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是当代艺术中 流行、 广泛的形式之一。《装置艺术》 清晰地描述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起,本书不仅重新审视, 重新评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许多著名艺术作品。它提供了理解与研究装置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与论述框架,此外,它还向读者介绍了 多尚未受到严肃批评关注的年轻艺术家。书中介绍的艺术家包括维拓·阿孔奇(Vito Acconci)、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马塞尔·布罗德塞尔(Marcel Broodthaers)、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材料小组”(Group Material)、伊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西尔多·梅雷莱斯(Cildo Meireles)、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
如今司空见惯的瓷器,历目前却是连接中西世界的强大媒介。《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通过瓷器自中国传入欧洲数百年间发展演变的恢弘历史,讲述了专享的近代中西文明交流的史诗故事。 重量陶瓷艺术家、《纽约时报》作家埃德蒙·德瓦尔是目前少见的同时专精瓷器艺术与人文历史的作者,《纽约客》杂志誉之为“很擅长说器物故事的大师”。德瓦尔历时18个月穿越欧亚,寻访几座世界性瓷都,利用传教士书信、中国皇宫收藏清单、欧洲王侯与炼金师传记、地区史等大量史料,生动地呈现了一条浩渺辉煌的白瓷之路,其中的历险、争斗、发明、贸易与财富故事惊心动魄,并且长久地影响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埃德蒙·德瓦尔著的《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精)》对瓷器的传统及其之于现代世界的意义做了有力的诠释,荣获《柯克斯评论
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七丘之城”罗马到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逐渐成为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地中海世界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这一特殊的“七丘”形象不仅再次得到强化, 在海权时代拓展到了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一面展开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一面将其高低理念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随着印度的果阿被塑造成了一个“东方的罗马”,罗马人的圣城理想也从地中海、大西洋驶入了印度洋。虽然在葡萄牙人的目的地——中国,强大的东方传统 终挫败了曾经的“山城理想”,但在特定时期的澳门,一座“水上的罗马”却赫然出现在半岛之上。
本书对1799年以前传人日本的中国绘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从文人画在中国的发展和在日本的接受与转化,探讨日本南画的形成。书中把南画的很初阶段界定在1661年至1799年之间,在这一百多年中,很多新的中国艺术元素传人日本,日本艺术家以独特的立场进行拒绝和选取,巧妙转化成日本的表现样式,很终形成典型的南画,从而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范畴。中国文人画以中断、零碎的样态呈现于日本,不仅影响了日本的收藏、对中国作品的品评与水墨画后来的发展,还形塑了日本对中国文人画之历史与形式的独特观点。在探究南画形成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重新评估中国文人画的内部发展。
《日本动画编年史(上)》记录了1963年到1994年在日本电视台播放的动画并加以介绍和分析。同时,以年为单位整理总结了当时影响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事件,从而分析其对动画产业带来的影响。书中对于伴随动画产业发展而出现的Cosplay、周边等产业也进行了分析和叙述,还从从业者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中TV动画的制作变化。希望通过详细的内容给予读者对日本动画产业的诞生与发展最直观的认识。增加对日本动画作品的了解,丰富动画产业的相关知识,同时增加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这本美术史论文集收集了作者在美国16年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和思考。这种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杜尚思想的领悟获得的。杜尚是一把钥匙,他不仅给我们打开了领会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门,更主要的是,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领悟人生的门。因此文集中无论是直接研究杜尚的文字还是对其他西方艺术家或现象的描述分析,都在挖掘一个主题:究竟如何通过艺术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将人生变为艺术。
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皮影艺术史”的专著,具体包括了:皮影戏的分布、民间流传影戏始于西汉之说、影戏于北魏时期发祥山西孝义之说、影戏由外国传人之说、明代影戏的流传、当代影戏的发展、近代影戏的兴衰、影戏始于唐代西安之说等方面的内容。 在本课题的完成过程中,曾经查阅了大量的史志资料、收集整理了各历史时期的皮影记载和皮影戏的文稿件,结合自己20多年所走访的170多个县2000余名民间皮影艺人的田野调查问卷和笔记,整理分析各地皮影的源流发展情况,建立了皮影文字资料库、图片资料库。 本课题有创新立论:在学术上首先提出中国影戏区域性流派的划分,而且采用综合性角度和大量详实的历史材料来探索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发展。本文也首次明确了宋代“大影戏”和“乔影戏”的不同概念。(注:文学家孙楷第认为“乔影戏”即“大
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以时间为
宫廷文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王公贵族治下的城邦 相互竞争,依靠艺术赞助提升其统治的合法性和 性。大艺术家和建筑师们(如曼特尼亚、皮萨内洛、布拉曼特、莱奥纳多·达·芬奇)受各自服务的宫廷委托创作,并监管宫廷的建筑项目和娱乐活动。青铜纪念章、泥金装饰手抄本和壁毯创作受到古罗马钱币、拜占庭象牙制品和法兰西骑士小说等启发,呈现出繁荣的创作景象。在这本 研究中,艾莉森·科尔重点探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五大宫廷——那不勒斯、乌尔比诺、费拉拉、曼托瓦和米兰——对艺术的独特运用,提炼并重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和“宫廷风格”背后的重要创作动机,探讨宫廷权力与艺术创作相依相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并通过聚焦于与此有关的艺术家,分析“宫廷艺术风格”的复杂来源、纷繁表现和对艺术史的持久影响。
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都需要理论的指导,本书收录了自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至20世纪70年代一百四十余位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的相关论述,按照历史的系统介绍了西方的美术理论。解读这些文字,可使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深入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也可使我们以更清晰的目光,从更高的层次来了解认识西方美术发展史。
本书讲述了1300年—1600年前后罗马的艺术、艺术家和赞助人的故事。约翰·马尔恰里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罗马当时的艺术和艺术项目,讨论了罗马城中多样的赞助模式,以及不同教皇当权时期的赞助差异,同时分析了当时兴起的别墅文化。作者将这一时期的一批杰出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项目置于实践、竞赛和互相竞争等语境下进行讨论,让读者从多个方面领略文艺复兴时期罗马的伟大及对后世艺术活动和艺术理念的影响。
杉本博司向来以摄影家的身份为众人所知,举凡他的创作,如《透视画馆》《肖像》《剧场》《海景》等,无一不在挑战我们对于摄影表达的既有认知。他将时间、生命、历史这类具有纵向深度的主题,凝练成为二维的影像。在《艺术的起源》中,杉本博司详解了他“无相机摄影”新作《放电场》创作的原委和过程,以一般摄影者避之唯恐不及的静电灼烧底片,借闪电的意象连结起影像创造与地球生命的肇始。从未以影像的创作者自限的他,以光学玻璃雕塑五轮塔,探究人类宗教情感的来源,将金属块切削为数学模型,以有限的物质表现“无限”的概念,更为艺术家的想象力赋予其具象的造型。同时,杉本博司结合自己的摄影、建筑设计与收藏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杉本派”的装置艺术。当杉本博司对人类处境的思索越发明晰,我们也就看见他涉足更多人们未企
《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尝试以考古发掘所见唐代文物为基础,对照传世史料或出土文书中的记载,以唐人的眼光重新解读当时真实的女性妆束时尚。书中上溯至隋,下及五代,以绮罗(衣)、琳琅(饰)、粉黛(妆容)、髻鬟(发式)四个篇章,一一考证分述当时各类妆束的名称、款式和组合搭配。选取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杨贵妃武则天上官婉儿聂隐娘同昌公主......依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加以适当推测,复原各个人物当时可能妆束,服装、首饰、发型、妆面、场景均有据可考。