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所著的《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是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理论的交叉,属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即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而认知诗学作为“一种新的诗学”,开启了文学文本分析阐释的新篇章。人们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通过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这两块他山之石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诗歌。
本书是一本个性解读红楼梦的心得、评论集。作者用心理学职业人特有的缜密敏锐,打破思维定势,从曹雪芹原著残本中为人忽视的蛛丝马迹中查找证据,缜密推理,大胆提出许多新观点新发现:北静王是红楼梦第二男主角;黛玉是出嫁之后才郁郁而终;宝钗落选的准确时间;药方透露出的秦可卿性格特质……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作者以细致入微的人性解读方式,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形形色色人们的喜怒哀乐,映照现实促人深思,激发正能量。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旨在全面清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发生发展历史、范畴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和系统联系。由于以各体文范畴的运用为考察对象,以揭示范畴间横向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体系为研究目的,故全书即力求保持畅通文论本身固有的丰富灵动,又凸显了范畴的理论品格及其之于当代文论与美学建设的意义。书中用大量书证,加以深入的分析,对各体文范畴的归纳小结,对统摄全局的元范畴的揭橥与分析,对范畴体系的定位与开显,使得整体上尽显丰厚著实的特点。
毛泽东一生读过很多书,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古典小说当属《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这些书毛泽东反复地读,细细地品味,从中看出了故事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以及世态炎凉,对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独到的分析,看透了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哲理,并将这些哲理结合实际,运用于战争、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中。 《毛泽东与中国古典小说》盛巽昌编著。
小说塑造了一位机智、洒脱、儒雅而又身怀绝技、侠肝义胆的英杰青年徽商代正,他奉恩师之命出山,来到市廛繁荣又受贪官奸商荼毒、倭寇侵扰的东南重镇杭州,从拯救被贪官奸商陷害的义商开始,展开了一幕幕邪不压正、令人拍手称快的精彩大戏,更谱写了舍生忘死抗击倭寇的民族正气之歌。
本书以植物多样性为背景,采用诗文的手段来“俯察品类之盛”,关注生物多样性,是跨学科的考察与研究。本书分为“锄禾日当午”“走进自然”和“古诗文中的生物多样性”三个部分。“锄禾日当午”,主要是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的随笔;“走进自然”,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感述;“古诗文中的生物多样性”,则是发表于《新民晚报?国学论谭》的关于古典诗文中生物多样性的文章。本书的大多数文章已在报刊公开发表,文笔顺畅、内容风趣,可作为认知大自然、了解古典诗词和现代文写作的参考用书。
鉴于电视节庆仪式研究在中国电视学术史上的不完备状态,本书以“电视节庆”为研究对象,以“建构主义”与“仪式传播”为研究视角,以“社会认同”为研究目标,结合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语境,运用仪式研究、政治传播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理论,深入研究电视节庆的话语生产、仪式化传播与大众认同问题。首先、文章进行了电视仪式传播的思想史梳理,科学界定了电视节庆、仪式传播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系。其次、关注特定历史时期的电视节庆出场及其中国化经验,本文以1958年以来具体的电视节庆文本为依托,更着眼于80年代以来的主要电视节庆,分析电视节庆传播的组织模式与仪式形式。再次,从学理层面分析电视节庆仪式的工作原理、功能与作用机制,包括仪式情感在无意识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复次、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研究电视节庆仪式传播的
《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中蕴含了很多为人处世、升官发财、选人用人、治家创业的大道理和大哲学而《三国演义》也创就了一套为人处世、升官发财、选人用人、治家创业的道理与哲学透过易经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就能把三国中的那些警世良言、绝妙计谋、处世良方巧妙地运用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