人,此人宝藏来电影学院向师生推销DVD,结果被颇有版权意识的学生揭发。文学系也因为向盗版商提供场地而受到牵连。民间的说法更为生动,据说告发盗版商的不是学生,而是同操此业的盗版同行。这听起来像黑帮电影中的情节,尤其是发生在的北京电影学院更增加了其荒谬感。1999年中国刚开始流行DVD时,这名盗版商人从外省来到北京,每天背一个挎包到电影学院经营他的事业。半年后他买了一辆摩托车,得以在北京高校间奔跑;2000年换成了一辆吉普,到抓获他时,人们发现他刚刚买了一辆崭新的桑塔纳轿车。 这故事从经济和法律的角度理解当然表明在中国存在着严重的知识产权问题,但从文化的角度看,更应
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影视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产物,其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由史可扬编著的《影视传播学》按照传播学的要素和学科框架,对影视传播的内容、功能与效果,影视传播的符号,影视传播的语言系统,影视传播的形态和过程以及影视传播的接受作了系统而具体的论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简明直观的基础剪辑教程,涵盖剪辑工作所需的各方面信息。作者从介绍最基本的镜头类别开始,分析怎样选择剪辑点和转场时机,总结出四十六条常用的剪辑原则,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各类剪辑技巧和方法并最终用于实战。全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深入浅出地展开每一个剪辑话题,便于翻查、容易上手,是每位电影爱好者、剪辑初学者和从业者的书橱手册。
《电影导演艺术教程》对电影导演专业做了系统而又实在的理论确立,特别是在第三、第四章,对导演艺术创作的核心——导演构思的论述上,作者从导演构思的特点与依据的论述入手,发展到人物、动作、银幕空间与时间等具体的构思手段,旁征博引,实例丰富,别具一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述与教程并重是《电影导演艺术教程》的另一个特点。比如,第五章对电影导演的手段即电影的语言的论述,作者对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声音等的理论及实例的论述中,结合了他自己与我们电影学院导演系其他教师多年教学的方法与经验,条理清晰,例证丰富,包含不少实践与作业的教学提示,使其极具教学与操作价值。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重点参考了李居山教授编著的《电影画面透视学》一书及近年来、国外有关绘画透视技法的多家著述,结合电影美术设计和电影特技制作,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电影画面透视技法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巧。为了使读者能够便于学习和深入理解,对作图过程作了重点介绍。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4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趋势。该书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范畴、类型、艺术语言与文化思考,并从媒体艺术、软件编程、数字美学与后现代语境等角度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基础、交互装置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类型和主题、数字媒体艺术与艺术史、编程与数字美学、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本书结构简洁、清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除第9章外,每章都有讨论与实践、练习和思考题。该书也提供了相关的电子资源,包括电子课件、相关视频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设计基础”、“新媒体概论”和“数字艺术导论”等数字媒体艺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材,
《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对目前电视节目制作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系统组成及设备工作原理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包括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与制作方式,电视摄录设备、录音设备、后期编辑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演播室制作与播出系统的应用,以及电视节目编辑技巧等。在阐述设备原理的同时给出了实物图及设备应用实例,在阐述基本编辑知识的同时介绍了操作技巧,便于广大读者理解和掌握各部分内容,为读者从事相关工作或学习提供参考。此外,每一章的后面列出了思考练习题,可以好地帮助对章节内容的把握。 《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适用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视听工程、音像技术、影视制作、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以及与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的从业人员,也可供大专院校其他相关专业学生参考,或者作为对电视
影视学博士。曾在北京科技大学英语系任教近十年,现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 曾出版学术著作《电影话语新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两部,译著《梦锁危情》、《冷山》、《八百万种死法》等十余部,电影剧本翻译《通天塔》、《两杆大烟枪》两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本书对百年中国电影的足迹进行了梳理,前半部分侧重于评述中国电影产生的启机,电影与社会的关系,电影剧作家、电影作品及内容形式的演变与得失;后半部分分专题讨论了夏衍、蔡楚生、汤晓丹、桑弧、孙瑜、费穆等电影人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书中配有诸多人物与剧照插图。
知道马精武老师是通过他拍的电影《风从东方来》,一位年轻帅气的布尔什维克形象至今还在脑海里。见到马精武老师是在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当时他和我团张国民刚拍完电影《金光大道》,我那时还是一个新兵蛋子,对明星的崇拜让我们经常悄悄地躲在一旁偷偷地看着他们……他的课生动形象,加之他自己连说带演,课堂上永远欢声笑语一片。私下里我们会说“这是一个不像老师的老师”。 ——宋春丽 1999年冬,我再执导筒,挫折后的我战战兢兢,拮据和寒冷一直侵蚀着让我面临放弃,那个时候65岁的马精武老师应邀前来,他的快乐开始慢慢感染着这个麻木的团队,然后,他必须被五花大绑扔到地上踢打。没有任何特效和技术支持,我们能做的就是实拍,马老师以他一贯的笑容招呼着所有在场的孩子们……当声音响起、画面呈现时,感动的泪水一点点
《电影作者(101位世界杰出导演)》(作者邱华栋、杨少波)介绍了101位世界杰出导演。《电影作者(101位世界杰出导演)》收录《大卫·格里菲斯:美国电影之父》、《罗伯特·维内:德国电影奠基人》、《罗伯特·弗拉哈迪:美国纪录片先驱》、《弗里德里希·威廉·茂瑙: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查尔斯·卓别林:喜剧电影的巨匠》等文章。
《中国电影人李俊(1922-2013)》为纪念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李俊一生足迹的画册,几百幅照片反映其青少年时代至新世纪逝世之际与电影结缘的事迹,书中收录李俊导演的工作照、代表作剧照,以及交流访问、家庭生活、取得荣誉的照片,很多照片具有史料价值,极具出版意义。另外书中还收录电影界人士对李俊导演的怀念文章。
胡雪桦导演的“三王”剧作,是关于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系列,《兰陵王》是远古凤文化的“面具”故事;《喜马拉雅王子》是西域甲波王国的“王子”戏剧;《上海王》是清末民初的大时代史诗。三个讲述不同年代的英雄的传奇,凝聚了创作者对历史及现实的拷问,折射出逆接千古绵延未来的独特情怀。“三王”电影剧本,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寻觅这位学院派导演的原始冲动和作品的文字撰述特征。
本书重塑戏剧、影视中的经典发型,并配有详细的步骤说明。 无论你是从事电影、舞台、时尚领域的工作,还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本书都将成为你的助手。它包含了从古至今西方重要的发型设计,特别是20世纪每个年代的经典形象,供各类读者参考。每个形象不详细、分步骤的文字说明,还有一张张清晰明确的剧照。 我们的目标:用普通的工具,打造经典的发型。
客人走后,我打开这部书稿,顿时就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看着书中提到的那一连串熟悉的电影人的名字,有前辈,有同辈,还有更年轻的后辈,他们活灵活现的身影和音容笑貌,立刻浮现在了眼前。几十万字,厚厚的一叠,一口气读下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说起南通这座中国现代史上开埠较早的名城,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以前也大体知道,电影界曾经有过不少从南通走出来的大明星,比如赵丹、顾而已、钱千里,但我实在没有想到,在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
从文学到电影的转换,终其究竟是语境的变迁,其间刻记着历史书写的印痕。 《摆渡的场景:从文学到电影》立意不在全面的理论探讨,而试图据以特定的问题导向,点描式地勾勒些“摆渡的场景”:从莎士比亚到希区柯克,从形式转现到跨界搬演,从性别修辞到语际实践,从历史叙述到个人书写。
成龙作为从港岛走向世界的银幕英雄,其成功的奥秘为世人瞩目。此书作为“成龙电影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来自电影界的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的研讨论文二十余篇,文章从成龙电影的创作过程、文化历史渊源、银幕形象塑造、叙事风格、成龙的表演艺术发展轨迹及人格魅力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多侧面的、全方位的探讨,观点鲜明,见解独特,分析深入浅出。 此书除了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外,因其对成龙的成功经验进行的研究和总结,将对创作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红线女电影艺术》选取红线女一系列电影代表作,力图从更多的视角来观照红线女的电影表演艺术,就其表演方法、表演风格、表演特征和审美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赏析。众所周知,红线女创立了“红派”粤剧表演艺术,成为岭南剧坛的一代宗师,与豫剧的常香玉、黄梅戏的严凤英、越剧的袁雪芬并列,被公认为的地方戏曲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