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北京丛书”包含四个子系列,分别为《古代诗歌中的北京》《古代戏曲中的北京》《古代散文中的北京》《古代楹联中的北京》,选取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门类——诗歌、戏曲、散文和楹联,广泛搜集、整理历史上在北京创作,反映京味文化和古都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并约请名家精心解读背景内涵,详尽注释字词典故,助力读者品读理解北京历史文化。该丛书全面反映北京的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的丰厚底蕴,借助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让广大读者在文艺作品美的熏陶中,记住北京乡愁,增强文化自信,体悟古都文化的源远流长、京味文化的有容乃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品特是一位富于演出经验的戏剧家,他的戏剧不仅具有文本价值,而且富于舞台效果。 《品特戏剧集》分为《送菜升降机》、《归于尘土》两卷。 本卷为《归于尘土》,收录了品特代表性的“风景”、“往日”、“无人之境”、“背叛”、“月光”、“山地语言”等8部剧作及4篇演说。 品特作品中的角色多是失业者、小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物,擅长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诺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揭露了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直闯压抑的密室”。
译者力图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份既忠实于原作,又晓畅可读的译文。但前者显然应置于首位,因为翻译是一英受限制的工作,要让马基雅维里说中国话,更重要的却是要让读者能读到马基雅维里写下的话。译者心目中的本剧读者,除了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还包括对也基雅维里其他方面思想感兴趣的人.这两类读者的要求似乎是有所不同的,要想同时满足,犹如一仆二主,好像不大可能。剧中的诗歌。马基雅维里原作是很优美的韵文,译者尽量想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但往往力有不逮,也只好空留一份遗憾了。 译者在意大利语和文学这两方面都是外行,此次“越界飞行”,完全是凭着一股热情(thymos),很不自量力,繁荣昌盛漏这处,还望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本剧的语言,在语法、词汇等诸方面均与现代意大利语差别甚大,有许多单司,译者手头的《意汉词典》,
本书记述了评剧女伶艺术在音乐上的发展历程。描述了评剧〔慢板〕唱腔旋律发展史,分析了评剧音乐的语音结构、旋律结构、句型结构、唱腔功能结构、旋律发展的音乐学原理、各种唱调的来历、剧种声腔类型、唱腔结构的鼓曲型和旋律形态的说唱性等问题。论述了剧种音乐中语音及其腔词关系的重要性、戏曲流派在音乐上的程式性、评剧主要流派的音乐特征、评剧女伶唱腔的大口落子风格、剧目音乐与剧种音乐的关系、评剧音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逻辑等内容。并对评剧史和评剧音乐著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望着夜幕下绮丽的南京路,我似乎看见一袭蝉翼纱素自旗袍的尹雪艳婷婷袅袅、风情万种地向我走来,我似乎听见她用软糯糯、带有苏州腔的上海话对我说:“那好呀!” 我对白老师说: “我要一个在舞台上说上海话的尹雪艳!”
这里记录了我做剧场艺术的宗旨和形成剧场宗旨的历程。生命都是从幼稚到成熟,若是因为拥有生命经验而变得固执,那就是生命老化了。我想,探索别个生命的经验会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年轻。这里论述的全部是真实的生命档案,若不是有史为证,你难以想象这些个生命是那样璀璨。从五千年前的轩辕黄帝到横穿南极的秦大河……那些生命给我的生命浇铸着激情,让我在舞台上书写他们……那些邪恶和神圣,那些卑微和崇高,那些无奈和呻今……我仿佛觉得我的生命因此而有些价值了。 本书是一本倾吐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哲思、美学追求的文集,记录了陈薪伊做剧场艺术的宗旨和形成剧场宗旨的历程。而她导演的戏剧作品就是她戏剧人生转化升华出来的人生戏剧。她把人、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悲欢离合、人的命运际遇、人与历史、人与人、人与
莱辛的《智者纳坦》始自《十日谈》中“三个戒指”的故事,其中犹太人的形象一改过去的龌龊与卑鄙,成了令人尊敬的长者。剧中表达的超越民族偏见、倡导宗教宽容与人类和谐的思想更使这部戏剧成为反对宗教歧视与民族仇恨,宣扬信仰自由的一部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著述。
本书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收录了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无事自扰》、《仲夏夜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版式设计上采用左页英文右页中文的对照形式,英文原文选用1919年英国牛津本,中文由文学家梁实秋先生翻译。
描述某一文体的发展流变史,免不了要进行划段分期,对明清散曲发展史的论述也是这样,这不仅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它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结论,表明的是研究者对于明清散曲发展历史脉络和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文化、时代思潮、作家群体、风格流派、体式变化等多方面情况的综合把握,它是研究者关于明清散曲发展史各项研究成果的最集中、最直观的呈现形态。本书分五期论述明散曲史和分三期论述清散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