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活动,有一种矛盾的现象:他积极推荐鼓励其友人、门生担任蒙古政府的官职,并结交一些权贵,而自己却坚辞不出仕。继任其父耶律楚材为蒙古中书令的耶律铸曾多次写信并派人招致元好问。元氏回信说: 断不敢往。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元好问鼓励儒者做官,是为了行儒道;而他自己辞官不就,则是为了尊儒道。道尊则易行,道行则益尊。同时,他不做蒙古帝国的官,也是忠于金国、金君的表现。他的哥哥元好古就死于蒙军的屠刀之下。 1257年农历9月4日,元好问卒于河北获鹿,归葬于秀容祖坟(今忻州城南韩岩村),享年68岁。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方面。他对自己的成就极为自信,自许为李白、杜甫一流,而在秦观、晁补之、贺铸、晏幾道诸人之上。其《天涯山》云: 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
《国学经典:李贺诗集》在群星璀璨的唐诗天空中,李贺是卓异的一颗。虽然上天只赐予他二十七年的短暂生命,但是千百年来这位伟大的诗人却像恒星那样一直闪耀着熠熠光芒。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在现代的钢筋水泥从林中,人们似乎渐渐丧失了对于古典精神的继承,直到重新阅读纳兰。我们几乎想象不出,这个名满京国的贵公子是怎样在浮华中守望着一种纯净的人生、一方精神的自由。他已不再是词论家眼中那个“以自然之眼观物”的满族词人,而是人们心底对于生命最本真情怀的深切关注。于是,面对人类柔弱的心灵,亲近纳兰,就成为了一次重生的精神洗礼。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于词。其词现存349得。刊印为《侧帽集》和《饮水集》两册,后多称《纳兰词》,他的词清新婉丽,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词人”、“学人”。本书收录了纳兰的减字木兰花、蝶恋花、菩萨蛮、山花子、浪淘沙等诗词,供大家欣赏。
我们对所选各篇作品,均作了今译、注释和评点。今译的难度,“信、达、雅”总是译者必向往之而又不易达到的高标准;注释则力求简明、准确;至于评析,大都点到为止,不求全面,只是编者的一些心得体会,供与读者交流而已。
本书的编排,在徐本格局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具体编次及校勘方法如下:一、《人间词话》六十四条。以王国维亲自修订、《国粹学报》旧刊文字为准(不依手稿),参校以俞平伯先生点校本、赵万里先生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及徐本。二、《人间词话删稿》六十二条。较徐本多出十三条。系从国家图书馆藏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中删弃未刊部分(包括已删去及未删去而不用者)辑出。基本次序仍参照徐本;增补的词话以类相从,插入相应位置,凡说明“徐本未收”的,即为增补词话。徐本《删稿》部分经由赵万里修订,部分文字已与手稿本不同;本书所收《删稿》基本以手稿文字为准,凡与徐本不同的文字,则出校记。三、《人间词话附录》二十六条。较徐本少三条。其中论王周士词一条,经王幼安考订,实系阮元评语,而非王国维论词之
诗歌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相异而又相通,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主动地探索、研究诗歌与绘画的相通相融,诗与画在意境与形式上的融合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美学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李商隐现存诗594首,又《集》外诗l6首,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录入4首,共诗614首,但有的诗显为误入,故所选以正编3卷为据。 本书以明汲古阁《李义山集》木石居影印本为底本,异文酌情参校其他版本,不另作校记。 本书选五绝13首,五律14首,七绝93首,七律58首,古体7首,计185首,约占李商隐现存诗30%。义山近体,尤其七言律绝,既多且佳,故所选亦多;限于篇幅,古体及排律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韩碑》、《井泥》、《骄儿诗》、《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等,均未能入选。若按内容分类,计选恋情诗(不含“无题”)24首,感怀诗29首,咏物诗18首,咏史、怀古27首,寄赠、送别诗22首,寄内、忆家、悼亡之诗20首,政治抒情诗18首;“无题”单列一类,则选了27首。诗按编年顺序排列,以《向晚》为界,前为编年诗,后为未编年诗。诗是
唐诗既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学的独有特色,如含蓄、隽永;又化展示了中国文学最通用的表现技巧,如借景抒情、喻物言志等。可以说,只有读懂了唐诗,才能真正读懂中国文学。
本书为“中华大字经典”一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这套小书精选了数十篇介绍、评析古典诗词的文章及论著,初辑分为“诗经”“古诗”“唐诗”“宋词”四册,入选的文章大都出自现当代卓有建树的大家之手,评析的对象也都是文学史上早有定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编选时有意回避了目前常见的鉴赏辞典、入门指导一类针对初学者的指导文字,而力求网罗那些既有睿知灼见,又带有作者个人鲜明的风格风采,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具有相当影响的重要篇什。对大众来说,程度上可能偏深一些,但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阅读和品味的乐趣。 本丛书的文章既不出自一人之手.写作年代也有数十年的跨度,在行文用字上难免与现在通行的现代汉语规范有抵牾的地方。
本书以月份为经,以作品为纬,系统地介绍我国古典诗歌的名篇佳作和发展情况,并介绍了关于诗、词的格律常识。对较长的名篇,或安排在两三日里,或选择其中适宜普通读者阅读的片段。甚短的诗作,则一日二首。 入选作品,首先考虑系统性,然后考虑其代表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凡是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或比较重要地位的作家的作品,本书尽可能选入。在各个历史时期所选篇目之后都附有一篇介绍该历史时期诗歌概貌的短文。只需每天抽出少量的时间,再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一年之后,读者就足以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佳作和发展脉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