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 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约360首诗作从策兰一生十余种诗集中选译,全面体现了策兰一生不同阶段的创作。作为“奥斯威辛”的幸存者、流亡者和天才诗人,策兰的诗既深刻见证了犹太民族的苦难,体现了时代“内在的绞痛”,又以其卓异的“晚期风格”,把现代诗歌的艺术探索推向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境地。本书的译者长序全面介绍了策兰的生平和创作,揭示了策兰一生的精神和艺术历程及对我们时代的启示;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
如果我们作为一介凡人,来到金庸的江湖世界,会是什么模样?也许不会是“杀尽仇寇、败尽英雄”那么快意,或是“从今往后天天给你画眉”那么旖旎。 六神磊磊用大开脑洞的方式告诉我们,江湖不比社会简单:开会有开会的学问,恋爱有恋爱的法则,高手不好打交道,粉丝也往往难伺候;有些友谊你没察觉,有些情不知从何而起;沉下去看,细节之中还有细节;站起身来,数百年其实是同一个故事。 熟悉的江湖,以的视角,用金庸的坐标,讲一讲那些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
本书是有名诗人流沙河先生年过八旬后倾注心血所作的古典文学普及新著。他精心选取了《诗经》中很有代表性的八十一首诗歌,在成都图书馆开坛,逐篇讲解。讲座反响热烈,后辑录成书。《诗经》是中华文化经典作品,前人解读者已多,但流沙河先生以其深厚的古文字和诗歌研究功底,对字句追根溯源,给出全新角度的解读。书中诸多解释纠正了前人对《诗经》释义的不合理之处,并且摒弃意识形态化的释经流弊,赋予诗经纯诗学解读,正本清源,在众多《诗经》解读的作品中殊为超拔,堪称《诗经》正解。这是一本在趣味中轻松读懂《诗经》的大家普及文本,言辞雅俗兼具,幽默风趣,无疑是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上佳选本。
《于丹:重温古诗词》和于丹一起,重温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于丹:重温古诗词》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红楼梦新证》,其草创于1947—1948年,约40万言,1953年9月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连销三版,产生了很大影响。毛主席对这部书给予了相当的评价。 《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文史哲综合大型学术论著,奠定了新中国“新国学”的坚实基础。 《红楼梦新证》内涵所涉极为繁富,它的最大特点是:史料蒐辑的丰富珍贵;填补、澄清、纠正以往研究的空白、模糊、混乱、讹误等处;揭示与阐释许多历史事变牵涉作者家世生平的重大关系以及各种事故背景对作者、作品的思想之影响及曲折表现。 作者的这部红学开山之作因其翔实的考证和缜密的思辨,被学界推为红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红楼梦新证》撰写于1947年1948年,约40万言,1953年9月由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连销三版,产生了很大影响。对这部书给予了相当的评价。《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文史哲综合大型学术论著,奠定了新中国“新国学”的坚实基础。《红楼梦新证》内涵所涉及极为翻富,它的特点是:史料搜集的丰富珍贵;填补、澄清、纠正以往研究的空白、模糊、混乱、讹误等处;揭示与阐释许多历史事变牵涉作者家世生平的重大关系以及各种事故背景对作者、作品的思想之影响及曲折表现。作者的这部红学开山之作因其翔实的考证和缜密的思辨,被学界推为红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史”既是中华传统文化很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本选题以24本纪传体史书为划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史家生平与史著介绍部分,以通俗易懂、准确的语言说明时代、史家与史著的关系,凸出每一部史著的特点;名篇点评部分,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原文,通过以简小而不失具体、全面的选文努力展现“二十四史”的整体风貌;点评部分作为本选题的重中之重,解释了选文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现代人的借鉴价值;部分,对每一部“正史”都介绍几部有关的通俗读物和研究著作,以便读者对“二十四史”有更多的了解。总之,本选题是一部为初学了解“二十四史”而编写的通俗简明读物,能带领读者步入“二十四史”这座历史文化神殿。
易孟醇编著的《毛泽东诗词笺析》自1989年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广受好评,已再版2次。现增订出版第4版,以纪念毛泽120周年诞辰。本书按诗词写作时间进行排序,在体例上突破了当时大部分版本只有注释没有赏析或者重解读轻注释的框架,不仅对每一句诗词进行了详细的注释,还对作品的背景、内容、形式及思想进行了精审简要的分析,可读性很强。
温虎林编写的《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主要以乾 元二年(759)冬天杜甫自秦州入蜀二十四首纪行诗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和《万丈潭》等诗 相关的地名考释与诗歌解评为主,着力突显杜甫笔下 “蜀道难”的本意和以联章组诗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 示“蜀道难”的艺术手法。观照杜甫流寓陇蜀道期间 的思想状况、行踪交游、诗歌特色诸问题。辑录、整 理了历代同谷咏杜诗,并将历代仿《同谷七歌》体诗 辑录在一起释评,综述了近年来杜甫与赞公交游地的 学术的争鸣,并作出了简要评析。
本卷收录罗念生先生有关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论古希腊戏剧》、《论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以及相关文章多篇。罗念生先生终其一生都埋首于对古希腊戏剧等文艺作品的译介工作,没有更多的余暇从事文论的撰写。我们极力收集,希望读者步入一座宏伟壮丽、五光十色的艺术殿堂,找寻世界文明丰茂的根系所在。
《西游原旨》评点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又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为证道本中的上乘之作。由于其最终指向是先验性的虚无之气和人自身存在的药物结合而产生的金丹,所以不可避免地落入无可印证的境地,而且,刘一明的评点带有强烈的阐述金丹大道的目标,牵强附会之处在所难免。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悲剧。其原因,不是由于贾府在为宝玉择媳时弃黛取钗,也没有王熙凤设谋用“调包计”来移花接木的事,当然林黛玉也不会因为宝玉变心而怨恨其薄幸……林黛玉之死与婚姻不能自主并无关系,促使她“泪尽夭亡”的是别的原因。
本书以自然科学与古典文学邂逅的创意,把彩色图解应用到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古人以当时所熟悉的生态环境、特殊植物形态、植物名称语言、植物体的气味及植物的用途等,来表达心中的意念,从而形成带有植物名称的成语。其中有今日仍琅琅上口者,如“指桑骂槐”,也有不常用到的艰涩成语,如“黄杨厄闰”。每句成语所选用的植物都与该植物的特性息息相关,本书即针对成语中的植物专章逐一进行详细图文介绍,使读者在阅读与使用这些成语时,能更深入了解成语中的植物的含义,从而增加对植物的了解。
在《诗经》的历代研究上,出现了许多纷繁复杂、难辨其详的解释,也存在看许多脱离文本的误读。该书针对这一现象,在文献研究的背景下,从历史的、文化的、思维的角度对“误读”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对文本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具有的创新意义和学术价值。
《走进大文豪的家》从一些广受欢迎的作家的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作家周围的事物包括房屋对他们写作的影响。其中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隐居在英格兰西南部时的住所,伊夫林·沃晚期作品《旧地重游》中的原型——伍斯特郡的乡间别墅,莎士比亚童年时居住在斯特拉特福小镇的木头小屋,还有激发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故事灵感的东萨塞克斯郡内的小花园。通过探索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建筑,了解那些鲜活的人物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