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坚信“学校是课程落实最理想的平台”,着重探讨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思路与策略。主要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基础和关系、实质与宗旨;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情景分析、校本课程目标研发;基于校本的课程内容开发个案分析、进入教学过程的校本课程开发个案分析;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过程;课程领导以及课程绩效测评。
本书是“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的一册,主要分析和介绍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外10大教学理论。全书对包括结构主义教学、非指导性教学、发展性教学、建构主义教学及后现代主义教学等在内的每一种教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及其影响进行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论述和评价,并且为了更直观地把握这些教学理论,还提供了许多教学实例。本书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评价客观,语言平实,可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干部学习和研究国外教学理论的读物,也可供师范院校学生学习、参考。
本书通过分析整台众多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在融汇大量鲜活案例的基础上,以新颖的创作手法和情真意切的教育语言从九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怎样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如何正确认识后进生,坚守对后进生的教育之爱,唤起后进生向上的信心,解开后进生的“心结”,有针对性地解决后进生的“问题”行为,加大对后进生的学法指导,提升后进生的自身能力,善用工作技巧来解决后进生问题,走出教育后进生的误区。本书有较强的可读性、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对教师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有实际性的参考和切实有效的帮助。
本书按章节依次阐述了不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大脑工作的九项基本原理。它们在课堂就同在实验室一样经得起考验,因此可以运用在课堂环境中。其中许多原理对你来说可能并不新鲜,如“事实性知识很重要”“练习是必要的”等等。真正使你惊讶的是下面的内容:你将会知道人们的思考能力还不如认知能力;你将会发现作者经常只能写出他们真正想表达的内容的小部分,他们想说的内容很少能体现在阅读指导中(reading instructions),却大量体现在学生应该掌握的事实性知识上;你将会找到毋需费力就能记住《星球大战》剧情的原因,并学会如何把好记性带入课堂;你将会跟随电视明星乔治·豪斯医生分析病例,并探究你不能使学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思考的原因;你将会看到像玛丽。凯特、阿什利·奥尔森姐妹一类的人如何帮助心理学家研究一种表面的事实:孩子
2013年4月,江苏教育出版社为全国的教师献上一本由吴非老师倾心主编的教师手记——《一盏一盏的灯》,作为2013年献给教师的一份礼物。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中关村小学以教师发展的多角度和多侧面为特色,学校成立了“专家工作室”,每周分学科请来专家,给教师的课堂“把脉”,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困惑及问题,给予具体指导。学校注意用学术氛围感染教师,为教师们搭设课堂展示的舞台。本书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还原教育现场,展示了中关村一小的不同特色的名师是如何练就的,对于中小学学校极具借鉴价值。
《为意义学习设计:知识可视化工具教学应用》以知识可视化工具为切入口,探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的实践应用情况,构建了知识可视化工具支持学生意义学习的框架设计。从意义学习角度探索知识可视化工具(包含启发式草图、概念图表、视觉隐喻、知识动画、科学图表)的应用,开发出一些可供学校和教师借鉴的工具,总结出知识可视化工具支持学生意义学习的若干推进策略。研究成果已经被多所中小学,以及社会学术团体和公益组织进行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正是这样的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鲁迅和孩子的挚爱,使得刘老师知难而上,进行了几乎是拓荒式的试验,表现了难得的胆识和智慧。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刘老师的试验取得初步成效,在教育期刊上发表以后,竟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全国各地的许多老师都主动参与讨论,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大大深化了刘老师的试验,在这个意义上,刘老师的这本书也是一个集体智慧的产物。而这样的热烈回应本身,也就说明了,探讨小学鲁迅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小学语文界共同关注的课题,进行深入讨论与实践的条件已经成熟。本书的出版,正可视为一个标志式的开端。 鲁迅是一条奔腾不息的精神之河,他哺育所有的人,不只是绍兴人、湖南人,是所有的炎黄子孙,当然也包括儿童。 把真实、丰富的鲁迅还给儿童,不只是刘发建,我们都有这个责任! 教
在教师职业生涯的长长旅途中,谁不曾有过困惑和忧伤?谁不曾有过徘徊、迷茫、焦虑甚至痛苦? 一线教师最感困惑的问题是什么?它可能是一个问题学生的挑战、一次家长的刁难,也可能是人际关系的压力,或者是职业发展的迷茫。它可能是一个个细小的具体问题,也可能是教育者信仰和价值观的大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却很难得到切实的指导,哪怕是有人愿意倾听! 本书即是教育专家万玮老师对一线教师提出的各种困惑的集中回答。 多年来,许多一线教师纷纷给万玮老师来信、来电,或博客留言,或在万玮老师讲座时提出种种疑难问题。作者从中精选典型意义的36个问题,逐一进行解答。这些问题涉及教师成长、人际关系、班级管理等诸多方面。作者的答问并不限于提供教育技巧、解决具体问题,更重在启发读者
本书详细分析了教师职业生涯可能出现的十大误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避误区的方法,视角独特、观点新颖、阐述明晰。不管你是即将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还是对教学工作感到茫然的年轻教师,抑或觉得自身专业发展出现“高原现象”的中年教师,回首过去颇有遗憾的老教师,阅读此书都会受到许多启发。 本书作者曾在省级重点中学任教13年,在教育媒体做过6年编辑记者,现为首批重点职校德育教师,在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接触过各种学生,见识过诸多同行,也深入思考过各种教育问题。《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一书就是其思考的结晶。
《高等教育学》以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旨趣,介绍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探讨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分析教师专业和专业发展、学生群体的学习过程,进而阐述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和管理,力图有机整合高等教育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本书按章节依次阐述了不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的大脑工作的九项基本原理。它们在课堂就同在实验室一样经得起考验,因此可以运用在课堂环境中。其中许多原理对你来说可能并不新鲜,如“事实性知识很重要”“练习是必要的”等等。真正使你惊讶的是下面的内容:你将会知道人们的思考能力还不如认知能力;你将会发现作者经常只能写出他们真正想表达的内容的小部分,他们想说的内容很少能体现在阅读指导中(reading instructions),却大量体现在学生应该掌握的事实性知识上;你将会找到毋需费力就能记住《星球大战》剧情的原因,并学会如何把好记性带入课堂;你将会跟随电视明星乔治·豪斯医生分析病例,并探究你不能使学生像真正的科学家一样思考的原因;你将会看到像玛丽。凯特、阿什利·奥尔森姐妹一类的人如何帮助心理学家研究一种表面的事实:孩子
本书提供了教育评价发展概览,从测验的历史讲述至提高教学质量的实用评价方法。书中探讨了如何确定评价时间、如何安排特殊的评价以达到特定的要求、如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及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帮助老师学习正确地运用评价方法促进教学。
《学校在窗外》是继《童年与解放》之后,台湾教育名家黄武雄推出的又一扛鼎之作。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探讨了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趣向,提出要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本书直指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等一连串根本问题,在探寻中一一揭露出学校教育、知识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 优美流畅的文笔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使作者在讨论严肃的教育问题时并不枯燥。作者在书中与读者一起静静思索,一扇大窗缓缓开启,窗外是远方因想象而愈见真实的景致,而我们的视线,也将随着思索望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