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贯通古今的北疆军事重镇。大同“山环采凉,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白登,屏全晋而拱神京,巍然重镇”。因此,大同自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定边建置,一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争达千次以上,像白登之战、参合陂之战、土木堡之战等重大战役就有八次之多,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也发生在这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李牧戍守雁云代,汉高祖受围白登,李广、卫青、霍去病远征朔漠,拓拔珪迁都平城,郭子仪收复云州,李靖夜袭定襄城,薛仁贵云中解围,抗割让吴峦拒城,常遇春攻克大同,徐达增筑大同城,于谦巡边守大同,郭登大破瓦剌军,守古城姜壤抗清,宋世杰攻占府衙,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等,一大批卓越军事人物在这块古老的土
《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是一本关于美国自然文学的教材,以中文为主写作,附有大量的英文参考资料,既基于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状况,又从中国学生可以理解的角度,对自然文学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其经典作家和代表性作品进行评述和相应的理论解释,使中国学生和有兴趣的专业人士掌握英美自然文学的概貌和基本内涵。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是2001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的一种。今蒙复旦大学出版社厚意,印行修订版,我想借此机会感谢贺圣遂先生、孙晶女士和社中其他诸位朋友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其情其谊,并不只在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的出版和包括《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在内的这套“现代中国文学史论丛书”的出版。我这本书的所谓修订,其实只是少数地方补充一些论述、改动几个字句而已,原来的面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比较研究》从中西方古典戏剧互为参照的宏阔视野出发,运用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滤取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停叙”、“幕后戏”、“预叙”、“发现”与“突转”几个论题切入,以解读大量戏剧文本为依据,尝试就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展开专题性的比较研究。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以1898至1998的百年中国诗歌变革行程为研究范畴,有机整合了中地、台湾、香港的诗歌现象,提出和实践了研究现当代文学现象新的思路与方法,开拓了20世纪汉语诗歌的研究空间。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认为,百年来中国诗歌是一种在诸多矛盾与问题中生长,在变化、流动中凝聚质素和寻找秩序的文类。它面临的考验,是如何以新的语言形式凝聚矛盾分裂的现代经验,如何在变动的时代和复杂的现代语境中坚持诗的美学要求,如何面对不稳定的现代汉语,完成现代中国经验的诗歌“转译”,建设自己的象征体系和文类秩序。如今的现代汉语诗歌,已经从古典诗歌中独立出来,不再是新不新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不再是“横的移植”或“纵的继承”的问题,而是能否从诗的本体要求和现代汉语特点出发,在已有实践基础上,于
散文家、诗美学研究专家、诗人李元洛应邀重新选编唐诗三百首,以“新编”为特色,以“今读”相辅佐,遵循“力求新创,古为今用”的厚则,所选三百三十首诗歌全为新选,《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分为社会、自然、人生、艺术篇章,同时,选编者以诗人和学者的眼光对每首诗都做了较有深度而又精炼的赏析。赏析文字适当联系“五四”以来的新诗与旧体诗作品,使这个唐诗选本充满了当下感与时代感,间接地也使得这个选本所涉及的诗歌远远不止三百首之数。可以说,一部《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在手,可以欣赏到的诗歌却多达近千首。
《清代八股文》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对象,成为腐朽空洞的代名词。如何能理解这矛盾的现象,又如清楚理解这五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与20世纪衔接着的这段历史,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问题,邓云乡先生本着这样的思路撰述了这本《清代八股文》。 《清代八股文》分了十八个题目,尽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八股文,并举了各种例子予以说明。其历史作用除在各篇中结合事例说明外,在《历史作用试析》中尤作了总的综合说明,使读者拨开模糊的历史面纱,真正了解这一历史上颇具争议又关系重大
本书显示了批评之必然所为:向熟悉的文本提出当代问题,来重新激发它们的活力,如是澄清文本,深化它们的神秘内涵。米勒教授令人欲罢不能的概念游戏,将为这些小说赢得新的读者,同时引导其他读者深入他们上一次阅读错过的神秘症候。米勒的意义探索精彩绝伦且饶有成果。他讨论的所有小说都因他的阅读而光彩照人,不仅如此,它们似乎都因为他的言语而倍添荣耀。阅读米勒,即是去同时发现其一,一个叙事传统新增的品质;其二,他那种特殊的细心且才华横溢的批评,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屈原《天问》一篇之“文义不次序”,是困扰了历代学者近两千年的一大疑案。本书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证明了《天问》传本确有错简,并用科学证明的方法整理复原。对《天问》中大量的神话和古史传说,在博采前人注释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事考辨,提出了四十余处新说。又对全篇今译简注,以期这篇古典的经典作品能够雅俗共赏。此书问世,对研究和学习《天问》都有的参考价值。 为便于阅读和对照,在每节之前标注了整理本序号,同时又在圆括号之内标注了传本原序号,供参照比较。《今译》简注排在每小段之后,以整理本序号为注文序号。《考辨》也沿用整理本序号,不另编号。考辨中主要的新说编有提要表,附于篇末。另外,附有《天问错简整理本》卡片,作为检索工具,也可以当作书签使用。
本书收集了二十世纪不同阶段海内外鲁迅研究的精华,全面展现一代文化思想巨人风貌,深刻揭示鲁迅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专著四部:《心灵的探寻》、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汪晖《反抗绝望》、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论文集两部;《围剿集》与《红色光环下的鲁迅》,令人感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鲁迅迥异的解读。另有许寿裳、许广平、周作人、冯雪峰、胡风等回忆文章多篇。
《民国旧体文学研究(辑)》是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的会刊之一,为纯粹的学术刊物,采用以书代刊的方式刊行。 《民国旧体文学研究(辑)》专门针对民国旧体文学本身相关问题进行的各种研究,属于民国旧体文学史领域。 《民国旧体文学研究(辑)》专门探讨民国时期对古代、近代的诗词、曲、赋、文及其批评的研究,属于民国阶段的古典文学学术史领域。 《民国旧体文学研究(辑)》研究民国旧体文学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新文化以及当代文化等关系。 《民国旧体文学研究(辑)》主要针对民国域外汉文学、汉学。 本书专门对当前有关民国旧体文学等电子资源进行学术性的评估与推广的相关研究。 本书适当对民国以来的旧体诗词曲赋进行搜录、评选、刊登。本书专门针对当前与民国旧体文学有关的各种学术资讯
本书为河北省年度社科基金项目“河北文学与中国共产党文学传统”的结项成果。百年河北新文学与中国共产党文学传统之间有天然的亲缘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艺术主张、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历史以及党的精神品质,在河北文学中都得以呈现。本书通过对河北文学与中国共产党文学传统关系的梳理,从中国文学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叙事、精神谱系书写和中国共产党艺术主张的践行,总结出经验范式,为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学发展尽一份力量。
陕西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域,而陕西作 家在中国的文学创作格局中,也是算得上是重镇,是 了解中国文学发展面貌,不可忽略的部分。中国文学 陕西卷编委会编的《中国文学(陕西卷上)(俄文版 )》,收录了陕西籍和长期在陕西生活工作的作家 1954—2014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16篇。入选本卷的作 家大多在中国文坛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如路遥 、陈忠实、贾平凹等,而入选的作品则为他们的代表 作,这些作品既充分展现了作家的写作风格,也展示 了中国文学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轨迹。本书入选中国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收录作品包括路遥的《姐姐》、 陈忠实的《信任》、贾平凹的《满月儿》、叶广岑的 《本是同根生》、红柯的《美丽奴羊》、京夫的《手 杖》、吴克敬的《油菜地》、邹志安的《支书下台唱 大戏》、杨争光的《公羊串门》、程海的《三颗
《古写本〈尚书〉异文研究》对古写本《尚书》异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总结了异文中隶古定古文的构形特点及形体演变通例,并选取部分典型字例进行详细疏证。全面收集了异文中的隶楷异体字形,并从简化、繁化、变异、混同四个方面对这些隶楷异体字作了详细讨论。将字形比对分析的成果与历代《尚书》文本及古注相互印证,用于评鉴历代文本校读和古注得失,并且对《尚书》文本的解读给出倾向性的意见。本书对《尚书》写本用字研究、传世古书用字研究和《尚书》文本研究,都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