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写给青年人的美学入门书,以与朋友谈心的方式,将美学知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亲切自然,是最为经典的美学启蒙读物。其中,《谈美》是朱光潜早年留学西方时的美学思考和体悟,谈美从哪里来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提出 人生的艺术化 ;《谈美书简》则是其耄耋之年的心血之作,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本书将两书合二为一,全面系统地呈现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指引读者踏入美学殿堂,领略一代大师风采,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我的世界文学地图》是一部用散文笔法写就的对于世界小说、史诗和戏剧的阅读笔记,系统地谈论了世界各大洲各个国家的文学,提出了很多具有独创性的新观点,对于许多世界名著的评述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带有一定的颠覆性。 作者认为在全人类的文学中伟大崇高的标准是:大爱,极善,神秘,形而上,具有强大的象征力量,来源于终极,回归到终极,人类与宇宙的神秘纽带就是由这样的作品织起来的。更为特别的是,论述中有一个 主人公 (作者本人),像是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一样,有场景有观点,在带领我们一道游历世界文学。这位主人公三十年对于世界文学的阅读史本身就值得玩味。因此说,这是一部十分特别的、对于世界文学的系统化、有机的长篇评述。
《于丹:重温古诗词》和于丹一起,重温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于丹:重温古诗词》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根据对立统一的原则,为江户以来的日本阳明学派设计了一个对立面 朱子学派,然后根据正反合原则,把中立于阳明学和朱子学之间的学者划归为 古学派 ,企图折衷二者矛盾的学者的归纳为 折衷学派 ,后把都不沾边的学者划归为 独立学派 。在此之上该书详细论述了日本阳明学从江户到明治时期的传承,按流派和人物全面论述了日本阳明学派的源流、内容和特征。井上哲次郎的《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是迄今为止日本阳明学权威的著作,为日本阳明学在日本学术界挣得了正式的话语权。 《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对中国学者的影响非常深远。如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的梁启超的日本阳明学修养和知识见闻基本上来源于该书;张君劢的《中日阳明学比较》以该书为知识源泉;朱谦之的《日本古学及阳明学》以该书为蓝本写成。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曹雪芹何以能创作出不朽的文学经典。它既是一部研究《红楼梦》文学思想的专著,又是一部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红楼梦》、深刻理解《红楼梦》艺术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教材。作为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曹雪芹文学思想的独特创新, 前言 部分对曹雪芹的家世、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关系做了必要的简明介绍,让学生了解《红楼梦》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文化因缘。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本书从《红楼梦》中选择了十六个文学思想命题,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主要涉及曹雪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两大部分。其中,哲学思想是文学思想的基础,而文学思想又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枕上诗书:一本书读懂唯美中国艺术艺术》 中国艺术,拥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风雅千年,意蕴悠长,是中国人才懂的极致之美。 读懂中国艺术,是中国人的美学必修课。 读懂中国艺术,才能读懂中国人的美。
当今,文学批评很多时候失去体人察己的温度,有些批评家只顾孤芳自赏,眼中没有作品,心中没有读者。究其缘由,在于文学批评中对话性的丧失。而好的文学批评应如同与知己之间进行一场深层的对话。在此背景下,本书集中采访了多位60 80年代著名诗人、小说家以及文学批评家,通过面对面交谈,旨在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对话交流中引发思想的碰撞,产生心灵的共鸣,以期重建文学批评的对话性,抵达文学的深层境界。
《人间词话》是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文辞优美,但因为它的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的意象批评,所以一般读者不太容易明白它的好处。《人间词话七讲(附光盘)(精)》作者当代词学大师叶嘉莹以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为读者讲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词与诗的美感特质的区别,以及对历代词家词作的评赏。书末附有《人间词话》原文,便于读者参照体会。这是叶嘉莹关于《人间词话》的讲稿的首次出版,也是迄今问世的叶嘉莹著作中第一种图书配音像的作品。叶嘉莹演讲中对词人生命心魂的唤醒,与王国维对词知之深而言之切的感悟,构成了本书独特的魅力。
此书主要截取第五十一回薛之灯谜,对其中数首谜底进行探索和揭示。作者从解民间灯谜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与红学专家、红学爱好者不同的见解,角度新奇,有可读性。从展示民间《红楼梦》爱好者观点的角度上看,有的视窗价值。排版上采用小开本,配以红楼梦版画,双色,阅读轻松。
杜甫有“诗圣”之美誉,杜诗因为杰出的艺术成就被称为“诗史”,被认为有着“集大成”的艺术成就。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杜甫诗歌和杜诗学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杜诗研究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新解。如学界对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中所涉及的音乐机构和乐人身份向来有不同认识,本书经过对唐代乐府制度的详细梳理,对此问题作出了可信的解释。 第二,对宋代诗人学杜的具体分析。杜甫在宋代诗坛上影响深远,成为宋代诗歌的典范。本书通过详细的例证,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杜诗对梅尧臣、王安石、三苏、黄庭坚、杨万里等两宋重要诗人的影响。 第三,对宋代杜诗学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本书对宋代诗人学杜的阶段性问题、宋代诗人使用杜诗典故问题、宋诗中的杜诗风格问题,宋代的集杜诗问题等皆进
从圣诗到俳句,从莎士比亚到保罗·策兰,汉斯-狄特·格尔费特以老练的鉴赏眼光甄选出80首诗歌,结合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为读者破解诗行中的奥秘。通过解析语言的密度与内在张力、真实性与性、矛盾与冲突、形式与内容等鉴赏诗歌的关键元素,格尔费特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甄别好诗的标准,并将其概括为33个步骤。循着这一路径,读者可以深入诗歌的世界,树立自己的品味,识别出好诗。
本书以唐代诗人的生命故事为主题。“非虚构”作家、“文字世界的手艺人”袁凌以现代人意识,还原唐代诗人与世界共处的方式。袁凌找到了一条通往唐朝的迷人通道,让现代人以此进入唐朝,感受唐朝人的欢乐和悲哀,风雅和困顿;同时理解唐朝社会的丰富与复杂。 这是一部直面自我的当代精神之书、一部名为“长安古意”的现世寓言。袁凌的语言灵动、富有诗意穿透力,交织现实与虚拟,重现在唐朝的繁荣与倾覆下,唐代诗人与今天的我们共享的人性困局。
为什么汪曾祺无可替代?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复追问下去,因为这不仅关乎对汪曾祺的阅读方式,关乎汪曾祺的文学史定位,还关乎中国文学在过去与未来的可能本书挑选并细致解读了汪曾祺 代表性的十篇“高邮系列”小说,涵盖《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等名篇,从历史氛围、生活环境、创作理念、叙事风格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阐释汪曾祺的文学创作秉持的独树一帜的美学标准。在书中我们不仅将感受到汪曾祺笔下中国故事的独特韵味, 能体会出那并存于汪曾祺身上的文人味与烟火气、世俗与诗意、平和与反叛。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的现实主义巨著。二百多年来,关于它的研究著作不断出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特别是近十年来,研究成果之多更为引人注目。然如就《红楼梦》之研究方法而论,似可分成文学研究和文献学研究两大部类。 本书准备从文献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以研究作者曹雪芹生平家世、讨论《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构思、考察《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为宗旨,因而笔者将本书命名为《红楼梦论源》。由于文献材料的限制和研究者学术观点的差异,在关于曹雪芹及《红楼梦》的每一个具体课题上,几乎都存在纷繁歧出的不同意见,远远未曾达到认识的统一。 本书可能以阐述笔者个人的或个人赞同的学术见解为主,在必要时对其他学术观点予以概要介绍。读者如有兴趣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参阅有关的专著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