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是儿童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些明珠犹如星星一样散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在《世界金典儿童诗集 ( 外国卷 ) 》诗集中,我们将它们汇聚成诗歌之塔,呈现到孩子们的面前。诗集由著名诗人、翻译家韦苇先生和薪锐儿童文学批评家、青年学者谭旭东先生共同主编,他们将带领孩子们用诗的眼睛、诗的耳朵、诗的心灵、诗的情态去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让孩子们拥有特别的诗想,永葆心灵的清纯和灵动。
和屏幕上的崔永元相比,《不过如此》中的崔永元依旧像 邻居大妈的儿子 ,依旧平和中带点坏笑,依旧幽默机敏,依旧妙语连珠。不同的是,电视上的崔永元多是让别人实话实说,这次是对自己实话实说。他说,38年长成一个萝卜,一片一片切给人看。书中记述了次做节目时的尴尬;谈话节目中的人文关怀;浓得化不开的英雄情结;对小人书的如醉如痴。当然38年长成的萝卜也有疮疤,比如:因为撒谎,受到母亲严厉惩罚;学生时代顽皮的恶作剧;在报社时的郁郁不得志等。全书没有大喜大悲的起伏,没有跌宕曲折的情节,但那种不疾不缓中的自嘲,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情味,都令人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感动不已。
潘向黎的散文集,全书分为四部分,一为读山川记,二为读故乡记,三为读人物记,四为读书观剧记。书中聚拢了浓浓的故土乡情,如《亲爱的岛 亲爱的海》;对历史印记的梳理,如《泉州 泉州》;古今之思的感念,如《胜负云烟 茶香千年》;亦师亦友的长情,如《陆文夫:梅花与才子不老》、《闲话毕飞宇》。文字雅致,干净利落。
读者对民俗草本虽比一般植物熟悉,但总还是有隔阂,必须有辅助说明。每种草本的篇名,我谨以自己的认知和习惯撰述,时而以香港称呼,时而以台湾土话,有时则是华南的惯性用语。但不论哪种,文后都附有其他各地食用者的别名、原产地、形态习性,且试着以最简化的语言描述,避开过多自然科学的描述和形容,以免碍了多数人的阅读情境。 我所书写的虽是植物,草本之细微,但本质上,还是生活,是旅行。私下总想,透过当代生态环境意识的视野,透过旧时野菜的体验,真能赏玩出另一种自然的乐趣。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不仅为作家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出一种新的表现方法,而且还在评论文章中旗帜鲜明地传达出她的女权倾向。《伍尔芙日记选》集中收选了伍尔芙在1918-1941年间的日记。这些日记不仅是伍尔芙日常生活和经历的记录。也是她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的记录。日记既反映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情绪和创作倾向,同时还流露出作品对于作家心灵的撞击与“折磨”。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日记选,它为读者了解伍尔芙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一幅艺术创造的非同寻常的心理学图景。
《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是这本随笔集十六篇中的一篇。这“悲哀”二字,依作者后记中的解释,主要不是指在美国不得不讲或讲不好外国语即英语的悲哀,而是“自己如此命中注定似的受困于不具“自明性”的语言这一状况本身所有的某种类似悲哀的东西”。那么回到母国日本讲日语“悲哀”就没有了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纵然使用有“自明性”的日语也有无法沟通无法自明的时候。无论置身何处,我们的某一部分都是异乡人,我们迟早都将在若明若暗的地带被无言的“自明性”所背叛和抛弃-我们的人生之旅将永远背负这“终究悲哀的外国语”。
《江湖人称老爷子》是作者孙冕部个人作品结集,是《新周刊》创办15周年献礼;“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书中回顾了作者与一些名人的交往和友谊:如窦文涛,陈逸飞,朱哲琴,崔健,许巍,杨丽萍,,王石,黄磊,南怀谨,星云大师等,告诉读者名人眼中的孙冕,孙冕眼中的名人;“从来没有什么能阻挡,永远自由的你……” ——作者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不仅有着纵横千山万水的广阔视野,还多次和王石、王勇峰等攀登世界诸多高峰,站在一个又一个高度上与自然对话,与心灵对话,与生命对话;作者至情至性,兼具李白的浪漫,老庄的超脱,现代人的务实与时尚。《江湖人称老爷子》文如其人,体现出炽热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一个充满近现代气质的时代,的宋词伴随着北宋的烟云。那时,无以计数的文化大师先后出没于宋朝的天幕。诗酒——方块字写就的诗和五谷杂粮酿造的酒,这是古老中国神奇力量的两种尤物。西方也有诗,西方也有酒,但西方的诗与酒永远不可能像东方这样融会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苏东坡的诗酒版图里,他拥有比大宋更广阔的江山。他是一个辽远的象征,一个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奇迹。激越的华彩,低回的忧郁,如果不是热爱生活,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苏东坡在狼狈不堪的日子仍活得一丝不苟。他使我们相信,人来到世上不是为了被打败的。
本书是作家白桦的散文随笔选集,是作家对艺术人生的感悟。全书配图一百余幅。
《浮世逸草》内容: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一千多年前的句子,还可拿来为今天那些读书人写照。人未老,鬓已斑。江湖夜雨,又是十年寒灯一晃而过。豪杰枭雄的种种预言已被事实打了折扣,天下大同仍是漫漶不堪的空头支票。经济繁荣、科技腾飞从纵使不是一袭皇帝的新衣,到底难以替人人御寒。那些落寞的读书人,时代的掉队者再也无法赶上烟尘滚滚的队列,似乎他们自己也并不刻意去追赶。 秀句出寒饿 ,读来只觉得无奈的宽慰, 诗人例穷蹇 倒下免令人拍案长喟。
《鲁迅杂文精选集》讲述了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所以近一年来,居然也有几个不肯徒托空言的人,叹息一番之后,还要想法子来挽救。个是康有为,指手画脚的说“虚君共和”才好,陈独秀便斥他不兴;其次是一班灵学派的人,不知何以起了极古奥的思想,要请“孟圣矣乎”的鬼来画策;陈百年钱玄同刘半农又道他胡说。
这是一本讲述成长烦恼的书,同时也是一本饶有兴味的书。它的小主角很多,有耐特、丹、汤米、黛西,还有其他许多性格各异的孩子。他们在一所独特的学校里学习、生活。自由与规则,个人与团队,知识与情感,每一对冲突都是一次心灵的体验,每一个主角都可能是你,也可能是你身边的同学、朋友;每一个主角所想的、所做的,都可能是你所想所做的。对于少年朋友而言,书里的世界其实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延伸,你会在其中找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还有那些闪光的亮点。 当然,也许你已经和少年时代告别了,或许你已经步入中年,抑或你已经白发苍苍,但对于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童真、对生活怀抱真诚渴望的你而言,捧起这本书,总会浮现出一个多资多彩的童年:家长,老师,同学,校园……而这正是每个人一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游荡集》是许知远的蕞新散文游记,收集的是许知远旅途中的意念断片:他在旧金山与横滨做了闲荡,与姜文在一个午后喝了威士忌,听一个香港人在特拉维夫唱了《我为祖国献石油》……它们曾散落在某个航班的餐桌上,某个县城空挡的酒吧里,或者许知远临时租借的公寓中……
本书是金克木谈论读书方法的系列文章的汇总。金克木作为一代大家兼杂家通人,有一个一以贯贯的读书方法,散见于其各个时期的相关文章中。如今将其收集一处,相信对于读书人是一件益事。
这部诗集提醒读者有意识地放慢生活的步调,做一些匆忙中无法做的事,比如:静静看风景,听河流的声音,做千万个梦;它是对日常生活的捕捉,比如:房子因为不堪忍受汽车废气而想要搬去乡村,颜色在不同的季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它包含对动物生活的有趣想象,比如:犀牛山一般的脊背上落着雪花和其他小动物,吼声很大的猩猩竟然在晚上偷偷跳芭蕾……它节奏缓慢,用充满童真的语言和不寻常的发问,将世界全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N/A
《吃鱼歌》收入饮食、记游的文章。作者鼓腹而歌,唱出日本文化百般滋味;率性而游,始终追寻历史的脚步和文化的脉络。可谓活色生香,动感十足。
《山南水北》讲述韩少功的写作和返乡,既是当代中国的文化事件,也是文人理想的个体实践。他的乡居生活,不失生命的自得与素朴,而他的文字,却常常显露出警觉的表情。他把一个知识分子的生存焦虑,释放在广大的山野之间,并用一种简单的劳动美学,与重大的精神难题较量,为自我求证新的意义。他的文字,也因接通了活跃的感官而变得生机勃勃。出版于二○○六年度的《山南水北》,作为他退隐生活的实录,充满声音、色彩、味道和世相的生动描述,并洋溢着土地和汗水的新鲜气息。这种经由五官、四肢、头脑和心灵共同完成的写作,不仅是个人生活史的见证,更是身体朝向大地的一次扎根。在这个精神日益挂空的时代,韩少功的努力,为人生、思想的落实探索了新的路径。三十多年前的上山下乡韩少功留下了《马桥词典》一类的作品,始于新世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