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运动为艺术发展带来了活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开创了西方艺术发展的新时代。本书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为主题,从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多方面展开,辅以精美图片,梳理文艺复兴发展史,解读艺术作品背后的奥秘,带领读者探索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审美风尚,领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独特魅力。
《捡来的瓷器史》选取了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的节点,以工艺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与美学为血肉,尝试勾勒出瓷器史整个发展的历程,作者将这些历史节点,通过一块块并不引人注目的、所谓拣来的破碎瓷片引出,以小小瓷片切入,从工艺史的发展出发,兼及文化、美学、技术与贸易的历史,并着重梳理了景德镇作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镇的工艺技术发展引发的瓷业变革。整本书,见微知著地勾画出瓷器史在宋元至清末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面貌。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基本分析框架,以“通”——贯通古今,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为主,描述中国从传统经济向近现代经济发展的线索;“变”——体现出中国从传统经济向近现代经济转变的特点;“精”——突出分析型史学,主线清晰、文字精练为特色的教材。 本书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线,把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历程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围绕四个主题展开论述,即1840年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1840年以来中国由传统的、闭关自守和自我封闭的经济向被动地对外开放,以及1978年以来主动对外开放转变的历史过程;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近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过程:由传统农业经济向近代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转变的历史过程。将中国经济发展的
方闻教授多年来的一项学术工作,即是基于建立在谈晟广译的《夏山图(永恒的山水)/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上的一种『中国山水画视觉结构』的呈现,即呈现和说明中国山水画视觉结构是如何不借求科学线性透视,而演进为以三个不同阶段完成画面空间幻觉与视觉上空间的统一感。方闻用『永恒的山水』来形容《夏山图》,同样,《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一书所创立的『典范』意义,亦恰如该书中所用来引以为据以证风格序列的那些宋代大师『基准』之作,对于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历程而言,注定也是一座『永恒』之山。
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皮影艺术史”的专著,具体包括了:皮影戏的分布、民间流传影戏始于西汉之说、影戏于北魏时期发祥山西孝义之说、影戏由外国传人之说、明代影戏的流传、当代影戏的发展、近代影戏的兴衰、影戏始于唐代西安之说等方面的内容。 在本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曾经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收集整理了各历史时期的皮影记载和皮影戏的文稿件,结合自己20多年所走访的170多个县2000余名民间皮影艺人的田野调查问卷和笔记,整理分析各地皮影的源流发展情况,建立了皮影文字资料库、图片资料库。 本课题有创新立论:在学术上首先提出中国影戏区域性流派的划分,而且采用综合性角度和大量详实的历史材料来探索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发展。本文也首次明确了宋代“大影戏”和“乔影戏”的不同概念。(注:文学家孙楷第认为“乔影戏”即“大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
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本书收录了自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至20世纪70年代一百四十余位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的相关论述,按照历史的系统介绍了西方的美术理论。解读这些文字,可使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也可使我们以更清晰的目光,从更高的层次来了解认识西方美术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