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流沙河先生讲解《诗经》的作品,由流沙河先生在成都的讲座整理而成。他从诗经305篇中择取81篇典型篇目,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对诗经进行了解读。与市面上其他“注解”《诗经》的书不同,流沙河先生在书中的讲解非常注重当时的社会场景,注重诗歌的感情,语言非常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其中还有不少四川方言的使用,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本书在修订的过程中,增加了历代诗评的部分,选取方玉润、王夫之、闻一多等人的评论,与流沙河的讲解相互映衬。增加了93幅插图,包括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的图片和中国古画,诗、画、评一体,全方位理解诗歌内容。增加了生僻字注音和地名标注,无障碍阅读。
本书将《水浒传》置于宋金战争的背景中,精彩地运用史料考证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打破过去读者一般认为的水浒故事以北宋末年淮南盗为原型的印象,揭示《水浒传》的来历与南宋抗金的历史,尤其是与岳飞及南宋初年民间武装抗金的忠义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岳飞的精忠报国与冤狱或许是《水浒传》创作的zuida一股推动力。本书分为“《水浒传》的来历”“《水浒传》内外的人与事”“心态与艺术”三部分,用大量笔墨检视小说中的人物、地方、事件与真实历史和地理的关系,检点小说原型人物的悲壮事迹,也分析了《水浒传》的艺术特色,进一步论证历史真实的人与事在《水浒传》中投下了大量影子。
名教 本特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本书的论述依据和起点是 名教 概念的历史流变,尤其是现代人在具体表述中赋予 名教 的新内涵:首先是指名实不符等 名 脱离、扭曲、侵吞实际的现象,人陷溺在空幻的符号中,丧失对于实在与生活的真切感受;其次,更重要的是,它指向一种 崇名 名词拜物教 的消极思维方式; 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 又往往演变为对于 jue对真理 与 终极教条 的迷信,而拒绝在历史与社会的行进中向实践开放。本书由此提出 现代名教批判 这一课题:揭示名教成因、危害;重点依据章太炎、鲁迅与胡风的思想和实践来探析其对现代名教的洞察、警示与反抗。
穆旦(1918—1977),中国现代杰出诗人、翻译家,其贯穿一生的创作和翻译,充分体现了对新诗“精魂”的追寻及其成就,对现当代中国诗人和读者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这本研究文集是纪念诗人诞辰百年的产物,也从多方面体现了穆旦研究和新诗研究新的面向、新的拓展和成果。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翻译家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走过了一百年,鲁迅先生和未名社在介绍与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起到了开创与先导的作用,20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译介俄苏文学作品第一个高峰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1年为中苏关系蜜月期,大量翻译俄罗斯和苏联作品,这是第二个高潮。 文革 结束后,80至90年代是第三次译介俄苏文学作品的繁荣时期,此后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文学与翻译作品日益边缘化,俄苏文学翻译日渐冷落,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目前出版这本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学术价值。该书编辑方法及特点是以翻译家出生年月为序排列,大部分文章围绕个人翻译的作品谈翻译,论技巧,少部分文章是从第三者的角度(翻译家的子女、弟子、朋友)介绍翻译家的译作和经验。本文集包括早年从其他语种 转译俄苏文学作品的译者,也包括台湾
这是一部从内容到风格都独具回回特色的汉语文学史巨著,此书的出版填补了全国尚无研究回族文学方面的通史的空白。 本书介绍了或者说论述了历代回回作者的文学活动及作品。在编著中,编者在钩沉索幽、广搜博彩的基础上,几乎涉及了历史上所有的回族名人,经过多次的比较,鉴别才确定了现在的人数。本书收入了上起五代、宋,下迄清末以及近代约一千年间有代表性的回族作者及作品的评介,给有关读者集中提供一批比较系统的回族文人、诗词及其散文作品的基础性材料以及简要介评,借以促进人们在阅读欣赏的同时,关注对回族文学的搜集保存和传播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回族文学成果、文学经验和文学发展的历史。
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后的一部文章集子,主要内容为一古一今一外三类文章,各具风华。北大历年轻的天才学生,哈佛大学历年轻的终身教授田晓菲解读郁达夫、艾柯、金庸等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