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其影响力是国界与时空的。但在众多读者中,不少人是震于其大名而硬着头皮去读,收获很小;还有人非常喜爱,但只是溺于《红楼梦》表面上的东西,对其深刻的内涵并无会心,少有真正进入其艺术境界后的解味之言。 为了提起读者的兴趣,带领读者尝到“梨子”的味道,又不越俎代庖地强迫他们接受那些宏大的高头讲章,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老师将数年学术研究和本科一线教学的经验融为一体,经多个学期反复实验、打磨,终成深受学生欢迎的《红楼梦》导读课。本书正是这一专题课堂的实录。鲜活的口语、来自学生真实阅读体验的互动、激情澎湃的课堂氛围中的灵感迸发,构成本书的一大特色。从有趣的问题出发(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相信也会是更多初读《红楼梦》的读者所遇到的),在对细节的分析讨论中
读一句诗容易,读一个人却难,更何况是三十二位多思的诗人。在作者心里,唐诗是一个赤诚率性的白衣少年,迎风放舟,击剑长歌,有心怀天下的壮阔,有舍我其谁的激昂。宋词则是一个冲淡含蓄的青衫客,月下徘徊,倚栏望断,有晓风残月的天涯,有灯火阑珊的醒悟。唐诗是一曲高亢入云的羯鼓,宋词是一首呜咽低徊的埙曲;唐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正午,宋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黄昏。就算相隔千年,那些阴阳平仄、长短错落的字句,无论是千般豪迈还是万种柔情,永远是人世间的语言。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在传世诗词中,那些女子或英姿飒爽,或绝色倾城,或妩媚蛊惑,或灵心慧质,她们如一幅幅绝美的画卷,令人沉醉怀想。她们的绰约之姿、咏絮之才、停机之德,被古典诗词凝炼成永恒的美,如琥珀一般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读诗品词,合上书本,仿佛耳边传来一支渺远的歌儿: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