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流沙河先生讲解《诗经》的作品,由流沙河先生在成都的讲座整理而成。他从诗经305篇中择取81篇典型篇目,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对诗经进行了解读。与市面上其他“注解”《诗经》的书不同,流沙河先生在书中的讲解非常注重当时的社会场景,注重诗歌的感情,语言非常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其中还有不少四川方言的使用,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本书在修订的过程中,增加了历代诗评的部分,选取方玉润、王夫之、闻一多等人的评论,与流沙河的讲解相互映衬。增加了93幅插图,包括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的图片和中国古画,诗、画、评一体,全方位理解诗歌内容。增加了生僻字注音和地名标注,无障碍阅读。
本书系“百年国学经典选刊”丛书之一种。 《唐诗杂论》系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报刊杂志上。内容涉及到文章体裁、著名诗人、诗人年谱、唐诗的成就,以及诗歌的翻译等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全书论述精辟,行文优美流畅,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引人人胜。闻一多是民国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
本书主要探究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留美归来的“学衡派”如何成为现代文学*顽强的“复古派”,并*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多余人”。作者从分析“学衡派”的“人文主义者”与“圣人”身份想象的形成入手,通过梳理“学衡派”与他们身份想象的载体——《学衡》的关系,考察“学衡派”在其特定身份想象指引下所展开的文化实践,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身份想象与中国现代文化语境的错位,力图尽量客观地呈现“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及贡献。
朱自清编著的《朱自清中国歌谣》是五四以来研究我国民间文学较早的一部专著,其雏形为朱自清先生在1929-1931年间的大学讲稿,后经整理于1957年出版。全书分6章,一歌谣释名;二歌谣的起源与发展;三歌谣的历史;四歌谣的分类;五歌谣的结构;六歌谣的修辞等内容。对中国歌谣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论述,对中国现代歌谣学的建立具有开创意义。
陶渊明既没有屈原的宏伟悲壮,又没有李白的豪放飘逸,也没有杜甫的阔大沉雄,以他百来篇诗文,何以赢得了与这三位诗国巨人比肩的崇高地位? 苏轼认为:"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王国维指出:"屈子之后,文学上只雄者,渊明其尤也。" 朱光潜说:陶渊明"崇高的诗人地位,可以和他比拟的,前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陈寅恪认为:"陶渊明不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上流,而且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 戴建业老师以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史学功底,风趣的文笔,独到的价值取向,论述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人格思想及精神世界,向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丰满的陶渊明--他是滔滔浊流中的一泓清泉,"大伪斯兴"时代里的一位真人,他超脱的人生韵味、洒落的生命境界,以及体现这种人生韵味和生命境界的诗风、诗境,便是我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以感情为主线的《红楼梦》也绝不例外。在《红楼梦》温情的背后,是残酷惊险的暗战与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是现时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里面的斗争,我们随时都在经历着。 本书作者集多年研究红楼之心得,深度剖析红楼里的各种矛盾与斗争,从性格和动机去理解人物的行为,从现实的意义去观察事件的发生。资历甚浅的王熙凤何以能够稳坐钓鱼台?探春给贾府带来了怎样的生机与危机?宝玉的婚事为何导致贾府上下旷日持久的一场大混战?安乐窝般的怡红院为何硝烟不断?贾府里的各色人物,又将在这种斗争的大环境中,经历怎样的风雨历程?通过作者犀利、透彻的分析,种种疑问都将得到解答,从而全景展现出《红楼梦》温情背后的暗战与抗争,揭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红楼风云!
本书系列入国家“八五”社科重点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全书主要综述近400年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作者基于400年前即16世纪后期晚明开始中国文学便萌发了近代化思潮这一认识,而将全书分为四编,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中国文学“由传统至现代”的发展过程。编为1 7世纪,是从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内部孕育出近代意识萌芽的阶段;第二编为18世纪,是复占思潮卷土重来和新思想萌芽潜滋暗长的阶段;第三编为19世纪,是在古今更迭和中西交汇双向撞击下,新倾向突破旧传统,旧文学向新文学过渡的阶段;第四编为20世纪,是在中国社会革命形势引导下,新文学得到初步确立,并通过不断分化与组合曲折前进的阶段。全书富于创意和开拓性,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村上舂树的《海边的卡夫卡》是近几年有影响、的小说之一,曾人选《纽约时报》“2005年十佳图书”,村上也因本书荣获捷克2006年弗兰茨·卡夫卡奖。 在这样一股热读《海边的卡夫卡》的风潮中,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小森阳一却树起了一面批判的旗帜。他将《海边的卡夫卡》放置在具体而开放的历史语境下,运用精细的文本分析,揭示其对读者“疗愈”渴求的满足背后,隐藏着抹杀历史、勾销记忆的话语结构…… 该书出版后,在评论界和读书界引起广泛关注与巨大反响,被视为对《海边的卡夫卡》及“村上春树现象”最为深刻而精辟的解剖。
本书是中国近代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于20世纪30年代写成并出版的一部影响深远的名著,本书不仅总结和阐发了清代学术思想,而且对开清代学术先河晚明二十多年和作为清代学术的结束和蜕化的民国十余年的学术思想也有所涉猎、论述。它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为学杰思想史类著作中难得的佳作,出版后影响巨大,至今仍备受广大读者推崇。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字的讲义中,作者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的专门论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巨细兼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洵梁氏学术论著之代表。 本书讲义目的,要将清学各部分稍为详细解剖一番。但部分解剖以前,像应该先提挈大势
作者自云:“绛楼十二”,编成付梓,旧文重理,新作偶添,裒然成帙,亦自可存。这可以提供一面“镜子”,从中照见我这多年来研治“红学”的轨迹、得失、拓路、升阶。“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集毕生研究之心血,终成“红学”巨著《红楼十二层》。本书从《红楼》文化、《红楼》本旨、《红楼》女儿、《红楼》灵秀、《红楼》审美、《红楼》自况、《红楼》脂砚、《红楼》探佚、《红楼》真本、《红楼》索引、《红楼》解疑、《红楼》答问等全方位探寻了《红楼梦》的种种悬案,“给沉冤文海二百数十年的雪芹平反”,还原历史真相。“闪电般的灵感和严密的考证中,沿续着中华文化的一脉心香,雅人深致,引人入胜。”
俞平伯(1900~1990),本名铭衡,字平伯,浙江德清人。红学家、文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红楼梦辨》于1923年初版,是“新红学”史上的专著和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集中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问题,中卷主要剖析前八十回的文本,下卷则侧重佚稿与脂评研究。《红楼梦辨》沿着胡适开辟的《红楼梦》“自传说”的道路,通过内外证的研究辨析,将通行的百二十回程刻本分割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原作,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意在恢复《红楼梦》的本来面目。本书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