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在1919年至1936年期间18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凭借其深厚的文学蕴涵和冷静敏锐的洞察力,这名出色的批评家对英国文学史上具有时代重要性的代表诗人进行了承前启后的审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批评的意义和手法的独到见解。
文学作品的文本不能单靠自身而存在,它存在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其生产、传播、接受等是依托于各种各样的社会语境而存在的。在此问题意识下,本书试图对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社会存在形态进行探究,解开“文本的密码”:di一编“权力控制下的文学创作”,探讨在以皇权为的古代社会中,文人与国家统治权力发生冲突时,他们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发表言论、进行创作:第二编“从‘公’文学到‘私’文学”,认为距离皇权近、与皇权密切相关的是“公”的文学,相反的则是“私”的文学,di一编主要论述“公”的文学,本编探讨与之相对的“私”的文学:第三编“文本生成论”,指出同一文体在传播范围中也有“公”“私”差别,探讨了文学文本在从“私”转向“公”的生成过程中的各种样态,揭示宋代的文本生成论。
这是有关小说叙事理论的一部力作。在纵观中外小说发展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国古代叙事思想及当代西方叙事学说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和阐述。而作者本人对叙事理论的探讨则是从叙事的本体结构、构成要素、基本模式、控制机制及修辞特征等方面展开的。作者广征博引中外文论之精华,并以对大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分析为佐证,既肯定传统的小说风格,又提出一些全新的观念,从而显示出作者对与叙事理论在总体上的贯通和把握。
《清代八股文》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对象,成为腐朽空洞的代名词。如何能理解这矛盾的现象,又如清楚理解这五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与20世纪衔接着的这段历史,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问题,邓云乡先生本着这样的思路撰述了这本《清代八股文》。 《清代八股文》分了十八个题目,尽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八股文,并举了各种例子予以说明。其历史作用除在各篇中结合事例说明外,在《历史作用试析》中尤作了总的综合说明,使读者拨开模糊的历史面纱,真正了解这一历史上颇具争议又关系重大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汉语全译本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有五百万字,装订成厚重的六册。考虑到许多读者无暇阅读全书,而又渴望了解这部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出版社建议将我为这部译本撰写的前言、各篇导言和后记汇编成《 导读》,作为单行本出版,以适应读者需要。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欣然同意,并趁此机会,另外选译了四篇参考文章,作为这部导读的附录。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全书约有五百万字,装订成厚重的六册,许多读者无暇阅读全书,而又渴望了解这部著作,本书将这部译本撰写的前言、各篇导言和后记汇编成《 导读》,作为单行本出版,以适应读者需要。
本书以“中国儿童萌芽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叶才次一种明显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这一基础观念作为进入研究的前提,以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和文学诗集为线索,在占有较为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对一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从“史前足迹”到起步、发展等各个历史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
晚清小说发达。其中,“日语小说”不仅将日本的小说带入了中国,还将经过日语翻译的其他国家的诸多作品引进中国,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李艳丽编著的《晚清日语小说译介研究(1898-1911)》聚焦于1898—1911年这一时间段,对晚清翻译小说做一初步的探讨。梳理了日语小说书目,辅以日本方面的资料,对小说模式、作者、译者、文学文艺思潮进行辨析,以“从周边看中国”的视角重新审视晚清小说。
散文家、诗美学研究专家、诗人李元洛应邀重新选编唐诗三百首,以“新编”为特色,以“今读”相辅佐,遵循“力求新创,古为今用”的厚则,所选三百三十首诗歌全为新选,《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分为社会、自然、人生、艺术篇章,同时,选编者以诗人和学者的眼光对每首诗都做了较有深度而又精炼的赏析。赏析文字适当联系“五四”以来的新诗与旧体诗作品,使这个唐诗选本充满了当下感与时代感,间接地也使得这个选本所涉及的诗歌远远不止三百首之数。可以说,一部《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在手,可以欣赏到的诗歌却多达近千首。
本书是研究、介绍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丛帖——《淳化阁帖》的专著。本书通过图文介绍了这部被称为中国书史上的一部“”的刊刻、编纂、历代翻刻的情况以及历史评价;详述了各传世名著善本以及历代翻刻本的流传、版本特点、正伪之辨等情况。是一本普及、专业兼而有之的帖学研究著作。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流传至今年代最早的一部丛帖,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它主宰了中国书法近千年的发展方向。本书系统地梳理了“阁帖”的传承与版本的演变,全面展示了“阁帖”研究的成果。此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令广大书法爱好者领略了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必将推动帖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第三次修订版,由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原会长、已任名誉会长诗人贺敬之题签。 本书共收诗词107首,是迄今收毛泽东诗词最多的毛诗版本。 本书中的“增补”、“修改”、“订正”、“备考”为编者独一无二的首创,本书不仅对诗词正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订正,而且对诸版本中毛诗的目次、写作时间、诗题等作了订正。 本书行文自然、流畅,解释详细、明白易懂,深受广大读者与毛诗研究者、爱好者的喜爱和赞美。因此,一版再版。 本书封面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意设计,壮丽、鲜艳、美观,具有收藏价值。
散文家、诗美学研究专家、诗人李元洛应邀重新选编唐诗三百首,以“新编”为特色,以“今读”相辅佐,遵循“力求新创,古为今用”的厚则,所选三百三十首诗歌全为新选,《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分为社会、自然、人生、艺术篇章,同时,选编者以诗人和学者的眼光对每首诗都做了较有深度而又精炼的赏析。赏析文字适当联系“五四”以来的新诗与旧体诗作品,使这个唐诗选本充满了当下感与时代感,间接地也使得这个选本所涉及的诗歌远远不止三百首之数。可以说,一部《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在手,可以欣赏到的诗歌却多达近千首。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汉语全译本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有五百万字,装订成厚重的六册。考虑到许多读者无暇阅读全书,而又渴望了解这部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出版社建议将我为这部译本撰写的前言、各篇导言和后记汇编成《 导读》,作为单行本出版,以适应读者需要。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欣然同意,并趁此机会,另外选译了四篇参考文章,作为这部导读的附录。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全书约有五百万字,装订成厚重的六册,许多读者无暇阅读全书,而又渴望了解这部著作,本书将这部译本撰写的前言、各篇导言和后记汇编成《 导读》,作为单行本出版,以适应读者需要。
本书以“中国儿童萌芽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叶才次一种明显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这一基础观念作为进入研究的前提,以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和文学诗集为线索,在占有较为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对一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从“史前足迹”到起步、发展等各个历史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梳理。
《中国古代序跋史论》共选出各朝代的各种“序”、“跋”代表作180来篇。除逐一对这些“序”、“跋”的特点进行阐述外,主要是对“序”、“跋”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了概括总结:一是对“序”、“跋”初始阶段的不确定性进行简单阐述;二是对“序”、“跋”雏形阶段写作的单一性进行了扼要说明;三是对“序”、“跋”完善阶段写作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论;四是对“序”、“跋”成熟阶段写作的灵活性进行了研究探讨。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序”、“跋”在各个文学发展时期所处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而展开的。 《中国古代序跋史论》以时间为经、以各朝代的各种“序”、“跋”为纬,“编织”中国古代序跋发展史;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几个高峰时期,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序”、“跋”进行了重点
小说是怎么开始写的?这就像问“人类胚胎是从何时开始算成人形的”一样难以回答。当然,一部小说的肇兴并不是从写下个、第二个词开始算的。即便只是脑海中的念头,大部分作家都有初步的草稿积累。有的作家花了数周、数月来构思,又画情节图、又设想人物的个人经历,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上可供以后参考的点子、场景、情景和笑话。每个作家有自己的写作方式。在写《波因顿的珍藏品》时,亨利·詹姆斯记下的笔记不但几乎不比完成的小说短,引人入胜的程度也不亚于完成的小说。据我所知,缪丽尔·斯帕克会在脑海里为了小说的构想苦思良久,非得要想出一个让她满意的的开头句子,她才肯开始动笔。
诗话至清极盛,在系统性、专门性和正确性等方面的成就。本书由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选收诗话34种,以评论为主,采择甚精,其中有些诗话很少流传,甚至从未刊行;校勘精密,纠正了原著许多错讹。此次再版,特邀《清诗话三编》主编、诗话学界专家张寅彭教授为34种诗话撰写提要,辨析版本源流、作者生平,概述诗话精要,更有利于读者的学习与使用。
《宋元诗社研究丛稿》收录的是欧阳光近年来研究宋元诗社这一课题的有关成果,分为上编《宋元诗社研究》、下编《宋元诗社丛考》两部分。内容包括:宋代诗社与诗歌流派;宋元科举与文人会社;月泉吟社作者群略考;释省常西湖白莲社;文彦博洛阳耆英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