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个性解读红楼梦的心得、评论集。作者用心理学职业人特有的缜密敏锐,打破思维定势,从曹雪芹原著残本中为人忽视的蛛丝马迹中查找证据,缜密推理,大胆提出许多新观点新发现:北静王是红楼梦第二男主角;黛玉是出嫁之后才郁郁而终;宝钗落选的准确时间;药方透露出的秦可卿性格特质……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作者以细致入微的人性解读方式,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形形色色人们的喜怒哀乐,映照现实促人深思,激发正能量。
一些研究者认定《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是一部反对暴政、歌颂仁政的作品。然而,汤武征伐是“犯上作乱”还是“替天行道”,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常常被争论的问题。本书通过对儒家思想中关于“武王伐纣”争论的梳理,通过对《封神演义》中主要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分析,通过对“封神”意义的揭示,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高原所著的《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是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理论的交叉,属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即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而认知诗学作为“一种新的诗学”,开启了文学文本分析阐释的新篇章。人们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通过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这两块他山之石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诗歌。
“瓜饭楼手批《石头记》”系列是冯其庸先生在甲戌、己卯和庚辰等三种《石头记》的乾隆抄本影印本上的手批本,批语系作者亲自以朱、蓝双色用毛笔行书书写。批语重点是在揭示此三种抄本的特色,如甲戌本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它的珍贵之处,如己卯、庚辰两本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前未被发现者,作者一一批出,以利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冯其庸先生是书法大家,师法二王又自出机杼,独到的评批配以精美的书法,使读者在领略三种抄本《石头记》原本真貌的同时,又得以欣赏作者法书之精彩,可谓相得益彰,数美并兼。
本书收录了刘心武浸淫红楼梦28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其主要部分有四,其内容包括推演和探究红楼梦后80回真实故事的《红楼梦80回后真故事》,个性品读红楼神韵的《红楼眼神》,咬文嚼字细谙精奥的《红楼拾珠》,小小视角隐含大智慧的《红楼细处》。
内容简介
本书辑入沈乐平先生2017年至2020年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所创作的篆刻精品一百余方,内容丰富。其创作风格涵盖了古玺、汉印、流派印以及各种创新思考的实践,每方篆印相对应以书法创作,充分体现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学术思想。
本书聚焦卫礼贤的翻译思想,依托2万张珍贵的靠前手史料,首度对卫礼贤的翻译方法和理念进行了系统研究。而对如此大量的卫礼贤手稿、书信、日记、译稿、报告、讲义、期刊、杂志等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这本身在靠前外也是靠前次。这些档案绝大多数从未披露,如卫礼贤与蔡元培、胡适、徐志摩、王国维等人多次起草的《北京东方学社》简章,以及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与卫礼贤之间的通信往来。可以说,本书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在内容上,本书首度真实勾勒出卫礼贤推动中西交流的心路历程,并详述了他三创中西学术交流机构的始末。读者将从无数的珍贵文献中看到,这位德国传教士是如何如何走入中国,既与劳乃宣、辜鸿铭等前清遗老们深入交往,又历经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浪潮洗礼,走进了整个现代中国学术创
这部精致的小书,将您带入古典而绝美的诗词意象,在茶香酒韵琴音花影中,让您领略诗词之美,体悟诗意生活的娴雅和悠然。这不单是部解读诗词的书,更是部感悟人生,修炼心性,将生活诗化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