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美铃童诗经典 精选童诗300首,采用吴菲全新修订译本,分夏秋篇《向着明亮那方》、冬春篇《星星和蒲公英》、心梦篇《寂寞的公主》三个主题呈现。愿金子美铃的诗歌能感动更多怀着一颗童心的大人,以及天真烂漫的儿童。让我们用童真童趣之眼看大千世界,让我们的心离明亮更近!
这是现代繁忙社会中的一片净土,压力中的一丝轻愉。 人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放慢脚步,慢慢体会该如何过一个饱满的人生;可以品味百种茶,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可以看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过有品质的生活。
《我发现了》是美国天才作家爱伦 坡一部重要作品,被他视为自己一生创作的总结。《我发现了》集天文学、逻辑学、神学、美学为一体,探讨了宇宙的本质、起源、创造、现状及其命运,既是“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又是“一首散文诗”。《我发现了》以优美灵动的诗一般的语言,全景式地展现了爱伦 坡浩瀚而深邃的宇宙观(其中提出的诸多观点,更与“大爆炸”“热寂说”“黑洞”“反物质”“多重宇宙”“熵”等现代天文物理学理论不谋而合),读者可借此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艺术观,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他的其他诗歌和小说作品。
《外国文学名著文库:坐在黄昏时的轻便马车里》辑录了美国文坛上的三十二位作家的五十篇散文代表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家都是名家,如欧内斯特 海明威、威廉 福克纳、切斯劳 米洛兹等。他们瞩目大干世界,深入芸芸众生之心灵,爱抚生命之奥秘,点化人生之正误,化尽人间之痛苦,创造永生之爱情。每篇文章体现不同时代的心态和情感,传递时代气息,并且每篇文章皆情真意切,能让读者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受到一次纯净的洗礼。
《匠人》讲述了作者申赋渔的家乡——申村中一个个手工艺匠人及其家族的命运故事,有花匠、雕匠、铁匠、裁衣……从这些故事中,展现了苏北一个几万人大村的乡土、生活变迁,追忆了作者失落的故乡。申村的兴亡衰落,既是时代变迁,也是人世间的因缘际遇,令人叹息,深觉悲凉。
本书选录《徐霞客游记》中的《黔游日记一》《黔游日记二》及《滇游日记》折返回贵州部分。三篇文章详细描述了徐霞客到达贵州之后的经历,较为全面反映了当时贵州历史地理、人文风貌、经济发展情况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字内容以198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丁文江印本为底本,以季梦良本、四库全书本、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褚绍唐、吴应寿整理本、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朱惠荣译注本为参校本。文字校勘只校各本之异同,不掺杂己见,谨供读者参考。 《台荡日记》作者杨文骢,字龙友,号山子,贵州贵阳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生,举万历四十六年(1618)乡试,历任教谕、知县等职。清兵入中原,朱由崧立于南京,改元弘光,时龙友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后迁兵备副使。弘光元年(1645)五月,擢龙友右佥都御史,驻京口,清兵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曾经风雅:文化名人的背影(修订版)》所写的人物,自成一格,自辜鸿铭以下,既有作者结识的文坛前辈,也有被世人淡忘的名人雅士:蒋梦麟、顾维钧、梅贻琦、刘文典、陈寅恪、王世杰、梁漱溟、顾颉刚、吴宓、傅斯年、徐志摩、罗家伦、苏雪林、台静农、叶公超、凌叔华、施蛰存、邵洵美、王映霞、柯灵、张中行、钱锺书、萧乾、吴祖光、无名氏、陈从周、林海音,以及赵元任与杨步伟、梅志与胡风、周有光与张允和、吴作人与萧淑芳、袁家骝与吴健雄等五对伉俪 名流雅集,涉笔成趣,亦史亦文亦故事,宜读宜赏宜收藏。
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无非生与死。对于生,我从基督精神中受益;对于死,我也相信佛说。通常所谓的死,不过是指某一生理现象的中断,但其实,宇宙间无限的消息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所以,死,必牵系着对整个宇宙之奥秘的思悟。对此,佛说常让我惊佩。顿悟是智者的专利,愚顽如我者只好倚重一个渐字。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绝非貌似深刻的哲学专著。 “使一个人愿意活着比使一个人活着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
《韩少功作品典藏:山南水北》记录了山野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是一部亲历者挑战思想意识主潮的另类心灵报告。韩少功的“寻根”与回乡,他二十几年来的写作和生活,演绎着中国人在城乡之间的焦虑和选择,他把认识自我的问题执着地推广为认识中国的问题。
《园圃之乐(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很经典的自然随笔。赫尔曼·黑塞在战乱之年退隐山间,思考人性。他与花鸟草木相伴晨昏,共度寒暑,在耕读中寻得自我安宁,点滴感悟汇成了《园圃之乐》这本散文经典。赫尔曼·黑塞在本书中记录了自己隐居田林的点滴,他在劳作与创作之余和农夫闲话家常,感受、赞美他们的质朴,一切都如此美好,时间在此似乎停滞不前。赫尔曼?黑塞的文字一如其笔下的水彩画,隽永平和,细腻雅致,似有一股淡淡的哀伤,又不乏对生命的超然顿悟,具有的出版价值。
作为国学大师,同时又是哲学家、散文家的张中行先生,他在审视人物时,常常带有一种“史”的眼光,所以他对人物的描写,既有史学家不偏不倚的静观,又是散文家的灵性,简单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勾魂摄魄。本书精选张中行先生记叙人物的优美篇章,编辑成册,可以让读者集中欣赏先生描写人物时的独特风格。
本书是梭罗在人生很后十余年中,观察故乡康科德镇乡村田野间多种植物的笔记。 梭罗结束《瓦尔登湖》中的隐居生活,随着四季轮转,寻找、观察、品尝着新英格兰大地上众多知名与不知名的野果,用自己笔记录它们的出现、繁盛、姿态、分布和与环境、虫鸟之间的关系,当然还有人类对它们的观感与利用。梭罗化身田野调查者与植物学家,回顾大地上种种果实的来历,讲述它们与人类互动的故事,有偏爱而无遗漏。梭罗相信所有果实都是专享的,人能从大地得到的快乐要比从课堂和金钱中得到的多得多。从果实到阳光、风和树林,从定期泛滥的河流到种子在大地上的传播,梭罗用一贯的自然之眼,观照着人们的生活。
来到日本,请到喫茶店坐坐!喫(chī)茶店一般是在大正、昭和时期创办的,具有日本时代风格的咖啡轻食店。从明治时代兴起直至今天,早已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也是文艺爱好者的必游之地。 究竟什么才是一间喫茶店的正确打开方式?日本咖啡博主川口叶子以细腻敏锐的笔触,为我们勾勒了关西“咖啡三都”——京都、大阪、神户各具特色的喫茶店。展现了这三座城市悠远的历史感,浓郁的文化气场,深沉的职人气质。这些有故事的喫茶店散发着生活的气息,传达着城市的魅力。 循着迷人的香气,寻味京、阪、神三座城市,品尝甘苦一滴中的人生风景。祝你在这里,找到好喝的咖啡。
《致愤青》是美国著名公知克里斯托弗 希钦斯的经典著作。在书中,希钦斯以写给青年的信的形式,为未来的激进主义者、独立思想者和一切“愤青”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他探究了各种类型的“愤青”在关键历史时刻所采取的“对抗立场”,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曾经给他带来无数灵感的埃米尔 左拉、 罗莎 帕克斯和乔治 奥威尔等杰出人物。
《挪动》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散文随笔集。于坚的散文创作一向令人瞩目,他诗性的散文,具有题材广泛、内容驳杂、思想深沉、意象丰富的特点。于坚的笔调散漫随意,生发自然,不装腔作势,不夸饰矫情。阅读这些散文,跟随作者进入他深邃的思想,仿佛开启了一个灵性的世界,无法言说的韵味一点点浸润出来。
用刘勃老师的话来说“做文章的过程,近乎一种四则运算:蒐集材料做加法,挑选材料做减法,用理论整合材料做乘法,指出人家的理论不靠谱是做除法。这里的文章,主要是做减法,暗搓搓也耍了不少除法,乘法是没有的。”
书本内容源于混沌创投营二期学员的课余分享,包括对生活、对工作、对家庭的感悟,游历、日常经验的分享,对自我的审视和反省,对投资、对未来、对技术的思考等等。如果说工作中的形象是投资人的A面,那这本书将要展现的就是投资人群体更为生动的B面人生。
《往来书简》收录了1945—1970年间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的往来书简94封。通过这些几乎涵盖三岛由纪夫整个创作生涯的书简,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其文学创作的脉络,更可了解二战后日本文学界的生态及进程,其中不乏师生的情谊,但更多的是两个文学巨匠的文学互动,还可一窥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坛的动向——日本文学开始译介到海外、欧美掀起的日本热、作家的出国风潮等,对于研究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川端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0年三岛自杀。书简很后的信,记录也预示了三岛计划自决的状态。
《龙纹身女孩》《追忆似水年华》《小妇人》《洛丽塔》《变形记》……原来,在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小说里面他们吃的是这个!每本小说都有一个被全世界数以亿计的读者难以忘怀的故事,在脑海中回味,不如在餐桌上吃到,以五感感受它。设计师兼作家黛娜 弗莱德将50部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中的美食挑选出来,富有创意地令这些美食穿越时空以精美的摄影作品形式集结再现在照片中。每一本小说所提到的微小元素都被作者细心添加和摆放,供读者重温经典。这是一本适合资深美食和小说爱好者珍藏的餐桌创意书。
在丰家,孩子们把诗词当游戏,跟着长辈一起沉迷京剧,亲眼看到“用寥寥数笔描写下来的灵感”如何演变为一幅富有趣味的彩色漫画。丰子恺把他对万事万物丰富的爱、他的气品气骨,融入到日常的言行中,将艺术知识化为孩子们的内在涵养,影响他们成为懂审美、会生活的人。 丰家长外孙宋菲君,18岁以前生活在外公丰子恺身边,完整地接受了丰子恺的艺术启蒙教育。本书收录丰子恺关于艺术启蒙的文章,以及宋菲君回忆他亲历的爱与艺术的滋养,祖孙两代的文章遥相呼应。丰子恺亲笔信、手迹、速写本等珍贵资料均是初次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