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为大学生、艺术爱好者等读者群体而写的一本介绍艺术及其相关理论的著作,本书的作者展示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从非洲肯尼亚的土著雕塑到印地安人的手工艺品,从绘画到网络和多媒体艺术,作者用一种全球的眼光来组织相关的材料。面对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的时候,作者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发掘出很多看似完全不同的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完本书,我们跟随作者完成了一次穿越不同文化与地域的艺术之旅,从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艺术知识与艺术体验,同时也可以解开我们心中许多的艺术谜团,使我们获得对于艺术的整体性认识,这也许就是本书能给读者带来的乐趣与收获。
《设计思维与创新》一书对设计创新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作者从设计的思维方式、设计与创新,认识创新设计思维,创新设计思维工作方法,创新设计思维的六感训练,创新设计思维步骤,创新设计思维,原型制作与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一方面介绍了创新设计思维自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成功模式、案例、资讯等,另一方面向学习者普及创新思维的重要理念,帮助他们形成一套系统性的创新思维方法,并启发他们将理论付诸实践。
艺术所涉及的主题已不仅是纯粹的艺术本体问题。当代艺术与其他学科如何结合的问题,给艺术家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本书集合了蔡国强、贾樟柯、叶锦添、张子康等当代艺术大家的思考与实践,展现出跨界的价值——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奇妙创意。
“这真是件艺术品!”很多人都这样称赞自己心仪的东西,可见艺术是深入人心的。但读者也有过面对一件大名鼎鼎的艺术作品时,自我疑问“这是艺术吗?”的经历。 如今,为取悦大众,无论政治家、艺术家、知识分子还是娱乐明星们都做足了受众的口味,媚俗大行其道,有取代尊严、高雅成为正统的趋势。“艺术还是媚俗”是《艺术还是媚俗》的话题,我们判断一件艺术品、家具、设计作品……答案是前者还是后者决定了自己的品位。《艺术还是媚俗》以大量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例,或直截了当,或暗含讽刺地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媚俗! 也许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某些旁人眼里的媚俗之处对于他而言有着深刻意义。因此,每个人都该有权利决定,到底什么是媚俗,什么又不是……”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一个城市也好,博物馆实际上就是这个国家、这个地区、这个城市的眼睛,它可以点亮人们的心灵之灯。去巴黎,您会不去卢浮宫?游伦敦,您多半会走进大英博物馆。在拜占庭精神的沐浴中,在艺术中呼吸,感受理性的光芒、自由的张力(《艺术平台系列》)……这一切,都会让您的想象在图片与文字之间无边蔓延,这是我们的努力所在:与您一起来一次艺术之旅!而且,在那一天,当您准备妥当、整装待发时,她还可以充当您行程的完全指南。
《外国现代设计史》的主要内容为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外国近现代设计艺术发展史及风格解析,在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内容详尽,知识丰富。《外国现代设计史》主要面向高等专业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较强的针对性,紧紧围绕目前设计艺术类专业所开设的有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准确地体现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和理论。
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近十余年来百象纷呈,蔚为大观,已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一股引人注目的现象。美术史家、艺术评论家尹吉男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察觉中国艺术的这一新动向,并以独特的犀利笔法、潇洒文风,对于这一新潮流中涌现的重要艺术家、作品及流派予以深刻批评,不仅富于洞见,而且语言精彩,引人入胜。
此丛书系列旨在展示一个林林总总的美术大师的世界。那些终生献身于艺术的大师们都有着一颗赤诚之心,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显出孩子般的天真和任性;崇尚精神的自由与想像的无羁,使他们常与世俗社会发生冲突,而大师们的内心世界较之常人又更为敏感和脆弱。的艺术常常就是在这种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无法调和的矛盾中孕育诞生的。丛书多层面地展现美术大师丰富多彩的艺术与人生,同时,也力图触及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很久以来,设计被认为是商业的工具,没错,但也不全对。设计既是一种跨领域的科学,更是跨领域的思维方式。我们每年邀请来自全球的设计与商业精英分享经验和知识,本身也在帮助读者构建设计的思维。浮躁的年的年代随着经济泡沫的消退而慢慢退场,理性与忠踏实的风格悄然回归。这里的每一位设计大师都讲述了他们对人与社会的理解和探索的故事,表达出他们对生活和调序的激情,阅读他们的文字不仅是对设计精髓的探索,也是提炼自身思维的过程。 有机会请到来自全世界各领域的设计师与我们面对面地分享他们的故事和观念。设计的各种领域在21世纪越来越交汇融合,设计的思想与精神却贯穿着这些纷繁的领域。是人类传承历史的一中充满乐趣的方式,因为有乐趣,也使故事中的观念和精神更容易被大空接受和传承。于是我们选择了本书里来自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