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三篇构成。*篇从 4 个切入点解释广域规划的概念与内涵。第 1 章对日本广域规划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以可持续性社会发展为目标,就当代社会条件下重构广域规划体系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第 2 章聚焦于多元化价值的 多元统合 论进行展开说明,对能够 整合 多元意见的规划编制方法进行论述。第 3 章则以地方城市为舞台,对区域自主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成果进行整理,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自主化发展理想状态。第 4 章广域规划核心内容,针对产业振兴展开专题论述。结合亚洲各国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实践,区域产业政策的理想状态进行系统论述,对持续强化区域产业政策必要性进行说明。第二篇为案例分析。第 5 章列举日本国内实例,通过对东京圈、近畿圈、中部圈大都市圈规划评价,以观光为主题的区域合作动向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针
《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实施与评价》以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其15年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与分析:首先,以描述的方式交代15年间城市设计所发生的复杂而有趣的事件,对核心地块城市设计管理操作过程进行了客观展示和呈现;其次,通过这些事件以及实地调查访谈,将城市设计原型与实施结果进行比照,总结城市设计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实施后哪些方面得到了实施、哪些没有得到实施、为什么没有实施,并对其设计结果和管理实践过程作出评价;后从社会结构性因素和城市设计实践主体两方面对城市设计的实施效果作成因解释。 《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实施与评价》可供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等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中心已经成为后工业化伴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大城市以及城市区域的普遍现象。首先,本书从分工视角出发,结合四大类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具体分析,深入解释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工细化以及这种分工在空间上集聚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不同行业的空间叠合进一步讨论了多中心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特征。*后,理论结合上海实践,补充了特定制度和环境下分工程度对于城市多中心影响的相关认知。 周静编*的《城市多中心发展的驱动力--基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快速细化的研究》适合城乡规划、城市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师生阅读和参考,也可供从事城市总体规划、战略规划工作的规划设计人员使用与参考。
在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的四门课程中,唯有《城市规划实务》是通过人工阅卷来确定成绩的,其他三门都是通过计算机阅卷的。这是因为城市规划实务的考试内容及答题要求与其他三门课有明显的不同。其他三门课的试题是每道题有四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考生从中选择出一个(或多个)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即可,答案具有性。我们通常将这类的考题叫客观题。而把城市规划实务类的考题叫主观题。 城市规划实务的考试难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选择,考生必须根据自己对城市规划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城市规划工作的实践经验来回答问题,这比起其他三门课来就有了相当的难度。 (2)考试所涉及的面非常宽,需要了解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规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小城镇的区域空间、镇(乡)域空间、镇区空间都处于急剧的变化、重组之中。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城镇将继续高速发展,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功能和用地组织不断优化、城镇体系不断转型升级等等,这些新的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变化值得我们去探索,以指导我国未来的小城镇规划实践。 朱建达编著的《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规律--未来规划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城镇空间形态发展的背景,揭示了不同发展阶段小城镇的区域、镇(乡)域、镇区空间形态发展的模式与特征;研究了其形态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内在机理和发展态势;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交通等方面多方位审视其对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总结了小城镇空间形态
本书对城市及城市群体形成发展理论进行梳理与扩展,对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特殊路径与历史特点进行比较与概括,对其发展现状及发展困境进行分析与提炼。在对中国西部城市群落空间重构进行理论分析与探究的基础之上,考虑城市群体引领区域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并结合西部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多中心一外围城市群落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群体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并对该理论内涵进行了界定、模型推导和实证检验。
在中共十八大开创的政治新格局背景下,“美丽中国”成为新一轮城市形象的核心竞争要素。林小露、孟建编写的《山水城市的形象规划与传播--美国中国视野下的永嘉现象研究》围绕打造和传播独具特色的城市个性和形象,侧重具体的城市形象建设过程,在城市品牌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城市品牌的“中心定位”为切入点,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对如何定位和传播城市品牌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从整体形象构建的角度塑造城市品牌与对内/对外整合传播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操作建议与参考依据。
《长三角地区绿色住区适宜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现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径等。
中国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同时,出现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如城市文脉缺失、城市肌理被破坏、城市环境被污染……城市病无疑正在透支城市的未来!
唐晓岚主编的《风景名胜区规划》是以风景资源学、旅游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为依据,借鉴国土、区域、城乡等相关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相关的实践与研究发展编写而成的。内容包括: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概念、概述、理论基础、资源调查评价、总体规划编制、详细规划编制、专项规划(保护培育规划、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游览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基础工程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分期发展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及3S技术手段应用。《风景名胜区规划》力求全面而系统地传授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及相关方法,并注重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案例丰富,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实用性,可供各高等院校风景
本书可供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开发商、规划设计、物业管理和社会养老保障服务等单位的决策管理、规划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服务管理人员参考。
追求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解决伴随的城市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困惑的抉择。纪爱华编*的《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优规模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从生态城市的全新角度研究城市*优规模的科学方法,建立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优规模的求解模型,分析和评判城市规模现状的合理与否。进一步指导城市的科学发展,并以青岛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希望本书能够打开一个研究城市规模的全新视角,让我们一起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共同思考。
《广场尺度》是一本以相同比例尺度绘制的城市空间的平面图集,本书旨在通过提供独立而准确的城市平面,回答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这些领域中的师生们的一些基本问题。 本书收录了世界范围内七十八座城市一百个开放空间平面,描述了每座城市中面积大小相同(0.5平方公里)的空间区域。平面图附加的照片、图表和文字为设计师阐释了平面或城市空间中的本质内容。不同于单纯的历史性描述,本书尝试探讨了在城市背景下人们建设城市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10本书对城市设计进行了比较和重新诠释,对于那些想从现存城市和城市空间设计方法中学习知识的人来说,这种形象化的编排方式是帮助理解的绝佳资源。
郑卫民所著的《丘陵地区生态城市设计》从丘陵地区生态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分析入手,讨论了丘陵地区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及设计新技术。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南丘陵地区案例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了实践与运用。 《丘陵地区生态城市设计》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有理论又有实践,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相关专业师生学习或参考。
建筑设计从过去的房间设计进展到空间设计是当 代建筑学的一大进步,如何塑造建筑空间领域是学会 建筑设计的基础。在城市与建筑设计中限定空间的要 素多种多样,环境空间、城市空间、建筑空间、室内 设计各类空间之间均有相互联结的体制、层次、类型 和设计手法。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必须学会营造 丰富有趣的空间设计原则和方法。荆其敏、荆宇辰、 张丽安*的《建筑空间设计/建筑学与学建筑丛书》 一书的内容是描述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原则 和方法,可供设计师、规划师、相关领域的师生以及 关注空间艺术的广大读者阅读。
追寻南京市规划局市政规划管理工作联动计划(2003—2008年)走过的六年奋斗历程,我们常常会有一种紧张和眷恋弥漫心间。毫无疑问,六年来,市政联动计划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对市政基础设施本体功能、地位进行了深度挖掘并进行了理性的解析,从而树立了市政团队精神,展示了多姿多彩时代风貌的旗帜;走出了超前储备规划,科学引领发展指导建设的道路;构建了市政管理体系,提升统一扎口长效管理的平台;强化了品牌战略理念,营造储备优质规划成果的宝库。六年来,联动计划以鲜明的规划观点,独特的思想魅力,吸引和激励着一批批联动计划的参与者和规划成果的使用者。六年来,联动计划集聚各路精英,展开大规模的攻坚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南京城市规划史上不断书写着灿烂的辉煌。
由孙鹏、曾刚、尚勇敏、海骏娇编著的《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市为例)/ 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系统地论述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内涵,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明确了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科学基础,并运用“斥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标体系。此外,本书还以上海为例,论述了上海这一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科学基础、规划方法、技术流程和战略措施。 《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市为例)/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可供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专业人员以及政府宏观管理人员、相关咨询企业人员学习、参考。
王承慧编著的《转型背景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研究》整体框架围绕“基于全面的发展回溯和检讨基础之上、探讨转型背景下的新区居住空间规划应对”这一研究目标展开。将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研究:首先,展开相关理论研究,了解相关理论研究的重点以及当今研究前沿;其次,进行国内外城市扩展过程中居住空间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对作为城市扩展方式之一的新区居住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后,进行转型期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应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