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三篇构成。*篇从 4 个切入点解释广域规划的概念与内涵。第 1 章对日本广域规划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可持续性社会发展为目标,就当代社会条件下重构广域规划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第 2 章聚焦于多元化价值的 多元统合 论进行展开说明,对能够 整合 多元意见的规划编制方法进行论述。第 3 章则以地方城市为舞台,对区域自主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成果进行整理,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自主化发展理想状态。第 4 章广域规划核心内容,针对产业振兴展开专题论述。结合亚洲各国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实践,区域产业政策的理想状态进行系统论述,对持续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必要性进行说明。第二篇为案例分析。第 5 章列举日本国内实例,通过对东京圈、近畿圈、中部圈大都市圈规划评价,以观光为主题的区域合作动向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针
《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实施与评价》以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其15年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与分析:首先,以描述的方式交代15年间城市设计所发生的复杂而有趣的事件,对核心地块城市设计管理操作过程进行了客观展示和呈现;其次,通过这些事件以及实地调查访谈,将城市设计原型与实施结果进行比照,总结城市设计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实施后哪些方面得到了实施、哪些没有得到实施、为什么没有实施,并对其设计结果和管理实践过程作出评价;后从社会结构性因素和城市设计实践主体两方面对城市设计的实施效果作成因解释。 《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实施与评价》可供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等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中心已经成为后工业化伴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大城市以及城市区域的普遍现象。首先,本书从分工视角出发,结合四大类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具体分析,深入解释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细化以及这种分工在空间上集聚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不同行业的空间叠合进一步讨论了多中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特征。*后,理论结合上海实践,补充了特定制度和环境下分工程度对于城市多中心影响的相关认知。 周静编*的《城市多中心发展的驱动力--基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快速细化的研究》适合城乡规划、城市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师生阅读和参考,也可供从事城市总体规划、战略规划工作的规划设计人员使用与参考。
本书对城市及城市群体形成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与扩展,对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历史特点进行比较与概括,对其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与提炼。在对中国西部城市群落空间重构进行理论分析与探究的基础之上,考虑城市群体引领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并结合西部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多中心一外围城市群落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并对该理论内涵进行了界定、模型推导和实证检验。
唐晓岚主编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是以风景资源学、旅游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为依据,借鉴国土、区域、城乡等相关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相关的实践与研究发展编写而成的。内容包括: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概念、概述、理论基础、资源调查评价、总体规划编制、详细规划编制、专项规划(保护培育规划、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游览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基础工程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分期发展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及3S技术手段应用。《风景名胜区规划》力求全面而系统地传授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及相关方法,并注重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案例丰富,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实用性,可供各高等院校风景
由孙鹏、曾刚、尚勇敏、海骏娇编著的《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市为例)/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系统地论述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内涵,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明确了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科学基础,并运用“斥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标体系。此外,本书还以上海为例,论述了上海这一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科学基础、规划方法、技术流程和战略措施。 《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市为例)/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可供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宏观管理人员、相关咨询企业人员学习、参考。
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同时,出现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如城市文脉缺失、城市肌理被破坏、城市环境被污染……城市病无疑正在透支城市的未来!
《长三角地区绿色住区适宜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等。
《瑰丽家园巧营造:住区规划》是“新农村住宅建设指南”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扼要地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理念,在提出新农村住宅小区的规划原则和用地选择的基础上,分章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住宅小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计规划布局、道路交通和绿化景观规划设计。并辟专章编入经过精选的历史文化名镇(村)中的住宅小区、新农村小康住宅示范小区、村镇住宅试点小区共20个规划实例,以便广大读者参考。书中内容丰富、观点鲜明、理念新颖。努力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特殊性,是一本实用性、可读性较强的读物。适合于广大农民群众阅读,可供从事新农村建设的广大建筑师、规划师等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中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书。
追求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解决伴随的城市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困惑的抉择。纪爱华编*的《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优规模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从生态城市的全新角度研究城市*优规模的科学方法,建立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优规模的求解模型,分析和评判城市规模现状的合理与否。进一步指导城市的科学发展,并以青岛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希望本书能够打开一个研究城市规模的全新视角,让我们一起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共同思考。
在中共十八大开创的政治新格局背景下,“美丽中国”成为新一轮城市形象的核心竞争要素。林小露、孟建编写的《山水城市的形象规划与传播--美国中国视野下的永嘉现象研究》围绕打造和传播独具特色的城市个性和形象,侧重具体的城市形象建设过程,在城市品牌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城市品牌的“中心定位”为切入点,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如何定位和传播城市品牌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从整体形象构建的角度塑造城市品牌与对内/对外整合传播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操作建议与参考依据。
本书可供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开发商、规划设计、物业管理和社会养老保障服务等单位的决策管理、规划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服务管理人员参考。
郑卫民所著的《丘陵地区生态城市设计》从丘陵地区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入手,讨论了丘陵地区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及设计新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南丘陵地区案例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实践与运用。 《丘陵地区生态城市设计》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有理论又有实践,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相关专业师生学习或参考。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小城镇的区域空间、镇(乡)域空间、镇区空间都处于急剧的变化、重组之中。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城镇将继续高速发展,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功能和用地组织不断优化、城镇体系不断转型升级等等,这些新的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变化值得我们去探索,以指导我国未来的小城镇规划实践。 朱建达编著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未来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的背景,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小城镇的区域、镇(乡)域、镇区空间形态发展的模式与特征;研究了其形态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内在机理和发展态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交通等方面多方位审视其对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总结了小城镇空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