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为中国译介学权威,从事翻译研究多年,语言文字造诣深厚。全书收录三十三篇文章,分为三编。第 编分享翻译研究应有之本分及坚持,译著既要胆大也要心细;第二编介绍中西学界杂闻,褒扬中外杰出作品之余,也探讨现今学界之流弊,为作者经年做学问之心得总论;第三编记述作者对贤师益友的怀念追思。作者娓娓道出翻译界的人物、事物与读物,以轻松的笔法说文论学,带领读者一同领略翻译旨趣。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文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收录所有在《红楼梦》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从每回故事大纲说起,言简意赅剖析每种植物在故事中的运用技巧,甚至溯及《诗经》以降的文学传统。800多帧精采摄影与精细插画珍体展现丰富多变、赏心悦目的红楼世界。读者可以直接参照章回,按图索骥,轻松阅读《红楼梦》。
本卷收录罗念生先生有关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论古希腊戏剧》、《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相关文章多篇。罗念生先生终其一生都埋首于对古希腊戏剧等文艺作品的译介工作,没有更多的余暇从事文论的撰写。我们极力收集,希望读者步入一座宏伟壮丽、五光十色的艺术殿堂,找寻世界文明丰茂的根系所在。
《红楼小讲》是周汝昌为普通读者讲解《红楼梦》的二部作品。主体部分曾连载于报纸副刊,结集成书后,颇为各界读者喜爱。再版后,作者特为新版撰作小序,增写数篇讲《红》小文,并补入2000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整理稿《(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一文。全书深入浅出,对《红楼梦》的人物、故事及前呼后应、手挥目送的笔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当的解说点评,尤其是对《红楼梦》的主旨、精神,再三致意,是一部可以普通读者了解、体悟《红楼梦》真谛的入门读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词中的边塞豪情》讲述了当下的“浅阅读时代”让我们与古典文学渐行渐远,已经很少有人愿意静静地坐下来,好好地读一读古诗词了。《秦时明月汉时关:古诗词中的边塞豪情》收录了从先秦到清末的数十首边塞诗词,是一幅高度呈现中国古代军人为国戍边、行走军旅的壮美画卷。这里有史实的真实呈现,有生命的悲欢离合,也有现实世界的巧妙介入,让人们在回味边塞诗词激昂而又苍凉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感谢身边来之不易的和平。
读着那些“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如同大梦初醒一般,虽然有点恍惚,可是又很踏实。 沉淀着前生的记忆,那种神秘而喜悦的悸动,亲切温暖得让人几乎流下泪来。 心中安宁熨帖,舒缓放松。 不担心失去,因为本来就拥有。
本书内容:她们是一党。她们眼黑着这边,天天寻觅什么风吹草动,喊喊喳喳,吹向邢夫人的愚昧的软耳朵。 我刚才说了,有一种七十八回本流传过,书到宝玉祭雯,在池边泣读《芙蓉女儿诔》,便失掉后文(另有考证为据)。从这种本子来看,书中最末部分所写的一件特大事件——不祥的预兆,即是抄检大观园,那是第七十四回的事了。这件丑事与闹剧,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已露悲音”“姜凉之雾遍被华林”,关系至为重大。这场剧是谁“导演”的?就是王善保家的,是她挑动了王夫人的惊吓与怒气。……
无可否认,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不小的失误,曾给读者带来假的误导、恶的困惑与丑的恶心。在文学圭臬的衡量下,编者列举了莫言醉心性描写、热衷写酷刑血腥、沉迷于丑恶事物、放逐道德评判、漠视女性尊严、语言欠缺修炼、叙事不知分寸、写作限于重复等九大“罪状”,却仍感意犹未尽。 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所赢得的掌声余音未了之际,编辑这样一部《莫言批判》之书实在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我们思考着,行动着,自信有这样做的必要。 文学作者固然需要肯定、需要鼓励,然而我们以为,肯定不是盲目的肯定,鼓励不是盲目的鼓励。若“捧”的大旗高扬于文坛上空,定然也是对于作者的误导,遑论读者。 如果文学批评只是见风使舵,批判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而仅仅是把掌声送给那些显赫的大家,那这样的文学批评还有什么价值可
金庸是不是伟大的文学家? 金庸为何无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金庸小说与佛教有何渊源? 金庸小说在武侠小说史中处于什么地位?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小说如何排名? 三个版本的金庸小说有何差异? 让一位读了35年金庸,创金庸讲座“爆棚”纪录的文学教授,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